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认为道即是人类思维对宇宙的可能建立的那个理想模型,宇宙指古往今来、万事万物。
2、但是人类的语言不足以描述这个模型。
3、因为语言的最小单位是概念,概念无法被清晰定义,所以语言也不能精确表达。
4、老子实际上是指出了形式逻辑的局限性,也就是单纯的演绎法不足以为宇宙建模。
5、老子同时也指出,我们需要归纳,需要融会贯通,一以贯之。最后如赤子之心,随其所欲不逾矩。
6、但是归纳法同样依赖于概念,所以演绎法加上归纳法同样不能满足建模要求。
7、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追求道,因为我们还有类比法以及辩证法。老子分别表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以及量变引起质变三个基本规律。
8、之后,老子结合类比法和辩证法对道进行了模糊表述,这种模糊叫做“意境”。
9、对客观世界的结论是,有生于无,即我们当前的宇宙,诞生于时空之外,既然道的产生不在时间轴上,自然就没有因果,所以道法自然,甚至是道产生了时间,所以道就是第一因,因为道之前不存在时间,自然就没有因果律,自然就没有前序的因。
10、老子确立了“人本”大方向,因为人法道天地,所以人是四大之一,甚至与道并列,所以人才可以追求道。
11、在人本的前提下,也提出了道与人的关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谓刍狗,就是草扎得狗,粗制滥造,但很神圣,因为祭祀要用,所以要小心呵护。祭祀的时候摆在祭坛前,对着祭坛行礼,也就是对着刍狗行礼。祭祀之后,刍狗要么烧了,要么扔了,总之没有用。简单地说就叫,对你好,但与你无关。
12、进而由道与人的关系推导出领导者与人的关系,后其身、外其身、为而不争……说白了还是一个意思,我只是按道的规则做事,虽然对你好,但是与你无关,这就是德。
13、老子的处事态度,也就是德,没有半点消极因素,无为是为了无不为,他只是反对刻意而为和争名夺利。他提倡的是自然而为,因势利导,最终实现无不为。
14、最后,老子给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儒家的“大同世界”,墨家的“非攻兼爱”,现在的“人民物质需要与发展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中国人为了这个理想努力了几千年,总有一天,他必将实现!
《道德经》是一套完整的哲学框架,包含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以及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