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晚年(五)| 余杰

旅行   2025-02-05 00:03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五)


余 杰


17、固执的老阿林

老婆死了,老阿林像没事一样照样喝茶品酒。女儿骂他不是人,老阿林回答说,我不是人怎么会有你!女儿气得回到自己的家里,发誓这辈子不认这个爹!

老阿林才不管那么多,心想一个人反而自在。想当年在农村的时候,全凭着自己身强力壮才把孩子她娘花到手。那时老阿林一个人可以干两个人的活,每年的工分挣得不比当地人差。
如今老了,用老阿林自己的话讲,等死!
退休后的老阿林没事可干。因为回城后老阿林进了一家运输公司上班,开着大卡车跑运输,所以女儿特意为他买了一辆小车。开始的时候,老阿林还带着老婆在江浙一带玩玩。老婆去世后,他的小车一直停在小区了,每个月最多开个两回算是“保养”一下小车。因为小区的停车位很紧张,保安见状就劝老阿林把小车停到角落的位置上,腾出位置让给上班族停车。老阿林一听冷冷地回答保安:怎么,我没有交停车费?我就停在这里!保安一听无奈地摇摇头走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老阿林非常“横”。
闲得无事的老阿林有时会跑到小区大门口傻站,东看看西望望,看见有人在闲聊的时候他总喜欢插一脚。一天他听见有人感叹一句“太阳从东边升起”,老阿林立即插上去说,不对,太阳从西边升起!人们嘲笑他连个基本的常识也不懂,老阿林则一口咬定这个死理,非要与人家争个面红耳赤。吓得大家立马四处散去,还有人说以后不要与这个“怪物”交谈。
前几天老阿林参加一次聚会,也与别人争吵起来了。起因是这次聚会是一个知青联谊会组织的研究“知青精神”的讨论会。会上大家争论很激烈,有人认为有知青精神,包括了“爱国为民的责任意识、自主自强的自立意志、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风格、探索实践的务实态度、无私牺牲的奉献精神”。也有人反对这样的说法,认为这是自说自话,是自己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是胡言乱语,这种没有个性特点的所谓知青精神,放到哪里都一样的。
老阿林心想,这个知青精神没错呀。瞧瞧,里面说“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我当年就是靠着这个作风拼命干活才把老婆弄到手的。说知青精神错的,哼,这是在否定我们嘛。
轮到老阿林发言了,他大吼一声:“否定知青精神就是否定革命精神”。老阿林说:“知青上山下乡是党的号召,它为国奋斗的精神是革命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否定知青精神就是否定革命精神。人生苦短,时不再来,老知青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我们应抓紧时间,少图虚名,多做一些对社会有进步意义的事,否则做更多毫无实质意义的事,也只能是虚度光阴。”
有人鼓掌,有人嘲讽,有人讥笑,有人赞同。
老阿林怒气冲冲地扬言,谁要是再说没有知青精神,老子就揍谁!
说完,老阿林一拍桌子扬长而去。



18、忙碌的阿秀

退休以后的阿秀很忙。儿子和媳妇忙着上班,弄不好还要加个班。唉,这小两口就是一件事情不好,不要娃。阿秀常常唠叨这事,儿子说,你再这样唠唠叨叨我们搬出去住了。阿秀不吭声了。

