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这些陪伴几代上海人的老字号品牌,你还记得多少?

旅行   2025-02-06 09:15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拥有很多的老品牌
这些品牌见证了
我们民族复兴之路
也影响了许多上海人的生活

所有的记忆中

味觉记忆最牢靠

今天就从味觉开始

带大家来一波回忆杀!



正广和汽水


大热天里,打开一瓶冰镇的汽水,坐在烟纸店门口的石阶上,大口吞着气泡水,咕噜咕噜喝下大半瓶。

早前,上海人的夏天是离不开正广和的。柠檬水、鲜橘水、盐汽水、莱蒙……一个个品牌如数家珍,这些都来自正广和汽水厂,这家国内最早、最大的专业饮料厂,流行了一个多世纪。



掌门君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款软包装的红宝桔子汁,喝完,吹鼓盒子,一脚踩扁,等于放个欢乐的炮仗,可惜后来停厂了,什么都没有了。



光明盐水棒冰


盛夏的上海街头大人们喝着力波啤酒,而小朋友最喜欢的就是棒冰、冰砖和雪糕了,这些丝毫不逊于井水西瓜的享受。

“棒冰吃伐,雪糕棒冰”,午后睡醒正是三点半,弄堂口的吆喝声传来,三夹板木箱,敲得响,不多时围来一圈小囡。冷饮里最实惠的就是盐水棒冰了,认准益民食品一厂的光明牌。紫雪糕价高些,吃完棒头还不舍得扔呢。



光明牌的冰砖,奶味浓郁,兑着汽水放在一个大碗里,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再高级点就要到福州路的冰室去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冰室渐渐萧条了,但光明牌盐水棒冰和冰砖始终没离开过上海的夏天。



光明牛奶


上海的牛奶生产史,要追溯到鸦片战争后开埠时,当时洋人引进的法国奶牛。牛奶在上个世纪,属于较高档的营养品,很长一段时间里定额限对象,划区供应,凭票购买。



直到80年代开始才渐渐有送货上门的服务。那时,每个小区的居委会都有取奶点,定时开放,凭牛奶月卡领奶,取一日,便戳个日子格。



也可以付钱叫人送奶,门上钉个奶箱,配两把钥匙,一把自留,另一把给送奶工。



天蒙蒙亮,妈妈从奶箱里,取出玻璃瓶装的牛奶,倒在铝锅里煮,满弄堂飘着牛奶的香味。有时候,还会舔净厚纸膜上凝结的奶油,这个味道比鲜奶还要嗲。



泰康牛奶饼干


说到吃牛奶,小时候是一定要配着饼干一起的。幼儿园里都会备个饼干桶,放一周的吃食。




说到牛奶饼干,就不得不提泰康产的奶味浓饼干了。泰康始于1914年,是做南北货的万康和做百货食品的华德泰合作建的,因此得名。1928迁入上海,解放后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饼干生产企业。



当年,泰康金鸡牌万年青也是响当当的,现在网上还买得到。



梅林听头


1843年英国人把罐头带来上海。泰康率先打破了洋罐头垄断市场的局面。自此沪上罐头厂林立,远销海外,最有名的当属梅林


梅林的午餐肉,在那个时期绝对属于高档商品,家里只有来客人了,才会拿出一听打开,单独作为一道菜,蘸点鲜酱油,味道不要太灵哦



除了午餐肉,这些听头还有:番茄沙司、凤尾鱼、四鲜烤麸、茄汁黄豆……


一个家的细部


老品牌样样耐用不搞虚头
藏着做人家的智慧



永字牌热水袋


每到冬天,在没有空调和取暖器的日子里,上海人取暖就是靠热水袋捂手,铜汤婆子焐脚,早困觉早焐被。



永字牌热水袋,姆妈会在热水袋外面缝制一个布套,防止直接烫伤,许多年用下来,缝制的布套磨破了,热水袋竟还不坏。到今日,还有很多家庭依然再用,完全没有被淘汰。



回力牌球鞋&双钱牌套鞋


上世纪80年代,回力鞋是潮人标志。但再潮的鞋子,只要碰到下雨,还是一双橡胶套鞋管用,你们说是不是?



