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丨卷 古代诗歌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分析

教育   2024-11-09 09:30   甘肃  

文字∣郭春曦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用了宋代(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一首七言律诗。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词集有《后村别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背诵的古诗文中就有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慷慨激昂地表达了对南宋朝政危机的担忧,对朝廷不拘一格延揽人才振兴国家的愿望。学生如果能联想到这首词,将有助于增加阅读的亲和力。

新课标I卷古代诗歌阅读一共命制了两道题,一道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客观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大部分选项基于某个联句命题,个别选项针对诗歌整体入手命题,总体难度不大。

主观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命题者已经指出了表达技巧是“对比”主要内容是描写“泉声”主要效果是“生动”,要求答题者“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看起来,命题者做了非常充分的铺垫和提示,难度不大,但实际答题情况却不十分理想。

(二)古代诗歌阅读试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模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先解说一下诗歌的大意。

题目“宿千岁庵听泉”,交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夜宿”和主要内容“听泉”,整首诗紧紧围绕这个题目展开。

首联,我因为喜欢千岁庵前面的那一脉清泉,用布单包扎了衣被,准备好行装,到千岁庵借房暂住。这一联直接点题,且点明对千岁庵泉水的钟爱之情,是诗歌的“起”。

颔联,乍听到泉声,以为是溪水就在门前流过;听久了,反而怀疑自己住的屋子就是船。这一联,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初听泉声与久听泉声的不同感受,其中“屋是船”运用了比喻手法,是诗歌的“承”。

颈联,泉水有时激流浩荡,发出汹涌澎湃的声音,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有时又成为涓涓细流,断断续续,发出“滴答”的滴落声,更为清丽圆润。这一联,诗人写泉声的变化,写出了泉声的变化多端和生命力,是“转”。

尾联,您看昔日的兰亭集会上,王羲之等诗人也是用泉水代替管弦音乐的,因为有了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所以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依然可以畅叙幽情。诗人运用此典,赞美千岁庵泉声美妙动听,表达诗人对泉声发自内心的欣赏,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交融,通过用典提升了千岁庵泉水的文化品位。这一联用典表达对泉声的喜爱和赞美,是“合”。诗歌比较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也有很强联系,由于诗歌读懂难度不大,命题者未提供任何注释。

全诗紧密围绕“听泉”,由来听——听的时间长短的感觉听的声音大小不同时产生的感觉 用典来表达泉声胜过音乐来表达赞美之情,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泉水的喜爱与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与细致体察、闲情逸致,与学生习惯的“宏大主题”迥异其趣。因为是“听”泉,所以描写主要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完成,全诗颔联和颈联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不同状况下泉声的特点和感受,非常真切、生动、鲜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包括理解诗歌词语句子的意思、对诗歌基本手法运用的鉴赏。能力层次为D。

【解题说明】

A项,“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诗歌开头说“因爱庵前一脉泉”,所以“来此借房眠”。该选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词句的理解。该选项就是先对首联的简单翻译,然后把结果句放在前面,原因句放在后面。该选项正确。

B项,“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该选项考查考生对写作手法的简单鉴赏,首先从题目可以大致推断诗歌应该会主要从听觉角度,然后诗歌的颔联写听者乍听泉声和久听泉声的不同感受,颈联写泉水大时和泉水小时听者的不同感受,所以主要是从听觉角度写。该选项正确。

C项,“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选项考查考生对写作手法的简单鉴赏。正是因为作者感觉千岁庵听泉的雅趣和兰亭集会很相似,所以尾联自然联想到兰亭集会、曲水流觞的典故。用典本质上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以前历史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事物。该选项正确。

D项,“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诗人和兰亭诸贤都是在追求欣赏自然山水之美,而不是追求“音乐之美”,他们都认为有了优美的大自然(此诗是泉水、兰亭是清流急湍)的声音,就不需要乐器,而不是“抛弃了乐器”。“乐器”是人为的声音,而泉水、清流急湍是自然的声音,后者更受诗人们喜爱。该选项曲解了文意,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D。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和传统的“请赏析诗歌的某种技巧”的问法不同,题目已经指出了手法、内容和某些效果,要求答题者结合诗歌进行赏析,既有丰富的提示,又有明确的限制,有点儿更接近“阐释类”题目的答法。

对照回顾一下,2022年“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考查的是理解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2023年“结合诗歌主题,谈谈对魏了翁名句的理解”,考查的是对“比喻说理”的鉴赏。高考诗歌鉴赏有渐渐重视“给定方向结合诗歌赏析表达技巧”的趋势,不是泛泛地让学生鉴赏表达技巧,套路化的教学必须警惕。

【解题说明】这道题的命题方式传统中富有新意,体现了新课标卷多年来鉴赏类题目(不限于诗歌)“开放+限制”的特色,明白此理,有助于准确答题。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深入精准审题。

一要明白本题的指令是“鉴赏诗歌怎样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泉声,从而使描写更生动”,而不是泛泛地鉴赏对比。

二是必须围绕“描写中使用的对比”来展开。

三是要结合诗歌进行简要赏析,不是简单的理解解说。其次,回到诗歌,找到“描写中使用的对比”。首联是叙述、议论,尾联是用典抒情,都不是描写,只有颔联、颈联是描写各种状态下泉声及给人的感受。

所以,答域就集中于这两联。第三,要结合内容进行赏析,分别结合颔联和颈联,依次按照指出对比、解说对比如何使用、解说对比如何使描写生动三步来进行解答。

答案其实只有这两点,分别鉴赏一联。

第一点,要将听泉时间长短与相应感受相结合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比较点是“乍听与久听的不同”,然后结合诗句解说乍听感受如何,久听感受如何。如果解说只是简单说“由乍听与久听,感受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不够具体,结合诗句不够。