清晨,儿子和媳妇还在酣睡,阿秀就出门了。
第一站是菜场。阿秀要赶在小贩们刚刚摆摊的时候来买菜,说是这时候的蔬菜新鲜。阿秀左挑右捡还要讨价还价一番,摊贩们早已习惯了阿秀,都不耐烦地应付阿秀。
“喂,大嫂,你不能这样挑菜呀。”摊贩说:“你看看把菜都弄得乱七八糟的,我还不要做生意啊。”
阿秀不理,继续把菜筐的青菜一颗一颗地挑出来,东看看西瞅瞅,剥去菜叶皮后将菜心装进马夹袋里。
“唉,真拿你没办法。”摊贩生气地说。
买好菜,阿秀的第二站是跑步到面包店。
阿秀一看,还好,差20分钟就是开门的时间8点了。阿秀赶紧排队等候。每天这家面包店在开门的时候,会将昨日没有卖完的面包打折出售,便宜呢。儿子常抱怨她买隔夜的面包不卫生,阿秀才不听呢。阿秀心想,就隔了一夜没有关系的。再说人家面包店都保管得好好的,哪来不卫生啊。关键是这种面包便宜呀,能省几个钱也是好的。唉,现在的年轻人大手大脚的,一点也不知道穷日子是怎么过来的。想当年上山下乡那会儿,这样的面包都吃不上,那时真苦啊。自己回城以后进了纺织厂工作,没有几年厂子关门了。阿秀只好下岗回家,到超市里当起营业员。每个月才这点收入,养家糊口就是靠一点一滴省吃俭用才过来的。儿子不懂啊。
面包店大门一开,阿秀随着人群挤进去,手忙脚乱地抢着面包。当阿秀心满意足的时候一看手表,她立刻赶往下一站:超市。
阿秀提着菜和面包急匆匆地来到超市,看见门口已经有不少的人在排队。她一眼看见当年一起插队落户的阿琴,连忙挤了一下眼睛,朝着阿琴站的地方走去。
“喂,你不要插队!”身后有一位老头提醒道。
阿秀心头一惊,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扭头缓慢地朝人群末端走去,老老实实地排起了队。排在队伍前面的阿琴无奈地摇摇头。阿秀心里直骂那个老头,哼,多管闲事,老不死的东西。
人群中在议论。有的说今天是鸡蛋打折,有的说是豆制品打折,也有的说是猪肉打折,反正总有一样东西打折。这是这家超市每天的固定节目,拿出一样东西打折吸引顾客。是啊,现在生意难做了,大家都在网上购物了,实体店经营惨淡啊。
等了一会儿超市开门了。阿秀和大伙儿一起拥进大门,一看傻眼了。今天没有东西打折!气得阿秀开口就骂,玩人啊,怎么不讲信誉的啊!
阿秀气呼呼地回家了。临走的时候她特意问了超市的工作人员,明天有打折的东西吗?



19、喜欢过瘾的老贤

喝口茶歇一会儿,老贤在阳台上静静地坐着,思考着下午该讲些啥。

今天下午是知青联谊会的一个讲座,按照惯例老贤总是做主旨演讲的。因为他是这个联谊会的会长,第一把手嘛。这些年来,老贤一直很忙的。退休前他是一位副局级的干部,到了正式退休的时候让他官升一级,成了局级干部。有时老贤会自得其乐,瞧瞧,在咱们知青队伍里有几个局级干部?想当年从广阔天地回城后,老贤一路晋级好不顺利啊。到了退休以后,大家请他出面组织了这个知青联谊会。老贤当时想闲在家里也是无所事事的,能够当个会长可以过过“官瘾”,打发一下时间。
老贤组织大家出版报纸办起刊物,可惜,不久就被查封,因为没有官方出版号。
老贤又组织大家外出旅游,号称是“回娘家”,可惜参加的人寥寥无几,还有人质疑他在组织活动中收了旅行社的“回扣”。
老贤还组织一些专题研究会议,围绕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讨论。可惜有人反对他的说法,认为这个上山下乡没什么好处,耽误了一代人的青春。
老贤才不理会他们呢。他依旧乐呵呵地组织各类的活动,因为他好站在舞台中央这一口。多么神气啊,就像在工作期间那样“发号施令”,过瘾!
下午讲些啥?老贤拿起茶几上的报纸看了看,有了!就讲讲我们老知青如何学习“四史”,对,这个切入点很新鲜的。现在上班的人都在开展学习“四史”,我们这些退休的老知青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啊。老贤开始打起了腹稿,第一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讲,可以吹吹自己的历史。第二,讲一讲伟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四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伟大的战略部署。第三,提点学习的要求。老贤感到这部分难讲,都开始奔七望八的人了,提点学习要求纯属瞎扯蛋了。但不管怎么说,领导者总归要提要求的。老贤很满意自己的这份腹稿。
手机响了。
老贤打开手机问道,谁呀?是阿凤啊。
手机里传来一个嗲嗲的声音,老贤啊,你快把我忘记了吧,人家好想你啊。
老贤说,怎么会呢。
阿凤说,我已经出发了,在路上了。下午听你的大报告,晚上……。
老贤连忙对阿凤说,好的,好的。晚上到老地方,不见不散。
阿凤还在说,想死你了,都快一个星期了。我一个人多么寂寞啊,瞧你在台上威风凛凛地演说,我的心里直痒痒啊。
此时,老贤见老婆走了进来,他立刻挂断了电话。装得若无其事的老贤对老婆说,下午我要去做个报告,晚上大家还要聚会。今晚你自己吃饭了,我可能会晚点回来,你自己先睡吧。
老贤说完起身,整了整衣服,开始打起领结准备出发了。老婆板着脸对他说,你给我小心一点,不要在外面瞎搞八搞的,都七十的人了,要点脸!
老贤楞在原地,许久说不出话来。


