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个关注吧了解更多抗癌信息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如何活得长活得好?”
近期觅健平台发布了由多位知名专家和觅友们参与调研的《中国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白皮书》,这是首个针对中国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活状况进行真实世界调查的白皮书。
为了帮助更多觅友了解三阴性乳腺癌,本期【觅友·曼曼聊】我们诚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肿瘤科的李曼教授和宋晨教授将对其进行重点答疑!
01
一问医答
实际上,三阴性乳腺癌因其较强的侵袭性和较高的恶性程度,在手术后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因此,在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是必要的,这有两个主要目的。
首先,新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肿瘤分期,使原本较大的肿瘤体积缩小,从而为保乳手术创造条件。其次,通过新辅助化疗,我们可以评估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疗效。采用新辅助化疗后,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甚至有患者实现了完全缓解。
目前,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发现,在新辅助治疗过程中,结合免疫治疗与化疗的方案对于提高完全缓解率特别有效,尤其是对于那些肿瘤较大且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Q2、在临床实践中,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能够实现完全缓解之外,还有患者未能达到此状态我们应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Q3、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一定很差吗?
02
医心为你
1、67岁三阴性乳腺癌的患者,进行了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其在第11至第14椎体的骨密度值为3.7。这一数值表明骨质疏松程度较为严重,T值为-3.7。
考虑到患者两侧骨骼的骨量减少,是否适宜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进行治疗?除了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否还需要添加骨化三醇?此外,对于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仅为5%的患者,是否有必要使用托瑞米芬等内分泌治疗药物?
2、患者属于ER\PR低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服用内分泌药物?
对于那些ER和PR表达在1%至10%的患者,治疗原则通常遵循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因为其生物学行为与三阴性乳腺癌更为相似。
然而,鉴于这部分患者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ER和PR表达,针对这些患者,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使用是值得考虑的。在没有肝肾功能损害或其他如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情况下,推荐使用他莫昔芬而非托瑞米芬,因为现有文献数据显示,在ER表达低于10%的患者中,约有3%至5%的患者能从他莫昔芬治疗中获益。尽管这一比例不高,但似乎表明即使是ER低表达的患者也可能从特定的治疗中受益。
目前,对于ER和PR低表达的患者,建议可以使用他莫昔芬,并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若出现严重或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则应考虑停止内分泌治疗。
3、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常用于治疗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包括戈沙妥珠单抗、芦康沙妥珠单抗以及DS-8201。这些药物虽然同属于ADC类别,但它们在结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上存在哪些差异?
面对众多药物选择,特别是ADC类药物,患者可能会疑惑如何选择,以及这些药物之间有何不同。
戈沙妥珠单抗和芦康沙妥珠单抗实际上是同类药物,它们都针对TROP-2靶点进行靶向治疗。区别在于,戈沙妥珠单抗是进口原研药物,而芦康沙妥珠单抗则是国产原研药物。
至于DS-8201,它主要针对HER-2靶点,因此更适合HER-2阳性的患者。此外,其目前许多临床试验针对的是HER-2低表达的患者,并且该药物对这类患者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那些不仅是HER-2阴性,还包括ER/PR阴性且HER-2低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DS-8201同样是一个可行的治疗选择。
当前,新型抗肿瘤药物,如芦康沙妥珠单抗和戈沙妥珠单抗,已被广泛应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二线治疗及以上的患者群体。若一线化疗效果不佳,建议及时更换为这类新型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激素受体阴性且HER2低表达的患者,DS-8201药物亦可作为后续治疗的选择。
因此,随着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的不断涌现,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进步,致力于寻找更精确的治疗靶点,期待通过这些创新药物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
4、现年31岁,该患者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并已完成手术治疗,目前正处于第二周期的化疗阶段。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转氨酶水平异常升高,这表明化疗可能对肝脏和肾脏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吗?应该如何解决?
5、患者手术10年了, 今年2月份转移淋巴结,现在转移到脑和肺,原本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成为了三阴性乳腺癌,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案吗?
03
写在最后
2025年【觅友·曼曼聊】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姐妹们有哪些想看的直播主题呢?或者有哪些栏目建议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直播专家
李曼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肿瘤学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
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直播专家
宋晨教授
200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肿瘤学硕士研究生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会 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 乳腺肿瘤精准治疗与临床科研专业委员会 理事
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甲状腺专业委员会 委员
发表多篇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两次获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