非骨水泥假体是目前初次髋关节置换的主流假体。从20世纪50年代首次应用至今,非骨水泥假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光滑表面到多孔涂层、从简单机械固定到生物固定的漫长探索过程。目前无论从形态还是材料,已经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了解不同类型骨水泥假体的固定机制,对于在临床实践中准确把握相应假体的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假体,实现最佳的术后效果,成为每名关节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期内容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晨教授系统讲解了非骨水泥髋关节假体的发展历程、固定原理、临床分类以及实际应用策略。特别是通过大量临床研究数据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假体的优劣势及其临床选择依据,并结合典型病例详细阐述了手术技术要点。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完整视频,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同事;同时关注唯医加星标,为您持续提供优质骨科学习资源。
点击下方小程序,观看完整内容
部分知识点
1、固定原理
初始固定阶段:机械性固定,假体与骨髓腔充分契合
继发固定阶段:血液中的成骨祖细胞向假体和骨表面移行,矿化,形成稳定结合
骨组织长入假体表面微孔(350-550μm);涂层空隙度20%-40%最佳
2、临床分类及特点
锥形柄vs非锥形柄
全涂层vs近端涂层: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标准柄vs短柄:短柄需进一步评估长期效果
3、临床应用要点
适应证不受年龄限制,应更关注患者骨量、骨形态等指标
老年患者假体周围骨折风险较高,需注意预防
对手术技术要求高,假体型号选择尤为重要
往期推荐
想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欢迎点击关注「唯医医生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