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初五日,按传说应是路头神生日,路头神姓何,名五路,故又称五路财神。
20世纪初上海小校场年画《五路财神赐宝图》
接财神事关大利,故而特别隆重。初四入夜,就开始燃香点烛,上供一个猪头、一对鲤鱼、一只雄鸡及酒肉果点,其中鸡颈用红纸裹卷,口中衔大青蒜;鲤鱼的胸、背、双眼,都贴了红纸剪成的元宝,有的则贴着印有龙门图案的红纸,寓意“吉庆有余”和“跳龙门,交好运”。
《图画日报》上海新年之现象——接财神
鲤鱼者,利余也,由此,这对活蹦乱跳的鲤鱼便称之“元宝鱼”了。不过,在广东是将大蚌视作元宝的,所以在粤商的店中或是虹口永安电影院附近粤籍移民聚居区内仍用大蚌,或者蚌、鲤兼备。
接着由店主或家长领头并唱名,全体人员按序,逐一磕头礼拜,继后,本来闭着的大门洞开,燃放爆竹,此即接财神。同时令众聚饮,称“财神酒”。商家祭祀磕头礼拜时,没有唱到名的人就意味被“炒鱿鱼”了,喝了酒就得悄悄回房卷铺盖。
一则商家广告中的“财神赵公明”(《时事新报》1911.6)
据说舞蹈由“财神临门”“扫除晦气”“招财进宝”三部分组成。主人家须付以相当数量的赏钱始肯离去。此外,还有一种戏叫“化送元宝”,也像跳财神那样打扮,不过服饰差了很多,后面跟了唱小曲、用简单乐器吹打伴奏的一群,在一些商家或大户门前跳跳蹦蹦,后随一人手托木盘上有贴着红纸的鲤鱼一条。这种人临门,也是要付一笔符合他们心理价位的赏钱才能打发,否则会鼓噪闹事。
上海街头的“迎财神 赐福送财 闹新春”活动 (2021郭长耀 摄)
元宵,则是传统过年最后节日,当然是压轴大戏。如果说元宵前的活动大多只在家户内进行,而以灯会为代表的元宵节庆,则是由诸如里社等机构组织的社会性文化活动。“正月十五日,搭棚悬灯,游者达曙”的记载,充斥于历代各地方志,就是明证。
元宵灯会,由来已久。《史记·乐书》记有祀太初,唐徐坚《初学记》认为“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即为“其遗事”。较明确的是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朝廷崇佛,令于正月十五日“家家悬灯,燃灯表佛”。南朝上海地区大学者顾野王的《舆地记》中有正月点天灯的记载“比户竿标楼,揭以松柏枝,夜燃之,曰天灯”。可见,元宵灯文化历史悠久。上海地区历史悠久、最负盛名、年味最浓的当属豫园元宵灯会。
2025年豫园灯会
元宵节的食品也颇有意思,最普遍的当然是汤圆。一般都似鸽蛋大小,乾隆《上海县志》称珍珠圆,光绪《金山县志》称灯圆,大约是灯节的缘故。唯浦东、川沙一带的荠菜粉团,个甚大,称稻颗圆,一碗六个,现在的女士是吃不了的。
欢度元宵
荠菜粉团
除了汤圆,还有馄饨,称蚤虱,宝山称“收心馄饨”,意为吃完过年结束,要收心生活了。其馅各地不拘,唯马陆一定要用野菜。馄饨虽是元宵大众食品,但接灶时不能作供品,俗谚“颠颠倒倒,馄饨祀灶”。
上海菜肉馄饨
嘉定等处,于当日吃一种叫作贺年羹和蒸缸甏的食品。贺年羹,又称和腻羹。是以菜肴、花生、地栗、菱、枣,加上面条、糯米小圆子菜煮成的羹,味咸,这种食品除了寓意是“年年有羹(耕),羹(耕)作顺利”祈颂丰收外,其实还有点科学道理,年节中饱食油腻,再食此羹,鲜美爽口,有助消化。
贺年羹
蒸缸甏,是蒸煮一种用手捏成缸甏形的糯米粉糕,缸甏是盛装谷物等果实的容器,其意自然是祈丰收。原为接灶供品,但做工精细,有各家攀比女主人手艺之意。光绪间南翔人陈松有歌颂之:
羹调和腻味酸咸,
又捻花糕女工操;
莫讶仙家烹白石,
蒸缸蒸甏亦非凡。
《新春快乐》 (张乐平作品)
作为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过完也就宣告了春节结束。春回大地,生生不息,人们也步入正轨,有节奏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
蛇迎新春
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供稿:征集编研室
作者:许洪新
编辑:倪洁婧
转自:黄浦记事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