20、晚年的歌

现在世卫组织,对于老年人是这样确定的,老年人分三个阶段。60岁—74岁属于年轻老年人,75岁—89岁属于一般老年人,90岁以上称作长寿老年人。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60周岁。
老年,就是晚年了。这个时候我的耳边响起了赵照、叶芝作词,赵照作曲,莫文蔚演唱的那曲《当你老了》这首歌——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回忆青春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

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当你老了 眼眉低垂

灯火昏黄不定

当我老了 我真希望

这首歌是唱给你的
我们这一代与共和国同龄,现在都老了。小的时候经历了大饥荒,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饥饿;上学的时候经历了一场大革命,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造反”;就业的时候,大部分被赶到了“广阔天地”,我们知晓了中国底层的真实;开放年代,我们张开双臂迎接世界的美好;改革年代,我们中一部分人被迫下岗失业。如今,都老了!
老了,到了晚年了。一些兄弟姐妹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没有享受到人生最精彩的年龄段——老年。我们呢,还在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地讲啊、唱啊、跳啊、跑啊。也有人“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还有人躺在养老院或者是医院的病床上度日。唉,老了,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了。
人生百态,到了晚年还在“演出”啊。
躺在病床上的阿海“临终嘱咐”是想要一个孙子,怎么就这样想不明白呢?
一辈子没有结过婚的老刘蜷缩在养老院花坛边的长椅上,期盼的是当年同一屋檐下生活过的朋友的陪伴,可怜啊。
晚年欢乐的老王以旅游为生活的全部,可惜在一次意外中死于他乡,没能继续享受快乐的生活,可惜啊。
一辈子忙碌的小强他娘,到了晚年还在为孙子操劳,她期望儿子不要生下这个孙子,生活的苦楚真的有些悲哀啊。
小芬得了癌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奢望自己的初恋能够见上一面,可惜啊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那位暴跳如雷的阿娟一辈子改不了唯我自大的毛病,到了晚年依旧如此,这样的人在生活中难道还少吗?
老康的气恼不仅仅是大龄女儿不愿出嫁,心中隐藏着一股痛,到了晚年居然发出“你我两个人还有二胎任务没有完成呢!”的哀叹,这是我们这辈人都经历的。
上当的阿晴被男人迷惑住了,能够怨她无知吗?晚年需要找个伴,只是找寻的路上容易上当啊。
南风的怨气里是一股子那个年代孕育出来的,为我独左的毛病在这代人中间有着滋生的土壤啊。
与南风一样的“左”,老秦在公园长廊里斗殴,无非是为了争执上山下乡到底好不好。晚年了,该消停啦。
是啊,那个年代孕育出来的阿秀自说自话,还“无法无天”时代的烙印深深地打在这些人的身上,可怜,可悲。
晚年了,继续喜欢招摇过市的阿斐在人生路上继续想演出一场爱的长跑,结果是自食其果啊。
至于那位甘大娘的怒气冲冲,并豪言晚年要“上前线!”,这类人充其量是一个小丑而已,不值得一谈。
阿黄的因祸得福源于老俞的阴差阳错地“帮忙”。晚年时刻再次相见,感慨万千啊。
阿豪为儿子的争气自豪,一点也不过分。只是他喜欢把功劳记在自己的身上,晚年时分闹出了一些笑话。
老金与爱人阿英的命运不是少数。当失独老人在规划自己人生最后几步时,有点心酸啊。
晚年的老林非常固执,认个死理非要与人争个明白。这样固执的老人在我们的身边不是很少,而是不少。
到了晚年了,像阿秀一样为生活在奔波的老人不少啊。我们无法责备他们的“贪小”,更多的应该是同情。
那位喜欢过瘾的老贤,一辈子喜欢过过“官瘾”。到了老了还是照旧。但是在背后却有着一些见不得人的丑陋。
大千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写了19位老人的晚年生活,难以概括全部。生活还在继续,但愿我们这代人能够过得安稳一些,自在一些,潇洒一些。


