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故事】从上海平凉二中的过去,看解放前上海的日本人学校 | 樗栎qxl

旅行   2025-02-03 00:02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1992年7月,我师范毕业,走上了人民教师的岗位,上海平凉二中是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平凉二中在杨浦区平凉路1465号,当时所在区域属于杨浦区最繁华的地段,旁边是市百三店,对面是沪东工人文化宫。

平凉二中以前是一所日本学校,听说前些年经常会有日本人到学校来看校舍。平凉二中教室的门和窗都特别大,而且都是木质移门;走廊也特别宽,以前全是地板,听说当年日本学生都是四个一排跪着擦地板的。出于好奇,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平凉二中以及日本人学校的历史。


1905年3月7日,日本政府颁布了《居留民团法》,依此法令,1907年8月1日成立上海日本居留民团,11月3日举行原设在东本愿寺内的开导小学校新校舍落成暨居留民团成立仪式,随后将校名改为居留民团立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1908年年6月被日本文部省确认为在外指定学校,这是第一所被日本政府确认为海外正规学校的上海日本人子弟学校。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日本攫取了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业的权利,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又使旅居上海租界里的日侨地位大增,这招来了更多的日本人来此谋生投机,至1910年日侨人数增至5,714人,次年即超过上海外侨总人口的半数。随其父兄长辈而来的日本学龄儿童人、数亦随之大增,至1917年寻高小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即达708人,学校虽经两次改造并借用原东亚同文院校舍(下图)以为分校,仍不敷使用。

1922年12月经居留民团临时议会决定,在平凉路1465号另建分校,命名为东部分校。初设时在校生仅为133人,至1926年突破200人,9月28 日脱离了寻高小学校独立,改称上海居留民团立东部日本寻常小学校,并被确认为在外指定学校。经1934年扩建,至抗战前的1936年在校生达442人,这就是平凉二中的前身。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日本领事馆和东本愿寺为中心的虹口日桥聚居区开始形成,故早期居留民团小学校亦多在此地区发展,且儿童入学人数仍在增长中,寻高小学自校1928年的在校生数竟高达1,458人,学校的扩建规模远远抵不上学龄儿童人数的增伏幅度,于是1929年4月居留民团又在靶子路〈今武进路〉上设立了中部日本寻常小学校,至1936年在校生达945人,几与寻高小学校的同期在校生数〈1067人〉 接近。(见下图)



与此同时,日商在沪西地区纷纷开办棉纺织厂,那里的日侨人数亦随之增长, 居留民团于1927年4月在胶州路上设立了西部日本寻常小学校,至抗战前的1936年在校生达452人。


在居留民团立日本小学校发展的同时,至本世纪20年代始,居留民团创办的各种中、高等专科学校亦纷纷建立,至抗战前夕主要有三所:即日本高等女学校、日本实业学校、日本商业学校,分别介绍如下:

〈1〉日本高等女学校

经居留民团议会议决,于1920年2月创办,并于同年4月15日借寻高小学校教室开学,当时仅有在校生58人。1923年11月3日迁往施高塔路〈今山阴路〉新校舍,并被确认为在外指定学校,在校生增至129人。至1934年猛增至425人,十年前建造的校 舍同样面临着与寻高小学校一样的不敷使用的困难,同年7月居留民团议会议决在欧阳路上另建新校舍,于1936年2月落成迁入,当时有在校生482人。


〈2〉日本实业学校

始设于1926年4月10日,其校舍借用寻高小学校别馆,授课时间定在晚上,具有实业补习学校性质,同年12月28日被确认为在外指定学校,初期学制三年。



〈3〉日本商业学校

1930年10月经临时居留民会议决,并报请日本驻沪总领事认可,于次年4月6日借寻高小学校舍建立,并于同年8月被确认为在外指定学校,遂在平凉路2103号另建新校舍。一 ·二八事变爆发,正在建设中的校舍被日军征用改作兵站医院,故新校舍迟至1932年10月才落成使用。

