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功夫茶 | 耿勇

旅行   2025-02-05 00:03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客家人




功夫茶


耿 勇

我喝茶不太讲究,可要说一点不讲究,也不客观。比如说中秋过后,日子往深秋初冬里走,一场秋雨一场凉,我便把绿茶花茶之类收了起来,喝起红茶来。
虽说喝绿茶,喝红茶或喝普洱茶都是喝茶,可感觉还是两样的。不知别人怎么样,反正我一喝乌龙茶之类,就不像喝绿茶那样,简单抓把茶叶,往杯里一投,冲上热水,揭盖待凉。而是多少有点“小题大做”,摆开阵势,有腔调,装模作样地喝起功夫茶来。
会这套别人看起来有些繁琐的喝茶程序,或许与我的“喝茶史”有关。我与功夫茶的缘分,不是后来去了茶馆,见到茶小姐用纤纤玉手冲泡功夫茶,才有了见识的。
说起功夫茶,人们通常会想到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潮汕功夫茶名气大,去那里旅游的人,对此都有兴趣,拍照配文发朋友圈。可如果真正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不仅潮汕人喜欢喝功夫茶,客家人也一样。
改革开放刚起步不久,我军校毕业,被分配到航空兵某师,部队驻扎在梅州兴宁县。当地居民大都是客家人,喜欢喝功夫茶。我也就是在那会,跟着客家人学会了喝功夫茶。
我们机场在兴宁县近郊的大山里。从机场到县城的细沙碎石路上,已开始有了个体户跑运输的小卡车,川流不息,尘土飞扬。因有人跑运输,有了客源,道路两旁,毛竹搭建的简易饭店也就多了起来。
小店门前有块空地,停车。屋后,有一簇簇郁郁葱葱的小竹林,风过叶动,窸窣作响,穿过小竹林,便是阡陌稻田。有许多次,我骑车去逛县城,间隔不远的小饭店门前,便是我的歇脚处。如雨后,自行车的车轮与挡板之间,泥沙塞住,骑不快时,我也在此处,找个小竹枝来清理。
简易的有些简陋的小饭店,做的是小本买卖。冬日,炒个家常菜,烧个火锅,包个韭菜饺子什么的。生意谈不上火爆,可也算不上清淡。不到开饭钟点或没食客上门时,男人们人头一聚,功夫茶摆上,烹茶啜茗,有事说事,没事闲聊。
客家人好客,尤其是开饭店的小老板,见我们常光临,照顾他生意,便邀请我们喝功夫茶。客家人喝功夫茶,所用的茶具不是后来走红的紫砂壶,而是陶瓷的,是广东佛山产的陶瓷茶具。整套茶具,包括有能转动的茶盘,上面有精致的小茶壶,茶盅、茶虫等,瓷细胚薄,叮叮传韵。
我们喜饮绿茶,推崇西湖龙井。而功夫茶其茶叶大都是乌龙茶,其中他们最钟情乌龙茶中的佳品铁观音。这也不怪,铁观音“七泡有余香”和特殊的“观音韵”令饮者倾倒。铁观音价格不菲,可客家人想得开,不管钱多钱少,用茶时那真叫出手大方,把茶叶往小茶壶里塞,都是塞得实在塞不下为止。离饮茶处不远,立着红泥小火炉,烧的是木炭,火苗舔着烧水壶,水沸腾后,主人不急不缓,将开水注入瓷壶中。
喝功夫茶讲究,说法也颇多,像以茶匙取茶放入壶里,叫落茶,借题发挥曰:“乌龙入宫”;注水入壶,此举也有个说法,叫“高山流水”或说成“悬壶高冲”。静候片刻,再斟茶。斟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轮斟,用食指按住壶盖,依次绕圈而行往茶盅里倾注,这也有说法,叫“关公巡城”;还有一种是点斟,依次往茶盅里点上几滴,叫做“韩信点兵”。斟茶的动作,说起来复杂,做起来简单,因茶壶小,壶中茶水有限,斟茶总是先“关公巡城”后“韩信点兵”的。
茶要斟七分,三分留做人情。茶客端起茶盅,先闻后啄,半口润舌,再半口徐徐饮之。说是这样喝,茶绵软而有力,暖胃舒坦。众人饮后,主人在盛有开水的小瓷盆中烫杯,将茶盅转上几圈,算是清洗除菌,随后再放上转盘里,茶盅不分你我,继续畅饮。茶盅清洗干净与否,不知道,不过说法挺雅,唤为“白鹤沐浴”。
客家人听说我们在办公室喝茶,用的茶具是大些的瓷杯或玻璃杯时,他们不太理解,说那样泡茶,天冷易凉,喝茶没了感觉和味道,也易伤脾胃。
兴宁县地属粤东,深秋和冬天气候与沪上差不多,湿冷。故喝功夫茶,的确如吃火锅一样,暖和。不过,这般悠闲的享受,好像是客家男人的专利,我少见过有女人参与其中。我常在田埂处,见客家女人在拔草锄地,背上有个布袋里兜着婴儿,婴儿歪头熟睡着。客家女人是很吃苦耐劳的。离此不远的潮仙则相反,男人下地干活,女人则在家里被养得胖胖嫩嫩的。自然,要说喝功夫茶,客家人与潮汕人的不同,便是客家女人没功夫喝功夫茶,潮汕一带,女性也是有事没事喝功夫茶的。像我见过小店的女售货员,忙闲间,还不忘端起茶盅,一饮再饮的。
喝功夫茶是需要心中无事,悠闲自在。我当兵那会,在客家人那里学喝功夫茶,只能算是长个见识,学个大概。人年轻,事多想法也多,忙于事业,很难有功夫,有闲心,一坐半天慢慢细饮的。
功夫茶,顾名思义,喝茶得有闲功夫。事多人忙,心难静,也只能过节放假偶尔饮之。现在,我退休了,闲暇时多,饮起功夫茶来不计“功夫”,也不嫌繁琐,看会书或手机,像喝酒似的,喝上一小盅茶水,嘴巴吧唧的品着,肚里热乎乎的,别说,还真暖胃。