【本文完】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上) (中) (下)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梦之桥

        

        

        

  


知青文汇

说说:我们这些人后知青时代的晚年生活

天地之间一杆秤 —— 悼念“知青之父”赵凡

他,无愧覆盖这面“知青”的旗帜!

上山下乡运动终止的见证

送你一束沙枣花


你们是谁—— 写给60岁的“知青”

一位农民工朋友谈“知青精神”

上山下乡那些年,我们眼中的运动

知青讲述:上山下乡的那一刻

知青口述:我们的后代


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

夕阳下……

墓碑

落叶归根的我们,不易!

第一次出远门


告诉孩子:我们为啥叫知青

孩子们,你们都懂得了吗?

张铁生的白卷与人生的大起大伏

当过知青的人 明白了珍惜的含义

留在那里的知青爱情


一位50后,从儿时到退休的国庆记忆

偶遇知青朋友

当过知青的人 懂得了回家的幸福

老知青命运录

过年了,想起了他们


青海知青大返城纪实

回家的感觉一辈子忘不了

知青口述:我们的爱情并不单纯

我期待着放上鲜花的照片

在西双版纳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云南》影集,我们盼了4年了

我们的脚步——即将走完人生之路的老知青们

知青回家探亲的故事

偶遇记

云南知青生活趣事


还记得那个下乡时带队的老师吗?

知青往事:抽烟趣谈

我们的晚年

知青口述:恢复高考的那些事

知青话题七篇


版纳留痕——云南农场十年知青生涯


我的后知青时代生活

(连载之一)1979年:后知青时代生活起点

(连载之二)1980年:追赶时代的脚步

(连载之三)1981年:春天的气息

(连载之四)1982年:我要读书

(连载之五)1983年:成家立业

(连载之六)1984年:生活的新起点

(连载之七)1985年:我的大学


写给正在奔向八十的我们

生日与姓名的故事

老房子的记忆

理发小议

上海街头掠影


➤社会即景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人在旅途

(上) (中) (下)


➤走在历史的凹陷处

(上) (中) (下)


临港——从哪里来----沧海桑田之巨变


➤当我们老了

(上) (中) (下)


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读《阿姆斯特丹兄弟对谈》


➤致我们消失的青春

(上) (中) (下)


➤从社区出去,再回社区去的话题

(上) (中) (下)


➤怀念那个春天的年代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

(上) (中) (下)


➤我们的晚年

(一) (二) (三)

(四)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