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作家侯宝良 | 张真慧

旅行   2025-02-06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我眼中的
作家侯宝良


张真慧

去年上半年,上海作家侯宝良先生关于《和母亲同住养老院》的文章被各地多家网站转载,引发了众多读者关注。

侯宝良与母亲在养老院
侯宝良先生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我们在七宝社区学校“写作沙龙”相识,给我印象最深刻是他的“豆腐干”文章被各地媒体的采用率特别高。报刊、网站及广播电台几乎隔三差五都有发表,最显著的是他在《新民晚报》各版面已经刊登了170多篇,并且每年还有各地许多的征文获奖。
我也投过不少稿件给媒体,但屡试屡败。带着困惑,我曾经好奇地请教侯老师:“为什么您的作品能够经常被报刊采用,其中有什么诀窍呢?”他毫无保留地说:“没什么,我只是不停地写、不停地投,重在参与地投入到各地征文比赛中”。

其实,稿子被报刊采用并不像侯老师说的那么轻松,当事人锲而不舍地给《新民晚报》投稿的故事可以“作证”。

侯宝良
侯老师年轻时就热爱写作,但真正将写作作为人生追求的是在即将退休之前。改革开放下的多元化社会,给他生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他认定“夕阳无限好,及时找快乐”应该成为老年生活的主旋律,放开思路提笔写作使他“零距离”地对接了退休生活。当他的文章频频出现在不少媒体时,就踌躇满志地向《新民晚报》“进军”。
“头三年我给《新民晚报》投稿,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让人心烦意乱百般苦恼,后来终于接到了一位编辑电话:‘写作是个辛苦活,我们报纸不缺稿件,一般性的稿件,我劝你少花心思,或改投其他吧。’他的这番话让我羞愧无言,经过连续几晚的思想斗争,才从失意中走出来。”
“忠言逆耳利于行”。打那以后,侯老师谨记编辑的鞭挞,细心揣摩《新民晚报》各个版面刊登的优秀稿件,借鉴他人的奇特构思,反复琢磨继续投稿,逐渐对上了投稿的路子。

2019年《新民晚报》创刊九十周年之际,侯老师将自己十年来在该报发表的110篇文章结成《我和飞燕有个约》散文集出版。我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特意写了首《梦想成真》绝句以示祝贺:“十年磨一剑,专注乐无穷。字码《弹街路》,夕阳因笔红。”

侯宝良的部分散文集
截止2024年6月,侯老师在《新民晚报》九个版面刊登的文章已经有170多篇,其中:“夜光杯”、“金色池塘”、“上海闲话”的用稿量占据80%。这正是他锲而不舍精神最好体现!
眼下的侯老师在读者群里也算是有些名气的上海作家,但他并没有因为我的渺小而不屑一顾,每当出了新书,他都主动赠我一本,让我格外感动。相识这些年,我在灯下,在高铁上相继拜读了他的三本散文集(《弹街路》《弹街路续集》《我和飞燕有个约》)和一本评论集(《孰是孰非》)而爱不释手。言为心声,透过文字,对他的文风有了深入了解,书里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只有接地气的生活感悟,通俗易懂。它们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习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一席话:“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侯宝良的散文集《弹街路(第三卷)》
作为一位同样喜欢写散文的草根,我对侯老师将首本书取名《弹街路》十分赞赏,为何起这个名字,他在序中做了解释:
“旧城巷道里,甚至个别小马路都是用那些不规则的石块铺成的路,缓缓地在你脚下延伸着。时而让你举目到望眼欲穿的尽头,时而会将你引领到疑惑不觉的三叉路口,走在路面上是那么的高低不平,车轮滚在上面弹跳着发出咯噔、咯噔的闷响声,上海人称之‘弹街(音ge)路’。但就是这起伏的感觉,让你会有老城的沧桑感,就是这闷响声,才告诉你有她深沉的历史底蕴。”
《弹街路》的篇篇小文就像路上的一块块小石头,经历在文学路上的磨砺,一篇篇的给磨出来。侯老师专注文学创作已经十多年了,不少文章还是通过征文的筛选脱颖而出,也有些文章是报纸、杂志、电台的刊文和播文,犹如弹街路一样的铺就出来。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侯先生文章最显著的特点,这也是他的文章为什么受到那么多读者热捧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著名作家赵丽宏在为其《弹街路》作序中,给予了充分肯定:
“侯宝良不写长篇大论,也不追赶时髦,他的文字,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呼啸和气势,但那种娓娓道来的文风,犹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从他的笔下流出,也汇集成属于他自己的微澜清波。真挚质朴的情感,丰富多彩的趣味,清雅平实的文字,构成了他文章的风格。”
侯先生虽然热爱写作,但是不止于写作,他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尽管自己也已七十开外,仍然是年迈的母亲和体弱的妻子的“守护神”。去年上半年,住在养老院的98岁母亲生病卧床,为了方便照顾她,他向养老院要了包房和母亲同住,亲自照顾到母亲生活能自理为止。

