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小说·中) | 余杰

旅行   2025-02-07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中)


余 杰


上午10点,曾经的“创举”



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将自己的博客打理完了。还是无事可干,阿宝习惯性地打开《新浪新闻》看了起来。这个世界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阿宝想起了在云南农场的时候,当天的报纸是绝对看不到的。一个连队里也就是他作为支部书记才能够享受到公家订阅报纸的待遇。一共才两份报纸《人民日报》、《云南日报》。后来又有了每周两份的《西双版纳报》。在阿宝看来,这也是一种政治待遇。要知道天下大事,只有靠收听广播。可惜农场的广播只是在晚上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那时尽是些唱唱高调的东西。那里想现在,有电视、网络,报纸已经没啥好看的了。
阿宝突然被一条新闻吸引了:一位农民工因为包工头拖欠了他的工资,跑到二十层楼顶上扬言要跳楼。警察、消防都出动了。最终的结果是包工头把工资给了他。这位企图跳楼者也因为“扰乱社会治安”被警察抓了起来。
这有啥稀奇的!阿宝愤愤不平地说。
对于阿宝来说,心中最痛的是自己下海以后开的公司倒闭的事情。拿了供货商给的羊毛衫的货,他一转手发给了下家。可是下家都是一些混蛋。拿了自己的货就是不给钱。供应商催款的电话已经将他办公室的电话要打爆了,甚至还派人来将阿宝堵在家门口。唉,想想这真不是人过的日子。也怪自己在这些圈子里海口夸得太大,太相信这些人。把 阿宝逼急了,他跑到欠自己钱最多的一家商贸公司。
“今天给不给钱?”阿宝的眼睛里冒着火,直直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总经理。
“朋友,侬帮帮忙。”总经理连眼皮也没有抬起来:“侬发的啥个货,都是一些处理商品,卖也卖不掉的。侬自己去看看,一堆垃圾!”
“赤那(上海话:骂人),我看过了,侬早就出手了。”阿宝气坏了,指着这位总经理的鼻子说:“侬想骗我啊,侬还嫩了一点。给不给?”
“没有!”总经理说完就要离开办公室。
阿宝一把抓住了他的衣领说:“今天一定要给钱。不给,我就抱着侬从这里18楼跳下去,侬相信吗?”
这位总经理一下子惊呆了。他大声叫唤起来:“来人啊,强盗来啦……”
没过多久,警察破门而入。
最终的结果是,这家贸易公司乖乖地付钱。阿宝则被带到派出所。使阿宝惊喜的是,派出所的领导居然是自己在云南农场的时候,一个连队的知青小周。他既害怕小周提起往事,又期盼小周看在同是知青的份上帮一把。
小周定神看了阿宝许久,只说了一句:张阿宝书记,你也有今天啊。太差劲了吧。
阿宝低着头一言不发。
做完笔录,小周冷冷地说,你走吧。
小周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阿宝傻愣愣地站在那里,还是边上的一位警察说:你还傻站着干嘛?想到里面去待上几天?幸亏今天后果不严重,要不非得拘留你几天。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做不来生意就不要做。跳楼,亏你也做的出来的!
是做的出来的!阿宝在心里嘀咕,不这样做能拿到钱?每当想起这件事情,阿宝就会说,现在这些农民工讨薪有啥稀奇的,我是祖师爷了!


上午11点,难忘“书记”