小时候家里有一双回力球鞋,成天供着,什么时候穿都要看场合的。下雨天,则是双钱牌套鞋登场。双钱牌套鞋,小孩只要穿上,就好像脚上套上了军舰一样,偏要走水塘,趟水花,完全听不得大人劝。



细想来,新世纪初套鞋便渐渐淡出了雨天的风景线,除了车间市场,不见人穿。回力重整后,近几年以经典的姿态又一次回到年轻人的视野。



华丰搪瓷


过去,家家都有搪瓷家什。结婚时,红色搪瓷套件,叫小配套,最有名!



上海是中国搪瓷厂的最早的建设地,解放后上海有好几家搪瓷厂,七厂华丰最有名。他们将搪瓷厂开往各地,援助全国开启搪瓷时代。



搪瓷面盆、痰盂,美观耐用,不褪色摔不坏,搪瓷锅子还可以炖汤。除了这些,爸爸妈妈厂里的搪瓷杯还印有厂名、工号,现在只要有一样在家里,完全就是特殊定制款,纪念意义非凡



2002年,久新搪瓷厂停厂,轰轰烈烈搪瓷时代结束了。



民光床单


说民光床单是国民床单,一点不过。



花团锦簇的图样衬着嫩粉的、天蓝的、鹅黄的色彩,很多人现在家里的床上还铺着呢



民光床单厂,前身是1935年创办的民光织物社。那个时候要买上一条这样的床单,是要在百货商店专柜排队才买得到的。全棉质地光洁柔软,用到现在,才有些泛白,洗干净依旧妥帖。



双鱼手绢


老底子小朋友的衣服领口,会用来擦污的手绢,上海人叫“绢头”。电视剧《上海滩》里的周润发,就是标配了这样的手绢。



上海手帕一厂产的双鱼绢头,家里的老年人会用来包零钱,女孩们箍在头发上,是爱美的时尚。现在路上几乎看不到了,用来擦拭的都是餐巾纸,可惜了环保又精致的绢头。



百雀羚和双妹牌雪花膏


20世纪初,上海本土厂家效仿生产洋药膏。广生行(今上海家化)的双妹牌雪花膏、百雀羚、柠檬霜、美加净面霜次第面世。



最早雪花膏仿旁氏,绿盖白瓷身的包装,后推出更节俭的简易包装,如铁盒装,分大、中、迷你盒。还有大瓶零拷的,更实惠,自带瓶子,到烟纸店,用木或竹制的长条片刮取。



雪花膏春夏用,秋冬用的是百雀羚。妈妈上班前,搽上一层,皮肤细体光泽,不大的房间满屋子香气。


东方巴黎潮流生活


大件物什关乎生活质量
追求高标准谁能比得了上海人



三转一响


蝴蝶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音机,这著名的“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上海人结婚的标配。





七十年代,买缝纫机凭票。自行车比缝纫机还紧缺,结婚时亮出一辆,永久牌或凤凰牌,出尽风头,最最吃香。

结婚时买表,男青年戴上海手表厂产的上海牌,女青年更亲睐上海手表二厂的宝石花牌,婚后再办台三五牌台钟,五斗橱上一方,最最扎台型了。



红灯牌收音机,牌子喜庆,结婚适用。八十年代初,家电走私盛起,改换进口收录机,又是一代人的回忆。



飞跃电视


改革开放期初,上海家电市场本土品牌居多。9寸的飞跃电视机要几百块,那可是许多上海人全家一年的工资收入。



弄堂里放一台12寸电视机,一排排板凳,只要一放节目,无论是什么,弄堂里里三层外三层的,别说图像了,连声音都很难听见。家里有一台电视机,是交关得意的事情。


这座城市的特性
不在其经济中心的地位
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
记忆深处翻腾的影像的总和:
晾满衣物的弄堂里飘着固本肥皂的气味;
包书皮顶好的大开汽车美女挂历纸;
合家肖照时师傅“坐好,笑一笑”的招呼;
……



怀旧,是怀念那段
随着一个个上海品牌消失或转型
不再回头的激情岁月
上海的根在那里,不能忘


内容源于上海有腔调及网络


转自:上海社区发布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