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通感类型细分

教育   教育   2024-11-13 09:30   甘肃  

文字∣网络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通感原为心理学概念,是一种心理现象,也称“感觉移借”或“感觉变换”。金开诚指出:“艺术通感是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际中,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

他还说:“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它们虽然由不同的器官分别感受,并由不同的神经分别传送,但在神经中枢却可以发生这样的‘暂时联系’”。而这种“暂时联系”,往往表现为由一种感觉引起对另一种感觉的联想,也称为“感觉转移”。

体现在创作中,也就是文艺家以各种心理现象(如知觉、感觉、表象等)的相互联系,可以彼此相互沟通、借移等心理活动为基础,根据创作的需要,把视、听、味、嗅、触的某些感觉沟通起来,表现在作品之中。

这样,往往可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梅圣俞语),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意境更加传神而富有余韵,同时,也可开阔作品艺术美创造的领域。

通感的文学表现方法,钱钟书20世纪60年代的《通感》一文借用心理学上的术语,称为“通感”。根据前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和钱钟书的《旧文四篇》的介绍,“艺术通感”还可以译作“联觉”、“伴生感觉”和“感觉借移”等。

张寿康在《关于移觉修辞格》一文中把“感觉变换”和表现“感觉变换”的修辞格分开,且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给这种修辞格取名为“移觉”,它一般借助比喻、比拟、夸张、移就、描摹等方式来表达。


01


现依诗文中通感的类型,列举如下:

一是听觉向视觉借移。李贺《李凭箜篌引》把诉之于听觉的音乐声响,转化为鲜明可见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露泣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诗人描绘李凭弹箜篌的技艺之妙,竟使天上行云也驻足倾听,水也为之不流。而箜篌的声音之美,清脆如昆山玉碎,嘹亮如凤鸣九天,凄切如荷花泣露,喜悦如香兰含笑,激越如天石破裂,引起秋雨大作。这是听觉向视觉的借移。

二是视觉向听觉借移。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日似玻璃有光,敲玻璃有声,则敲日也有了声音,诗人以声音描写太阳的特征,这是视觉表现听觉。

又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道:“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也属于这一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如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优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视觉向触觉借移。李贺《蝴蝶舞》中的“扬花扑帐春云热”,扬花扑帐,春云悠悠,这是看见的景状,而用表示触觉的“热”形容,更增添了春意浓浓的气氛。韩愈《芍药歌》中“翠叶红蕊无力与”和“温馨熟美鲜香起”,“翠红”是视觉,“温”是触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

朱自清《绿》中的“…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用“明油”“鸡蛋清”来比水光,不仅写出了它的“明亮”,而且使人触摸到她的“滑”、“软”、“嫩”,这便是视觉经验与触觉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美感效果,是由视觉向触觉借移的艺术通感。

四是嗅觉向听觉借移。朱自清散文《阿河》中描写了女佣阿河的容貌:“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光辉,像花房充满了蜜一般。”

作者运用比喻和通感的艺术手法尽情地描绘了一副美丽的脸蛋,但还嫌不够,后文又进一步补写了她的脸:“我不是说过,她的脸像正开的桃花吗?那么她微笑的时候,便是盛开的时候了:花房里充满了蜜,真如要流出来的样子。

五是听觉向触觉借移。张爱玲《金锁记》中七巧“那平庸而尖利的喉咙割着人像剃刀片”,这是听觉向触觉的借移,把七巧刁钻尖刻的性格表现出来,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把听觉上的“歌声”借移为触觉感受上的“搔痒”。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中的“石润冻波声”,凝冻的只能是水波,而不能是声音,但声随波止,不仅有冷觉,且有了静境。

六是听觉向味觉借移。徐志摩《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通过艺术通感的手法,用无形的甜味写出了淡淡的离愁。

朱自清《威尼斯》:“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运用了艺术通感,写威尼斯夜曲听来不仅有“颤着”的美,而且还像品味醇厚的酒或茶那样,让人感到歌声的浑厚,甜润和有韵味:又像欣赏玫瑰的红色那样让人听了入迷。