公司破产以后,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怎么办呢?无事可干的阿宝只好到棋牌室里靠着打打牌消磨时间。当阿宝熟悉了棋牌室的经营之道后突然想自己也开棋牌室?行吗?阿宝拿不定主意。
与老婆商量,她的回答是:你还能够干什么?
与朋友商量,他们说可以试试。
与父母商量,居然回答自己,你好自为之吧!
开!
阿宝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他立马去寻找场地。也巧,正好有一家棋牌室的老板要出国去了,想把店转让。阿宝与他一谈就签订了合同。钱嘛,有。这是以差点跳楼为代价换来的5万元。
令阿宝绞尽脑汁的是棋牌室的名字。原来的店没有名字,就是叫棋牌室。阿宝认为太土了。总得有自己的名字,这也是企业的文化嘛。在国有企业待了几年,阿宝深知名称的重要性。就像是一张名片,既要有点意义,又要别出心裁。
为了这个名字,阿宝整整想了一个晚上。光亮的脑门不知抚摸了多少回,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名字:“张书记棋牌室”。
张书记?
谁会想到起这样的名字呢,只有阿宝。自己曾经的辉煌就这样可以得到一种延续。在这个居住的小区里,不少老邻居都是这样称呼自己的。行,就这样定了。老婆知道后说他是神经病。女儿说,老爸,你一定会死在以前的光环里的。
她们懂什么!阿宝从来就没有把家里这两个女人的意见放在心上。
阿宝兴匆匆地来到工商所办理过户和更名的手续。办事员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位来客。他问道:“怎么用这样的名字?”
“难道不可以吗?”阿宝反问道。对此,阿宝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事先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的:“请问,有那一条的规定不允许用‘张书记’三个字?”
是啊,确实没有。但是,这样的名字妥当吗?办事员拿不定主意,去请示领导了。
当然最终是同意了。于是,阿宝的“张书记棋牌室”开张了。
别具一格,当然是吸引了不少的客人。从此,阿宝天天瞧着二郎腿管着门店。也好,这样省事多了。每天都有着固定的进账,再也不用忙里忙外,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了。至于那些客人们“小来来”(上海话,小赌赌的意思)阿宝是从来不管的。阿宝心里想,时代变了,要是以前在农场,哪个敢赌博,我这个张书记会眼开眼闭?
坏就坏在这样的眼开眼闭。没过多久,派出所就来清查了。一纸通告:关门!
阿宝把这笔账记在小周的身上,认为一定是他利用职权在报复自己。
12点了,阿宝起身关好电脑出门找饭去了。


中午12点,兴奋的来源



“谁?”熙熙攘攘的行人、汽车的叫鸣声使得阿宝听不清楚是谁在打电话给他:“是你,我的哥们,到上海了?好,好,晚上一定到。都是知青嘛,真的很想你们呀!”
阿宝兴奋起来。这是一位来自北京的网上朋友,一直是自己博客忠实的“粉丝”。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人家总是在自己这里留言,是那样的热情友好。这位朋友博客的署名是“军军”,大概是他的小名吧。从他的字里行间得知他是到黑龙江去的北京知青。这次到上海来使为了看看世博会的。我们这些知青都已经退休了,是该到处玩玩了。可以自己的经济实力是不允许玩这些东西的。一个月1800元的退休工资,自己一个人过过还可以。如果在加上这些人来客往的,只好喝西北风了。再说,还有一笔在生意上的欠债有十几万,怎么还呢?天知道!好在今晚是不要花钱的,只是到军军入住的宾馆里聚聚。反正也没事可干,阿宝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既可以打发一些多余的时间,又可以在知青中扬扬名,联络联络感情,结交一些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又是电话。
是宏伟农场原来的书记,也是上海知青阿海打来的。阿海问阿宝今晚去不去他们农场的聚会。去还是不去呢?阿宝拿不定主意了。宏伟农场是当时自己在云南的时候一个兄弟农场,都是种橡胶的。在网上阿宝知道他们要聚会,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阿宝一兴奋就发出了热烈祝贺的留言,还表示要来参加聚会,一起欢乐欢乐。说着无意听者有心,人家真的来问你去不去了。去吧,也不认识几个人。再说自己现在混得这样,脸面上也有的过不去。据说这次聚会是实行“aa制”,每人要交100元。100元对于阿宝现在的生活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呀。不去吧,错失了一个露露面的机会。等到活动一结束,这些朋友们会在网站以及博客上大肆宣传的。自己露脸了,也好使那几个专门攻击自己的人看看,我阿宝还是很牛的。在知青中我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去!晚上第一站去宏伟农场。拍个照、露个脸就直奔军军那里。
阿宝隐隐约约有种担心。他不知道小周他们是不是回去。如果他们也去,真有点狭路相逢之感了。弄不好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些年,随着知青们纷纷开始退休,活动也越来越多。阿宝开始很起劲这样的活动。因为一到现场,大家都会以原来在农场的时候的职务称呼。阿宝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况且大家都到了这把年纪,对于过去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闭口不谈了。只是当小周出现以后,这样的平静的局面被打破了。阿芳的事情成为他心中的痛。小周他们居然还专门去看望阿芳的父母,在博客上将阿芳父母的话都写出来了。什么“禽兽不如”啊,什么“知青败类”啊,什么“狼子野心”啊,都是朝着自己来的。他们还要回到农场去,为阿芳上坟,要求农场追查阿芳的死因。好在当时的团支部书记小王至今没有啃声。要是她出来说话,阿宝真的是无地自容了。因为那天晚上,阿宝将阿芳抱到床上的一幕,小王是亲眼目睹的。事后,阿宝以介绍小王入党为条件使得这件事情“永远闭口”了。
兴奋与焦虑交织在一起,阿宝就是这样每天在自责与忏悔中度过的。他希望到此为止了,但是又不甘心就此结束。矛盾啊。
点上一瓶加饭酒,阿宝喝了起来。要是在从前,这瓶加饭酒对于阿宝来说是不屑一顾的。风光的时候,什么茅台、五粮液、水井坊都是阿宝喜欢的小酒。现在只好吃吃用来做菜的料酒了。唉,世事难料啊!


