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电商和直播带货网购生鲜水果、零食等商品。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利用网购消费难以监督的特点,在称重环节“做手脚”,使得消费者到手的商品与直播描述相差甚远,违背了市场的诚信经营原则,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网购“做手脚”的花样不少。一些商家通过在称重时加入过重的包装、干燥剂等方式,将商品实际重量与标注重量拉开差距;还有一些商家吃准了大多数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并不会称重验货,在不易察觉的范围内悄无声息地缺斤短两。
相较于线下市场的缺斤短两,网购中的缺斤短两有其特殊性。消费者若缺乏一定生活经验或未在收货后及时称重核验,往往难以发现问题。“不见面”交易、“零接触”服务虽然方便,但也提高了消费者取证、维权的门槛。
尽管相关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商家在销售商品时应当诚实守信,若存在虚假宣传或欺诈行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由于网购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实际操作中,消费者的维权往往仅停留在退差价、补发货、退货款等层面,难以对商家形成实质性惩罚。
对此,电商平台要积极作为,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一方面,应加强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定期检查商品描述的真实性,优化技术手段,对店铺进行技术画像,严查存在“鬼秤套路”的店铺;另一方面,也应畅通消费者的投诉渠道,及时回应消费者反馈,对存在问题的商家予以严惩。
今年5月份,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的通知》后,随着监管力度加大,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整治缺斤短两不分线上线下。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销售商品的抽查和监管力度,对于生鲜水果、零食等容易在重量上“做手脚”的商品,实行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检。对于线上购物缺斤短两问题,监管部门也应联合平台加大检查和曝光力度,提高处罚标准和惩罚性赔偿标准,对相关经营主体起到震慑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将商家诚信经营状况纳入评价范围,督促商家自律。监管中也要严格规范商家对商品的标称和描述,确保商品描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挤压类似“套路”存在的空间。
消费者在网购时应保持警惕,优先选择信誉度高、评价良好的商家,商品到货后若有疑问可称重、验货,并注意保存相关购物凭证,遇到问题及时向平台举报,根据情况向相关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 | 中国食品报网
作者 | 刘沛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