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晚年(四)| 余杰

旅行   2025-02-04 00:02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四)


余 杰


13、上前线

甘大娘怒气冲冲地斥责道:哼,反对毛主席,没门。你们几个小丑,想都不要想。老娘就是要跟你们对着干!

她颤抖的手指不停地在手机上滑动,两眼冒火气愤异常。在一个知青群里,她被一伙人围攻着。有人骂她是不可理喻,有人讽刺她是花岗岩脑袋,还有人怒斥她是在“文革”翻案。
甘大娘早年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她是一个幸运者,到了农场以后凭着老子打招呼,没有下过一天地就混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她的老子是一个大干部,就凭这一点她跳了三年舞蹈就回城了。怎么回城?工农兵大学生呗。读完书还是靠借老子的光混进了区政府当起了小办事员。可惜啊,这位甘大娘实在是能力太差。老子死了以后没有人照着她了,很快她就被下放到街道。不过按照现行的干部管理机制,她到街道工作升了一级,当起妇联副主任。每天无所事事的她,这里串个门,那儿聊个天,混到了退休。
一次,一位小年青问她,上山下乡的时候,你们好苦啊。
甘大娘一听批评道:苦什么!我们那时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广阔天地里锻炼的。
这几天老甘的心情很烦躁。她连续转发了几篇台海局势的文章,竟然遭到网友们的嘲笑。有人讥笑她,爱打仗的大娘,你不看看打的是谁?有人调侃她,当年义和团,今日红卫兵,你就是好这一口!还有人讽刺她,当心啊,炮火一响当心你家被炸啰。
这算什么话呀。老甘一面回答这些人的攻击调侃,一面在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一剑封喉”呢?
哇,老甘看见网上的大咖在说,一旦开战,我将捐献一个月的工资。
这话令人振奋!老甘赞誉道。
好,有一位网上红人在扬言,搞定湾湾,咱们是分分钟钟的事情。
这话太长志气!老甘赞美道。
咦,怎么有人在说到湾湾的事情,怪罪前三十年?
老甘立即在微信群里发言:我一听说毛泽东时代一穷二白,不敢打湾湾,就有气!毛主席是在什么基础上把中国打造成一天外债,又无内债,全工业化,一星两弹,自尊,自强,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国家。外不怕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威胁,内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豪情满怀建设祖国!那时我们的口号就是一定要解放台湾!改开是在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有相当经济基础上开始的。起点不一样,有可比性吗?要比也行,毛泽东时代,一家养5,6个,7,8个孩子,都健康成长不犯愁,现在连一个孩子都不敢生。毛泽东时代住房,读书,看病是问题吗?现在呢?凡是不感恩毛主席的不配生活在他老人家缔造的国家,不配享受他缔造的共产党的福利!
写完后,老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带劲!
瞬间,微信群里调侃、讽刺、斥责的话语接二连三涌来。老甘气得两眼冒火。
她在微信群里狠狠地留下一句话:哼,要是现在打湾湾,只要党召唤,老娘我立刻扛起枪上前线!
卧槽!



14、兄弟,谢谢你

在一次知青聚会的时候,阿黄终于和老俞见面了。阿黄激动地握着老俞的手连连说,谢谢你啊,从心里感谢你!

为啥阿黄会如此激动呢?事情要从当年上山下乡的时候说起。那时大家从上海来到云南农场上山下乡。一天突然来了两位上海市公安局的人,大家都不知道他们来干什么。这两个人公安与生产队支部书记关在一间屋里秘密谈了一会儿,就把阿黄抓了起来。
阿黄犯事了?大家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为了破案,两位公安在支部书记的指点下,找了三位知青协助,老俞就是其中一位。对了,那时应该是小俞。
阿黄被关在一间曾经是放生产工具的仓库里,由老俞和其他两位知青朋友看管着。每天三餐饭送进去给阿黄吃,剩下的时间就是要阿黄交代问题。至于交代什么问题,公安一直不说。一个星期后,那两位公安亲自提审阿黄,还动手打了他。老俞看见,阿黄被打得鼻青脸肿的。
还是要阿黄交代问题!阿黄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有啥问题可以交代的。上完小学后,阿黄和大家一样闲在家里无所事事,外面都在“造反”,学校里不读书了。等了三年后,“一片红”,全部上山下乡。阿黄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来到了云南。那么,自己到底犯了什么事呢,阿黄怎么也想不起来。
又过了一个星期,两位公安把老俞三个人召集在一起,向他们透露了一些情况。原来那些年阿黄闲居在家的时候,他居住的石库门里发生了一个案件。有人在灶头间堆煤饼的地方将一张写有“打到毛某某”的字条塞在煤饼的夹缝里。案发后查了好几年没有结果,最后一个怀疑对象就是阿黄了。
“你们可以直接问他呀”那时的小俞对公安说。
“不行!我们对了笔迹,有点像。这种写反标的案子只有靠他自己交代。”公安说。
于是,阿黄继续被关押,继续遭到殴打,继续被饿肚子。阿黄实在忍不住了,开口向老俞求助。
“帮帮我吧,我到底犯了啥事情啊。”阿黄哭泣着说。
老俞忍了很久,才暗示阿黄,当年你家的灶头间里有没有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经老俞提醒,阿黄想起了几年前的这件事。那天他与同学一起到南京路去看大字报了,回到家才听邻居们在议论这件事。怎么……?
阿黄开始交代了。
公安开始很高兴,这个小子终于交代了。可是阿黄越说越离谱,连公安都在怀疑当年是不是阿黄作的案?一阵拳打脚踢后,阿黄交代说是老俞提醒的。
公安气坏了。他们立即向支部书记汇报,下令不许老俞再看管阿黄。他们建议生产队严肃处理老俞,结果支部书记根本不当一回事,连问都没有问老俞一句,一切正常。
但是,是不是阿黄作的案呢?公安无法断定。最后他们决定将阿黄带回上海去处理。于是,阿黄办理了回家的手续被公安押着回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阿黄一直在找老俞。一是要对老俞说声对不起,当年实在受不了“酷刑”。二是要当面感谢当年他的提醒,阿黄因祸得福提前离开了农场回到上海。在回来后经过上海市公安局的反复核查,证明阿黄根本不存在作案的时间。为此,他们出面给阿黄安排了工作进了一家国企工厂。
原来如此。
老俞乐呵呵地说,别提了,我们都是“因祸得福”啊。没有1978年的大返城,哪来今天我们的相聚。



