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有人说”让作文从扁平思维走向圆形塑构

教育   2024-10-26 09:30   甘肃  

文字∣杨芹 王万忠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个概念。这两种人物类型各有特色,并没有好坏之分。然而,当我们将这两个概念应 用到写作中时,思维层面上的扁平与圆形却有着本质的差异。如果我们的作文只停留在单一层面,只是顺向构思,即使素材再新颖丰富,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缺少多元立体 深层的思维建构,那么我们就写不出精彩的议论文。

所以,学生思维的“单向化”“扁平化”,是考场作文存在的通病。如何让我们的思维“突围”,达到作文的“圆形”塑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选修上册第四单元展示的逻辑知识,运用教材中的典型例文,使用“虚拟论敌”的论证方法,来强化学生论证思维,加强对核心词内涵的思辨,弥补思维漏洞,实现学生行文思路的创新构架。

一、品读比鉴,树立深度思维意识

下面是围绕以“沉浸式”为核心词的两篇作文的提纲。

作文一:

《劝学》曾述:“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能够凭借娇小的身躯胜过蟹,在于它能够专一,达到沉浸式钻研。汝欲问如何?吾答:吾侪当明沉浸之广崇,汲前进之力量。

启人生之智,悟生命之意,孜孜以求,努力“直挂云帆济沧海”。

谱时代之歌,书华夏华章,久久为功,助力“扶摇直上九万里”。

沉浸是他山之石,垒山不止,沉浸有福,绵绵用力利,久久为功,感星宿之变……

——《明沉浸之广崇,汲前进之力量》

作文二:

过时的词语沉淀为静默的历史,新兴的网络词、热词在身边鲜活地出现和演绎,沉浸式这一网络词语步入大众视野。有人说,沉浸式是一种高专注投入,是一种高价值的愉悦,我更愿意把它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沉浸式的人生态度,是对人生专注的态度,更是一种对人生享受的态度。我们应当如列文虎克,磨一片人生的显微镜。

沉浸式并不意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就可以了,如任其一味走下去,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沉溺。

当今时代在快速发展,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在物欲横流里遗世独立,正需要我们淘净心上的雾气……

——《磨一面人生的显微镜》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篇作文主要采用了观点加材料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文章呈现出思维的单一化和扁平化。而第二篇作文则显出深度,展现出了一定的思辨力。

虽然两篇文章在结构框架上只有简单的区别,但第二篇作文在思维上发生了转折,似乎向下又走了一步。虽然这一步走得不远,但已经显示出了思辨的端倪。这样的思维意识值得我们推广和深入学习。

二、依托教材探寻圆形塑构方法

(一)同型归纳,认识“虚拟论敌”

下面三则材料,作者都围绕某观点展开步步论证,试找出其论证的共同点?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鲁迅《拿来主义》

材料三: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 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 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 臭”。……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 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 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 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 说也是这样。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则材料都借“有人说”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由此明确提出“虚拟论敌”的概念: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论敌”对论证提出疑问,驳斥漏洞。

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虚拟论敌”对议论文中三要素的作用,使论点更准确,让论据更可靠,令论证过程更严谨。

“有人说”是虚拟论敌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可以是“或许你会说”“有人感叹”“有人质疑”“还有一种意见”等等。这种形式打破学生在写作时只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思维桎梏,使得心中有“他人”,随时有读者,在“他人”的监视下随时为自己的论证消除争议,谋求共识,辨明方向。

虚拟论敌的引入可以说是驳论文的一种论证方式,正如《人民日报》范荣康提出:“真理越辩越明,恰当引入驳论的方式,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生气,没有思想的针锋相对,文章难免坐而论道,平铺直叙,读来乏味。”

(二)追本溯源,剖析“虚拟论敌”

在作文中引入虚拟论敌,可以引导我们不断地建立和推翻自我思维,从而深化我们的思考。但是,如何有效地引入虚拟论敌,使其能够真正起到完善和补充观点的作用,而不是随意地“挑刺”或“找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之前的三则材料中寻找答案。

以上三则材料“有人”是分别从观点的哪些角度提出质疑的?作者又是如何应对,以完善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一是苏洵《六国论》。开篇即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接着“有人”根据史实提出质疑,六国都因贿赂秦国而灭亡的吗?明显“有人”依据事实,被秦国征服的六国中,也有“不赂者”,扣住观点里的对象“六国”予以反驳。紧接着作者将“六国”分为“不赂者”和“赂者”,且强调“不赂者”也因为“赂者”失去支援,最终灭亡。由此可见作者在虚拟论敌的驳斥之下,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更巧妙的是在后文的分析中也是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角度展开全文的思路。