第二点,要将泉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声音及相应的听觉感受相结合进行具体分析,思路与第一点一样,先指出比较点“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然后结合诗句解说激流声时泉水状态如何,人的感受如何,涓滴声泉水状态如何,人的感受如何。特别要注意,“怒声”“细点”是泉声的不同状态,“犹壮伟”“更清圆”是不同泉声给作者的感受,层面不同,二者不能交叉,且要在答案中正确呈现出来。如果解说只是简单说“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从而写出了泉声的丰富变化”也犯了结合诗句赏析不够具体的弊病。

这道题作答低分者的主要问题在以下方面。

(1)没有读懂诗歌的思想情感,乱套“壮志难酬”“向往归隐”“追求清正廉洁”之类的情感,完全读错了诗歌的意思,导致离题严重。

(2)根本不看指令,乱答一气,不围绕“描写中的对比”来答,花了大量文字去解说用典、比喻、对偶、炼字、象征等无关内容。

(3)即使围绕对比答,也答了很多无用的术语,如“巧妙对比,使诗歌很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匠心独具”之类。

(4)对比项找错了,如说“屋”和“船”对比,“河流”与“泉水”对比,“古人”和“今人”对比,“兰亭聚会”与“庵中听泉”对比,“怒声”与“壮伟”对比,“细点”与“清圆”对比,“泉水”与“怒声”对比,等等。

(5)对比点找对了,但是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赏析。

(6)只答了一点。相当多的同学只答了第二点,仅仅围绕一点答得天花乱坠,上限也只有3分。因此,一定要提醒学生要有全面作答、分点作答、及时转换思维的意识。

(7)有小部分学生压根不看题目,把诗歌翻译一遍,抱着侥幸得分心理投机。

“对比”的表达技巧是日常教学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要点,师生复习备考中几乎天天见,很多师生都认为极其熟练,不怕考到,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这提醒我们备考要真正吃透课程标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深刻含义,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都要深入透彻地掌握,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仅仅依靠试题训练来理解,而要从原理上真正弄透彻。

这道题及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目给我们的诗歌鉴赏复习备考提供了不少启示。

(1)读懂诗歌是第一位的。今年这首诗歌文本实际很简单,不少学生还读不懂,教学者是有责任的。

(2)要学会读懂题目,注意高考“既尊重规律又反套路”的特色。

(3)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操与感受生活的能力。

(4)“表达技巧”这方面内容需要透彻理解,不能死记硬背,不能只教套路,常见的技巧是核心,与其“广而浅”,不如“精而深”。

(5)分析时一定要体现思维的全面性、条理性,分析、鉴赏必须有理有据。

(6)律诗的鉴赏应该仍然作为重点词的训练可以相对加大力度。无论高考考不考律诗,律诗的阅读是诗歌鉴赏的最好抓手和突破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令。

【参考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评分

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3)示例一: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示例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示例三: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示例四: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说明】这道名句默写题,还是采用理解性默写的形式,延续2023年全国新高考卷的形式,难度比2023年明显降低。三道小题,从体裁来看是两诗一文;从要求来看,两题是固定答案,第三题则是开放性题目,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广。

第(1)小题,难度稍大。考生在读完题后,联想一下《屈原列传》必背的第三段,很容易想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两句,但是其中的几个难写的字和易混淆的虚词加大了难度。易错点:“指”“迩”“见”,容易丢掉或弄错的虚词:“而”“其”。

第(2)小题,难度在三题中最小。《归园田居》(其一)诗歌较短,通俗易懂,画面感强,学生很容易背诵默写,一般都很熟悉。不过,错字问题还是较为严重。易错点:“荫”。

第(3)小题,难度较为适中。这道题出得非常好,结合了课本的注释、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大学文学教学的一些常见观点,是一道很好的“教考结合”“大中衔接”的典范题目,很有价值,难度也不大。

“借汉喻唐”是唐代诗人一个非常流行的做法,有的是为了增进典雅,有的是为了使表达更委婉,有的是出于对强盛汉朝的怀念,有的也是为了避免统治者误解曲解,目的不一。

总之,这种做法给唐代诗歌造就了一种特殊的蕴味,这也是学生正确深入理解唐诗的一个重要常识。选句子要注意:时代是唐朝,不能是其他朝代诗人作品;文体是诗歌,不能是其他文体;内容是写时事,借汉喻唐,以古方今。一定要特别注意,必须是坐实的“借汉喻唐”,那些只是用汉朝典故的手法不等于“借汉喻唐”,因为诗人如果生在其他朝代,代的就不是唐朝了,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出自高适的《燕歌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出自杜甫的《兵车行》,“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出自岑参的《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还有如: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5)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名篇名句的默写,有几点值得重视。

(1)要牢固识记,下苦功背、默。对于60篇默写,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还要一篇篇全文再背诵一次,发现不行的,要及时弥补,对于难写的、易错的字,要反复背记。

(2)要认真复习(可以借助一些小册子)全部默写古诗文的主要内容、情感、思想等,从而能迅速针对提示准确提取名句。

(3)要善于分类整理。如意象类、哲理类、情感类、生活类,等等。

(4)答题时,不要慌张,要仔细阅读所给提示,狠抓其明示字眼和主要意思,从而果断选取名句,如果一时紧张,可以稍微回忆一下整篇诗文

(5)勤朗读、勤默写、反复练。

(6)要善于在阅读、作文中去应用,提升默写的综合效能。

总之,默写看起来是6分,但反复抓,其产生的对于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的综合效应将远远放大,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更不能猜题押题,耍弄小聪明,只要踏实勤奋,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