由于一 ·二八及八 ·一三战事缘故,原居留民团立小学校又陷入不堪容纳的困境,于是居留民团决定于1939年6月在欧阳路高等女校东邻新设第二北部寻常小学校,接纳了来自寻高小学校的738名学生,至1943年在校生人数增至1218人。次年7月又设立第二中部寻常小学校,接纳来自原寻高、中部两校学生约1300名,至1943年有在校生1,619人。1939年至40年间,随着从事对华经济侵略活动的种日本国策公司纷纷建立,大批日本职员来沪居住,在市中心"五条岔路"地区形成了国策公司住宅区,为解决其子弟的入学问题,1941年初居留民团在维新大道设立了"五条岔路小学校",初有在校生500人,至1943年达631人。1941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了《国民学校令》,依此法令,寻高、东部、西部、中部、第二北部、第二中部、五条岔路学校依次改称为上海第一至第七日本国民学校。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日军进驻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孤岛"沦陷的同时, 大批日本侨民又蜂拥至上海,至1943年9月高达98,147人,与此对应小学校在校生人数亦达9,740人。1942年4月经驻沪日本领事馆认可,居留民团又设立了上海日本第八、九国民学校,次年第十国民学校建立,这三所新设学校至1943年共有在校生2665 人。至此居留民团在上海共设有十所日本国民学校,在校生总数达1,1009人。

自抗战爆发后,在初级学校一一日本国民学校发展的同时,上海居留民团立各种中等专科学校亦有长足的发展。至1943年达到顶峰有中等学校六所,青年学校一所,在校生总数达4,799人。兹将新设的各类中等学校简介如下:

〈l〉日本中学校(见下图)

1939年4月由居留民团借用原山阴路日本高等女校旧址建立,并被确认为在外指定学校,学制为五年。次年6月迁入位于松井大道的新校舍,初创时在校生人数仅 为101人,至1943年8月猛增到909人。


〈2〉日本女子商业学校和第二高等女学校建立

上海沦陷后,许多日本女学生随民辈来上海定居,遂纷纷要求转入高等女校继续深造,而原来仅有的一所高等女校已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生源。1939年9月决定于欧阳路高等女校附近兴建日本女子商业学校,并于次年4月开学,学制为三年,初有在校生120人, 至1943年增至466人。1942年4月又设立了第二高等女学校,学制为五年,初创时在校生人数为541人,至1943年8月增至791人。原高等女校遂改称为日本第一高等女学校, 至1943年在校生人数亦猛增至729人。

(3)从第二商业学校到日本工业学校

1939年,日本青年实业学校转借山阴路高等女校旧址上课,当时有在校生282人, 至1942年猛增到468人。在校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居留民团议会决定于1943年4月将该校升格为第二商业学校,学制为四年,并仿原日本商业学校惯例,改为日问授课。而原商业学校学制仍为五年,1943年8月在校生人数猛增至908人.

由于大批学生应征入伍,1944年日本商业学校在校生人数锐减至532人,校址亦由原平凉路迁往山阴路第二商业学校内,并改称日本商业学校第一本科〈日间授课〉。与此同时在原商业学校校址上又新设了日本工业学校, 内设机械、电气、工业化学、土木四个专业,所设课程为国民教育、实业、数理化、 军事体操及外语,显然该校是为日本军部培养军事技术人材而设的。原定学制为四年,计划招生720名,而实际上至1944年8月仅招到两个年级,共329名学生。

至此居留民团在上海所设的各类日本人学校开始走下坡路。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上海居留民团遂告解散。当时在校的约10,000余名日本学生,随旅沪日侨一起被分批遣送回日本,居留民团立学校在上海的房产、设备亦以"敌产"名义被国民党政府接受,这些学校终于退出了上海的历史舞台。


上海居留民团立学校创办近四十年,学校由原来的一所寻高小学校发展到1944 年的十所国民学校(尚不包括第三国民学校沪南分校和第八国民学校吴淤学校)、 七所中等专科学校、一所青年学校〈指1943年创立的实行义务教育制的上海第一日本青年学校〉在校生总数由1907年的185人发展1943年的15,808人。

来源:今日头条“樗栎qxl”号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