鸣谢:耿勇先生赐稿分享!


孵混堂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电视广告

理发那些往事

取暖

买粮记


久违了,麻雀

窗前的水杉树

䓤油饼

丧命沪上的末代侯爷

地铁里的手机族


江湾五角场的“黄兴”情结

《繁花》让人想起那个年代

老严的“文学梦”

退休了,去打乒乓

《繁花》 唤起尘封的记忆


《繁花》年代的浦江两岸

探亲路上

过年贴春联

儿时过年

青山在,人老否


围墙下的大排档

姓名中的辈分

唉!黑头发,白头发

云雾中的浦东新高度

体检


我眼中的五角场

老北站印象

《繁花》年代的电车

《繁花》年代的公交车站

茶事


【哈哈镜】投稿的尴尬

【长焦距】明朝开国,松江才子遭殃

【长焦距】明朝谢幕,松江才子捐躯

樱花开了

养蚕


黄兴路像条河

有编号的书柜

花草缘

难忘读书上进好年代

偶遇明星


稿费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

那年高考

从主持曹可凡说开

父亲的上海情结


凡人与名人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续篇)

彼得的“法律”意识

《红楼梦》里说“扇子”

当年灭臭虫


淋浴房里飘出的歌

天热,喝凉茶的记忆

父亲的竹凉席

“叔叔,几点了?”

“本报通讯员”的往昔

   上篇  下篇


高温中,人依旧

又闻蝉鸣

纳凉

军营饭菜香

新兵连的故事


手持折扇,风流也悲催

相亲

停电

小人书摊

此“鲈鱼”非彼“鲈鱼”


李府今昔

我的小学

段家祠堂,今安在

不一样的师生情谊

逍遥津里清淤泥


中秋月圆的“庚辰午门䅁”

台风,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家乡有条河,叫包河

合肥的上海人

国庆,外滩璀璨的灯光


苹果香

地震那些往事

江湾五角场的“圆”

“弹棉花喽”

五角场曾有两幢老楼


住小洋楼(上篇)

住小洋楼(下篇)

台上与台下——读小说《主角》有感

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五角场两幢老楼续篇


“栏杆拍遍”

学说上海话

《牡丹亭》“人鬼情未了”

孔尚任的《桃花扇》

《桃花扇》的题外话


哦,秋风经过

精心打造“人民城市”

分外妖娆的杨浦滨江

听力、耳力及其它

森林公园的秋天


条纹哥猥琐的眼神

莫辜负太阳的温暖

五角场卖熟食的小门面

学车

林冲世界的大雪


大众点评

江湖与网络

绿皮火车上的邂逅

梁山好汉不吃猪肉

新兵连里过春节


看电影的那些往事

哦,冬日晨风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