侯宝良与母亲在养老院合影
在养老院里,侯老师不忘作家的使命,写文章给老人们讲故事,为老人们带去欢乐。难怪当这段经历成文发表到杂志后,立即引起《新闻晨报》记者的关注,继而深入采访他。报道一经上网,不仅各大网站相继转载,就连上海电视台闻之,也专程前往采访了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大器晚成的作家侯宝良用他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做人的真谛。在我的眼里,他不但是一位自信满满的新时代“夕阳红”作家,而且是一位有家庭责任感的男子汉,还是一位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

原载:中国作家网

鸣谢:张真慧女士赐稿分享!



作者简介:


张真慧籍贯安徽安庆,新上海人。中华诗词学会暨上海诗词学会会员,安庆作协暨闵行作协会员。诗文散见于报刊、网站。





















张真慧老师热文


十年百篇上“新民”

苏雪林:女性应“自己解放自己”

平生风谊兼师友——记潘颂德与蒋风六十年交谊

“雅叔”蔡国华


抗疫散记:


(1)卡口值守

(2)囤菜

(3)第二轮核酸检测采样

(4)第三轮核酸检测采样

(5)春分


(6)延续封控,“一检”和“二值”

(7)延续封控-“幽默”与“二检”

(8)抢购和采购

(9)“我是党员”在召唤

(10)社区老党员那些事


(11)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12)操心的支部书记

(13)我们必将会战胜疫情

(14)业委会候选人的担当

(15)买买买,爱心菜


(16)滞留在小区的人

(17)两难之间

(18)大局意识

(19)体验抗原检测

(20)大决战,八方驰援


(21)帮烟民解决断烟难题

(22)9区邻居互助群

(23)管点闲事

(24)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25)半间书室


(26)扬善抑恶,做文明键盘侠

(27)“三区”划分和抗疫简报

(28)一个支部 一个战斗堡垒

(29)难忘的众筹之夜

(30)远近关怀


(31)规范团购

(32)天上人间

(33)皖沪乐分民忧的媒体人

(34)“放风”和劝阻

(35)民间“关怀孤老”高效协调会


(36)不灭瘟神誓不还

(37)今日处理三件事

(38)由黄蜀芹导演逝世想到观影

(39)小区微信群  身边好帮手

(40)关注小区“美容师”


(41)喜提降级,来之不易

(42)“管控区”第一天

(43)一报在屏,信息直达

(44)“防范区”不是放飞区

(45)品尝湖北武汉爱心菜


(46)众助工友,天南地北一家亲

(47)“五一”向劳动者致敬!

(48)幸福在于不患安

(49)有求必应

(50)奋斗者 正青春


(51)立夏:在“快客”执勤

(52)生活:就要生动地活着

(53)物资发放,打通最后一百米

(54)母亲节的由来及感恩

(55)活在当下


(56)“皖”美“沪”爱

(57)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

(58)无情的灾难,有情的人

(59)静默管理

(60)不夸奖他们还夸谁


(61)喵星人和狗先生

(62)“无疫小区”的创建巩固

(63)做人贵有同理心

(64)志愿者合影和特别的生日

(65)芳邻互动和扫场所码


(66)“出力不讨好”的配药组

(67)制胜的法宝

(68)错峰出行,小区送菜暨开音乐会

(69)风雨兰、芳疗和晨练

(70)参加核酸采样培训


(71)“一网统管”和“笔挺先生”

(72)“方舱”内外的母子

(73)核酸采样实战

(74)冒雨上门采样

(75)苦涩和温情


(76)最后一次大筛

(77)无烟日,迎接解封进行时

(78)六一:“疫”解封

(79)探访常态化核酸采样点

(80)端午安康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