七是触觉向味觉借移。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东关酸风射眸子”,言气候恶劣。此时东关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且心亦为之“酸”。

它蕴含着“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诗人出对汉宫和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的“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凄凉、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是典型的以味觉写触觉。

八是视觉向意觉借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山,是相对静止物,它不会随时令、光线的变化而发生俯首仰背之类的运动,可见,现在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动起来了,而且动得栩栩如生。这是作家依据明亮的光线会产生开阔感,而光线阴暗使人感到压抑这样的直觉特征,把视觉与“意觉”沟通起来所作的艺术表现。

这样写来,使得“小屋”的光线既显示出科学的时间性,又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变无形为有形,化不动为动得逼真,大大增强了美感,给人以丰富的、意外的艺术享受。

02


另外还有几种较少见的例型。

①听觉向嗅觉借移。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的“哀响酸若兰”一句,用嗅觉中兰草的幽香表现听觉中婉转动听的琴声,形象而又真切,又如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中的“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成了嗅觉的气味。

②视觉向嗅觉借移。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两洗娟

娟净,风吹细细香。”此诗本在咏竹,而竹又何来香味呢?一定是诗人由雨后翠竹的洁净联想到“娟娟”佳人,又由佳人的“娟娟”之美联想到其诱人之气息:“细细香”,将视觉和嗅觉沟通起来,写活了诗人对竹子之喜爱。

③嗅觉向味觉借移。李贺《王浚墓下作》中的“松柏愁雨涩”一句,墓地上的松柏散发出的凄凄的幽香是闻到的,诗人却用味觉才能感受到的“涩”来形容,更强化了愁思程度。

④意觉向触觉借移。郭沫若《新月与白云》:“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能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既有以味觉写视觉(“白云”是“解渴的凌冰”),也有用触觉写心灵感觉 (“火一样的焦心”)。

⑤嗅觉向触觉借移。林逋《梅花》中“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腰脐”,“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

⑥嗅觉向视觉借移。林逋《山园小梅》中的“暗香浮动月黄昏”,“香”是嗅觉,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暗”是视觉,突出香的清淡,是嗅觉通于视觉。“暗香”,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这是多么静谧的意境!

⑦味觉向视觉借移。李贺《秦王饮酒》中的“龙头泻把邀酒星”,就是由味觉转换为视觉。施耐庵《水浒传》中鲁提辖“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镇关西挨打后的感觉是“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将味觉形象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一个“滚”字用得形象、贴切,使味觉到视觉的转化,显得十分自然。

⑧触觉向视觉借移。施耐庵《水浒传》中写鲁提辖一拳打下去的结果,不直述触觉而通过“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这两个鲜明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给读者以痛快之感。

⑨意觉向嗅觉借移。杨万里《怀古堂前小梅渐开》中的“绝艳元非着粉团,真香亦不在须端”,“香”是嗅觉,“真”是意觉,是嗅觉通于意觉。

⑩意觉向视觉借移。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抽象的,意觉的东西,而春水却是具体的。

其实,艺术通感并非一对一的借移,有时,调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感觉塑造鲜明的隽永的意象,表达奇妙独特的感觉,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吴文英《八声甘州》中的“箭轻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涉及味觉、触觉和嗅觉的相互挪移。

何其芳《我们的革命用什么来歌颂》:“……如果你埋藏在我心里太久,像密封在地下的陈年的酒,什么时候你强烈的香气,想冲向决口的水一样奔流。”歌声似“酒”,有了“香气”,这是以味觉和嗅觉描写听觉。而像决口的“水”又是视觉感知。作者使这四种感觉互通,使得描写立体化,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艺术通感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更换感受角度来描述事物的形状和情貌的修辞手法。艺术通感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开阔艺术天地,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形象,而且也十分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的审美心理因素,进入艺术美的胜境。

但是,艺术通感也不能因好奇喜新而滥用,否则的话,将会变成一种“文字游戏,使文风浮飘不实”。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