下午13点,女儿的忠告



还是女婿好。阿宝喝着小酒时时这样想的。自从与老婆离婚以后,女儿也不曾来看过自己。只有女婿时常会来看看自己,顺便回带些香烟盒老酒来孝敬一下。至于这香烟盒酒是谁出的钱,阿宝不会去考虑的。反正他们也是夫妻共同财产嘛。
阿宝自从有了女儿,一开始有点不开心。家里唯一的男子,是传宗接代的,到了自己这里要断香火了。为此阿宝接连三天灾家里和闷酒。老婆看出他重男亲女的想法,气的骂了阿宝一顿:
“侬自己想想,侬有啥本事啊!弄懂嘛,生男生女主要是男人的事情。不找找自己的原因,天天虎着脸,我上辈子欠侬的?有本事侬再生一个呀。谅你也不敢!”
阿宝一点心情也没有,也不想与老婆争吵。认了吧,断就断了吧,这年头还讲什么香火不香火的。自己能够混的好一些就行了。那时,阿宝是厂里的支部书记。闲聊之余他曾经与同事打过赌,自己一定会生儿子的。老婆怀孕的时候,他还煞有其事地告诉别人:你看,我老婆这的肚子尖尖的,人家都说是生儿子的肚子。有同事甚至与他打赌,阿宝生儿子,他给20元(那时是半个月的工资呢,)如果阿宝生的是女儿,阿宝给他20元。阿宝真的干了。结果阿宝输了20元,这事让阿宝心痛了一阵。他知道这件事如果让老婆知道,非得妈的他狗血喷头。
等到女儿开始喊他爸爸的时候,阿宝突然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丫头了。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抱抱可爱的女儿,亲亲她红扑扑的小脸蛋。当自己胡子扎痛女儿的时候,老婆就会一把从他的怀里抱走女儿说:干活去,你当家里是你的旅馆啊。
女儿结婚前,阿宝已经与老婆离婚了。他清楚地记得,女儿下班回来,专门买了一些菜和一瓶剑南春酒。阿宝喝着酒,看着已经长大的女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人们说,女儿是老爸的前世情人,这话有点道理。现在他和老婆之间只剩下女儿这根纽带连接着。虽然这辈子自己东奔西忙的很少关心女儿,为此阿宝也很内疚。但是总归是自己的孩子,相信她会原谅自己的。
那天,女儿一本正经地对阿宝说,你再也不要这样生活了。工作没有正正经经的,生活上也没人照顾。好好找一份工作,好好生活。
“你懂什么?”阿宝没有想到女儿会以教训的口吻对自己说话。他瞪着微微发红的眼珠说:“我忙了一辈子,就是为了使你们俩过上好日子。这个年头,没有钱时寸步难行的。找工作,我多大了?怎么找。要是以前,我当书记的时候,哼,求我的人不要太多奥!”
“你怎么就是这样,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过去。过去能够代表现在吗?能管饭吃吗?”女儿不依不饶地说:“你最大的毛病就是生活在过去,不难自拔!自己想想,老妈为了你吃了多少苦。你在厂里混不下去了,老妈安慰你。你开公司,她给了你一大笔钱。公司倒闭了,你开什么‘张书记棋牌室’,用这个名字你自己想想好笑不好笑,结果呢,又是倒闭。你真的是习性不改。好吹牛,好大喜功,总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行。老爸,你好改改了!”
阿宝被女儿说的脸上红一块青一块的。他大口喝了一口酒对女儿说:“你不要教训你老爸,我懂!你这些都你妈妈教的!她懂什么?哼,那时我在农场风光的时候,还不是你妈盯着我不放的。要是在过去……”
没等阿宝说完,女儿气的一扭头就走了。
“走吧,你当我是谁啊!”阿宝看也不看一眼女儿自说自话:“想当初,我当干部的时候,哼,还轮不上你来教训老子呢!”