15、阿豪的自豪

阿豪一直很自豪,因为儿子争气。他一直自言自语:我们算了,这辈子都瞎混了。该读书的时候没有书读,该干活的时候统统到乡下去了,该养家糊口的时候下岗失业了。唉,总算混到退休,算了算这个退休工资还比我失业时候的钱还多呢!

每次知青聚会的时候,阿豪总是找个机会与同伴们谈起孩子。阿豪确实有理由骄傲啊。儿子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现在就职于一家大型外企,当上了中国区的总管。呵呵,年薪嘛,你懂的。每次看见别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时候,阿豪总会讲,全靠我教育有方啊!
这时,阿豪的老婆就会接他的短:就你教育?哼,儿子早就废了!幸好是我管着儿子,要不然……。
了解阿豪的朋友都知道,阿豪回城以后进了工厂干活,没几年就下岗了。对于阿豪来讲,儿子的事情似乎根本不在心上,他关注的是每天晚上的一顿小酒,还有就是每天一包香烟。幸好老婆是在区政府当办事员,公务员嘛有稳定的收入。阿豪靠着老婆的收入七混八混过着日子。最令阿豪难忘的是儿子当年考大学的时候,天天在家埋头复习功课。可是阿豪呢,因为参加赌博被派出所抓了进去,那一刻阿豪担心此事会不会影响儿子复习考大学。还好老婆一面到派出所为他交了罚款,一面安慰儿子好好复习。当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来了后,阿豪躲到外面无脸见儿子啊。
从那以后阿豪再也不敢在外面瞎混了,老老实实在家里做家务。
儿子毕业后要找工作,阿豪开始担忧。你看看人家有个好爸爸,子女的就业根本不用担心。可自己呢,一个混在家里的失业老人,无权无势。儿子得知后安慰他,不用担心,我自己有办法。果不其然,儿子进了外企工作。那天晚上阿豪有点喝醉了。
聚会的时候,有人对阿豪说,你这辈子可以享清福啦。你们两人都退休了,儿子这么有出息,还愁个啥?
阿豪回答,说得也对。但是一家总有一家难念的经。我们两口子现在就是操心儿子的婚姻大事。你看看,他已经35岁了,女朋友的事情没有一点眉目,犯愁啊!
阿豪的老婆坐在一旁呵呵笑了一声,冷冷地对阿豪说,儿子会告诉你这个爹?
阿豪一惊,难道老婆知道儿子的事情?
阿豪的老婆对朋友说,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们那个儿子啊,早就谈恋爱了。小俩口都在外企工作,都是高管。他们说了,等忙完这一阵就结婚。但是有个条件,不要孩子。我劝他们还是生一个吧,趁我们老胳膊老腿还行可以帮着你们带带孩子,他们还是不愿意要孩子,没有办法啊!
阿豪一听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他立刻说,我去做做他们的工作,我可要抱孙子啊。
老婆打断了阿豪的话说,你去做工作,就不怕被儿子弹回来。他根本不会理睬你的。
阿豪不啃声了,想想也对,自己在儿子身上都是负面效应啊。


16、生命的终点

老金与爱人阿英漫步在公园的林荫大道上,相互搀扶着、依偎着。路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感叹这对老人的恩爱啊。