材料二中,鲁迅先生借助“有人说”引出一些人对中国“地大物博”的优越感,然后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指出这种“优越感”的短视,这里的“有人说”本质是针对论据进行辨析,与尼采的例子相配合,强调一味送去对中国发展无益,驳斥了“送去不算是坏事”的辩解。

材料三中,毛泽东首先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长文,接着,借助“有人说”指出《资本论》该怎么办?引出有些人对长文的错误理解。最后提出不能否定所有长文,要看情形办理。短短百十字强调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关键在于内容厚薄,不在于内容的长短。这里的“有人说”本质是对观点里的论述对象“长文”进行辨析,以完善论述对象的范畴,让论证更有针对性,深刻严谨。

“有人说”这种表述方式,在作文中可以从“核心词”或论述对象中寻找漏洞,也可以用来提出与观点相反的论据,从而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检验其合理性和严谨性。这样的过程会激励我们对观点中的“核心词”或论述对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包括其内涵、范畴、属性、适用情境、情感色彩、时代属性等方面的精准界定。通过对核心词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是在细化和深入探究材料,也是在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样的批判性思考能让我们的观点更加深刻和全面。

当然,“有人说”的驳斥作用,并不在于改变行文的写作思路,而在于学生通过局部的自我设障,去关注更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百态,通过逻辑自洽的论证化解可能出现的思维冲突,调整或补足认知上的偏差和不足。

(三)攻守突围、强化“虚拟论敌”

“虚拟论敌”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攻守游戏来实现。攻方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找出对方的漏洞,可以举反例,也可以直接反驳;而守方则要对攻方提出的质疑进行驳斥,也可以吸收部分合理的成分,完善自己的观点。

攻守辩题: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根据以上材料,守方提出的观点是:将他人“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

受《六国论》的启发,攻方利用“有人说”提出质疑:所有的他人凝视都可以内化吗?对论述对象进行范畴的质疑。守方指出:他人凝视从客观角度来说有褒贬之别。褒扬的凝视是一种善意的关爱与勉励,如春风细雨般沐浴着我们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塑形;恶意的凝视是一种挑剔与批驳,往往被贴上物质的标签,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所以,我们要对“他人的凝视”区分对待,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自我辨识能力。

攻方:他人的凝视无所不在,在凝视中,我们往往会迷失自我。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在鲁镇的众多凝视中迷失了自我,并因此走向死亡。

守方:他人的凝视固然无处不在,如一张网一般无所不在其间,但是全盘吸收不予以辨别是全然不可的,自我审视是一个过程,是展现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我们要区别对待他人的凝视,选择合适的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

整个攻守过程,在一次次驳立对辩中展开,既让我们的观点避免了绝对化,又在对核心词的步步完善中,使我们的思维由扁平单一,臻于多元批判。

三、完善升格,彰显多元思维品质

试运用“虚拟论敌”的论证方法,围绕“沉浸式”的话题拟写一片段,或列出可行性行文思路,体现思辨色彩。

片段:

有人说,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书痴”,自幼沉浸于读书而无法自拔,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最终潦倒孤独一生。沉浸式并不意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就可以了,此“书痴”可谓“沉浸”深矣,然如此下场,何哉?是“沉溺”而非“沉 浸”也,以低级趣味和物欲为目的的“沉浸”是为“沉溺”;只有以高价值愉悦和追求为目 的的专注才是“沉浸式”。

思路:

首先直接点明“沉浸式”的价值,倡导青年需要“沉浸式”的人生态度。

“沉浸式”对青年的治学、成长、个人价值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王尔德沉浸于沟壑仰望星空;叶嘉莹沉浸于古典诗词,与古人共舞。

或许有人会问:“沉浸式”都是对我们有利的吗?

确实,当下人们“沉浸”于物质追求、权利追捧、网络短视频等现象值得深思,我们应摒弃“沉迷”“沉溺”式的个人茧房。

与此同时,一味追求“沉浸式”会适得其反,稍有不慎则会坠入虚无主义、极端主义、利己主义的深渊。当用清醒的头脑善析,选择合适的目标进行“沉浸”,注重人文价值和个人精神的升华,坚持适度原则。

总述,尽管“沉浸式”当下内涵需要甄别筛选,追求中的危险无法规避,但我们依旧要有一颗“沉浸”之心,沉潜深入,正视苟且,忠于远方。

巧妙借用“虚拟论敌”,我们既可以通过对“反面论据”予以反驳,增强论点或观点的严谨准确性,又可以通过“虚拟论敌”直接反驳观点,让文章更富有思辨性。

三个任务的设定与教材单元目标一致,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通过“有人说”的质疑或“虚拟论敌”的观点,学生可以更好地弥补思维漏洞,使作文内容从“扁平单一”走向思维辩证式的“圆形塑构”。通过注重思维的辩证性和实际应用,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