下午14点,旧地重游



喝饱了,吃够了,等着晚上再继续战斗呢!阿宝斜躺在小酒店的沙发上想休息一会儿,但是老板娘几次催促他走人,气的阿宝拔腿就走。他妈的,老子以后再也不来了!阿宝狠狠地丢下一句话走了。
上哪儿呢,阿宝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酒后微微麻木的神经在发酵着一股激愤的情绪。阿宝感到要发作一下,但是到哪里去发作呢。
“大哥,进来坐坐呀”路旁一家小发廊里一位穿着暴露的女孩子正在向他招手。
阿宝内心深处的激情一下子达到了激发。行,搞个按摩,也好休息休息。
阿宝走到发廊的门口,习惯地用右脚将门口迭起的5块砖头踢去2块。这是阿宝多次跑到这些地方后才得知的一个诀窍。5块砖头意思是100元,可以做个全套的按摩,用发廊妹的话说是“敲大背”。(性交易的一种代名词)而阿宝踢去了3块砖,表示只肯付60元“敲小背”。也就是意思意思,手脚按摩按摩一下。
女孩子将移动门拉开了,意思是成交!
阿宝一头钻进了发廊。不一会儿在女孩子温柔的抚摸中阿宝打起了呼噜,睡着了。
到这种地方对于阿宝来说有点委屈了。想当初的时候,阿宝自己开着公司,上宾馆与朋友谈生意的时候,那才叫是享受。洗个温泉,泡个桑拿,而后再有小姐们的服务。到时免不了要发泄一番,真是享受啊!在云南农场的时候,阿宝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国土里居然会有如此潇洒的生活享受。改革开放嘛,我们这些先富起来的人是要好好先享受享受的。什么老婆,绝对没有这样的姑娘可爱。有时当阿宝得知眼前的“小姐”与自己的女儿是差不多年龄的时候,有些负疚感。但是当自己的肌肤与女孩子一接触,就会什么也不顾了。
阿宝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早年回到城里,第一次丢丢官是因为对女职工“吃豆腐”(上海话:调戏妇女),厂里的支部书记是当不成了。幸亏上级领导还念他工作有功,将他降为副厂长,专门负责搞供应工作,采购厂里生产上的原材料。阿宝在采购的时候,那些供应商们会给他许多可观的回扣,还会安排他出入于酒店宾馆,享受花天酒地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家专门供应他们原材料的私营企业的老板突然人间蒸发了,阿宝才如梦初醒。原来这个人将阿宝在酒精的作用下打给他的50万元材料款卷走了。当上级纪检人员在宾馆的按摩房里将阿宝带走的时候,阿宝吓得尿湿了裤子。好在后来逃走的人被抓住了,50万的材料款也被追回来了。上级领导对阿宝也网开一面,让他自己提出辞职走人!
“铁饭碗”没了,怪谁呢?老婆不依不饶地斥责他。阿宝一狠心一跺脚自己开起了公司,也开始当上了老板。老婆还是很体谅他的,把自己积攒多年的10万元私房钱交给了阿宝,让他好好混出各人样来。阿宝还真有两把刷子,开张一年就在销售羊毛衫生意上赚了10万元。他立马把老婆支持他的10万元如数归还,喜得老婆搂住他的脖子直亲亲。
神气了。阿宝开始出门要打车了;香烟换成“中华牌”了;还留存的几根头发一定要梳理的油光铮亮的;连眼镜也换上了世界名牌的……。无论是供货商还是下家销售商,只要将阿宝请上饭桌,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当然在饭后你是一定要请阿宝去潇洒潇洒的。
好景不长,阿宝“破产”了。讨债的人堵住了他们家的门,法院送来了传票,执行庭要来查封房子了。怎么办?在老婆哭哭啼啼声中,阿宝想出了一个绝招:离婚!将一处房子留给老婆住。自己光身一人,啥也没有,看你们这些昔日的狐朋狗友怎么办?……