五十年前老金与阿英一起上山下乡去了安徽插队落户。苦难的岁月里结下了爱情的果实,儿子的出生带给他们是苦中作乐。等到大返城的时候,他们的儿子已经该上小学了。带着儿子兴匆匆地返回了上海,居然没有一个落脚点。老金和阿英只好在郊区借了一间农舍先安居下来。靠着自身的努力,老金考取了业余大学,进了一所中学当起了历史教师,阿英则进了一家纺织厂工作。两口子勤勤恳恳地干活,把儿子养大。后来在市区边缘地带买了一间两居室的房子,总算安定下来了。
俗话说早生儿子早得福。老金的儿子长大后考取了公务员,进了一个区的卫生局工作。老金很知足,对老伴说,你看看,我们同龄人中间许多人的孩子还在读初中高中呢,我家儿子已经工作了。最令老金和阿英开心的是,老金生日那天,儿子居然把女朋友带回家了。看着未来的媳妇,老金乐得合不拢嘴。那年,老金和阿英忙着张罗孩子的婚姻大事,忙得不亦乐乎。
可惜啊,老金的儿子在一次到基层单位检查工作的时候突发急病。一查,是白血病。老金顿时傻了眼,大哭了一场。未来的儿媳妇离去了,老金的儿子住了半年的医院也走了。老金和阿英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一家人的幸福顿时化为泡影,老金和阿英天天坐在儿子遗像前哭泣。
儿子走了,生活还是要继续。老金退休后谢绝了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的邀请,整日在家陪伴着阿英。家里的电视机成为他们消除寂寞的唯一工具,天天开着电视机直到睡下为止。
去年,阿英不小心摔了一跤。送到医院一检查,大腿骨折。阿英烙下了残疾,只好坐在轮椅车上过日子。老金忙里忙外照顾着老伴,还要操持家务。有时阿英会劝老金,家里赃一点没有关系的。老金回答说,你当家的时候,家里干干净净的,我可不愿意现在家里不干净。
老金终于累倒了。一天午饭后他没有午睡,而是急着出去买牛奶。刚起身想出去,头一晕就倒下了。阿英急得大声呼救,邻居们赶来,赶紧拨打了120。阿英坐在轮椅上无奈地看着担架把老金抬走,急得她使劲地捶着拳头嚎啕大哭。
经过抢救老金捡回一条命,他是患了脑溢血。出院后老金半身不遂,只好拄着拐棍艰难行走。
从那时开始,每天晚间在公园里再也看不见老金和阿英的身影。在菜场里再也看不见老俩口缓缓地走路的身影。
一天,老金喃喃地对阿英说,我们都去养老院吧。
阿英的眼眶里含着泪水。
老金说,唉,一生就这样过去了。无儿无女啊,我们还能靠谁呢?你我都走不动了,老了,该上天与儿子团圆去了。


【未完待续】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上) (中) (下)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梦之桥

        

        

        

  


知青文汇

说说:我们这些人后知青时代的晚年生活

天地之间一杆秤 —— 悼念“知青之父”赵凡

他,无愧覆盖这面“知青”的旗帜!

上山下乡运动终止的见证

送你一束沙枣花


你们是谁—— 写给60岁的“知青”

一位农民工朋友谈“知青精神”

上山下乡那些年,我们眼中的运动

知青讲述:上山下乡的那一刻

知青口述:我们的后代


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

夕阳下……

墓碑

落叶归根的我们,不易!

第一次出远门


告诉孩子:我们为啥叫知青

孩子们,你们都懂得了吗?

张铁生的白卷与人生的大起大伏

当过知青的人 明白了珍惜的含义

留在那里的知青爱情


一位50后,从儿时到退休的国庆记忆

偶遇知青朋友

当过知青的人 懂得了回家的幸福

老知青命运录

过年了,想起了他们


青海知青大返城纪实

回家的感觉一辈子忘不了

知青口述:我们的爱情并不单纯

我期待着放上鲜花的照片

在西双版纳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云南》影集,我们盼了4年了

我们的脚步——即将走完人生之路的老知青们

知青回家探亲的故事

偶遇记

云南知青生活趣事


还记得那个下乡时带队的老师吗?

知青往事:抽烟趣谈

我们的晚年

知青口述:恢复高考的那些事

知青话题七篇


版纳留痕——云南农场十年知青生涯


我的后知青时代生活

(连载之一)1979年:后知青时代生活起点

(连载之二)1980年:追赶时代的脚步

(连载之三)1981年:春天的气息

(连载之四)1982年:我要读书

(连载之五)1983年:成家立业

(连载之六)1984年:生活的新起点

(连载之七)1985年:我的大学


写给正在奔向八十的我们

生日与姓名的故事

老房子的记忆

理发小议

上海街头掠影


➤社会即景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人在旅途

(上) (中) (下)


➤走在历史的凹陷处

(上) (中) (下)


临港——从哪里来----沧海桑田之巨变


➤当我们老了

(上) (中) (下)


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读《阿姆斯特丹兄弟对谈》


➤致我们消失的青春

(上) (中) (下)


➤从社区出去,再回社区去的话题

(上) (中) (下)


➤怀念那个春天的年代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

(上) (中) (下)


➤我们的晚年

(一) (二) (三)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