【未完待续】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上) (中) (下)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梦之桥

        

        

        

  


知青文汇

说说:我们这些人后知青时代的晚年生活

天地之间一杆秤 —— 悼念“知青之父”赵凡

他,无愧覆盖这面“知青”的旗帜!

上山下乡运动终止的见证

送你一束沙枣花


你们是谁—— 写给60岁的“知青”

一位农民工朋友谈“知青精神”

上山下乡那些年,我们眼中的运动

知青讲述:上山下乡的那一刻

知青口述:我们的后代


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

夕阳下……

墓碑

落叶归根的我们,不易!

第一次出远门


告诉孩子:我们为啥叫知青

孩子们,你们都懂得了吗?

张铁生的白卷与人生的大起大伏

当过知青的人 明白了珍惜的含义

留在那里的知青爱情


一位50后,从儿时到退休的国庆记忆

偶遇知青朋友

当过知青的人 懂得了回家的幸福

老知青命运录

过年了,想起了他们


青海知青大返城纪实

回家的感觉一辈子忘不了

知青口述:我们的爱情并不单纯

我期待着放上鲜花的照片

在西双版纳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云南》影集,我们盼了4年了

我们的脚步——即将走完人生之路的老知青们

知青回家探亲的故事

偶遇记

云南知青生活趣事


还记得那个下乡时带队的老师吗?

知青往事:抽烟趣谈

我们的晚年

知青口述:恢复高考的那些事

知青话题七篇


版纳留痕——云南农场十年知青生涯


我的后知青时代生活

(连载之一)1979年:后知青时代生活起点

(连载之二)1980年:追赶时代的脚步

(连载之三)1981年:春天的气息

(连载之四)1982年:我要读书

(连载之五)1983年:成家立业

(连载之六)1984年:生活的新起点

(连载之七)1985年:我的大学


写给正在奔向八十的我们

生日与姓名的故事

老房子的记忆

理发小议

上海街头掠影


➤社会即景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人在旅途

(上) (中) (下)


➤走在历史的凹陷处

(上) (中) (下)


临港——从哪里来----沧海桑田之巨变


➤当我们老了

(上) (中) (下)


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读《阿姆斯特丹兄弟对谈》


➤致我们消失的青春

(上) (中) (下)


➤从社区出去,再回社区去的话题

(上) (中) (下)


➤怀念那个春天的年代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

(上) (中) (下)


➤我们的晚年

(一) (二) (三)

(四) (五)


光环(小说)

(上)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