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整散变换 尽显素养“三美”

教育   2024-11-02 09:30   甘肃  

文字∣郭钢 李广义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散句变整句,是在确定某个句子作为基准句后,其他句子就要和基准句保持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构成对偶或排比的句式,但字数并无具体限制。反之,整句变散句是去除整句中重复使用的词语,取消对偶、排比等修辞,调整句子结构,使句子长短不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整句变散句的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费时长,效果不明显。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调整教学环节,先把散句变整句作为重心和切入点,再让学生分析、研判散句的构成和“处理方式”,尝试总结方法;然后,学生之间互相出题检测验证,整个教学环节就比较顺畅了,整句变散句的完成质量大幅提升。
在此基础上,关联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题型,从建构、逻辑、融通的视角,阐释语言文字运用层面体现出的核心素养之美。


一、仿写重塑,尽显建构之美

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写出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仿写对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整散变换教学中,首先,教师可立足教材,优选出可进行句式变换的典例。

统编教材中,具有整散结合这一艺术特点的经典篇目很多,如《答谢中书书》《爱莲说》《归去来兮辞》《赤壁赋》等。我们挑选了文质兼美的《陋室铭》,这篇短文的艺术特点之一便是骈散结合。骈散结合与整散结合同中有异,而两者的“异”,可成为思辨焦点,使学生在区分概念的同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内容意蕴之美产生新的认识。对《陋室铭》的“骈散结合”进行初步解析,能够使学生在温故中建立与整散结合的有机关联,在句式变换中达到“知新”的目的和效果,生成自觉的认知。

其次,立足文本,提供具体的任务指令,让学生找出散句,强化其对整句、散句的认识。之后,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典例,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进行句式变换,使之与前面两组句子构成整句。

在散句变整句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辨识——若要将“斯是陋室”改写成与“山不在高”相同的句式,则要把“陋”字替换为“华(奢华、华丽之意)”,而不能用“大”“美”等词。因为基准句中的否定副词“不”,使得原句的“潜台词”有肯定的意思。

另外,学生如有“室不在大”的想法,教师可借助郑板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含意说明:改写句中的形容词必须是“陋”的反义词。这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更高境界,学生既在形式上进行了句式变换,又保留了作品原来的意蕴,更从表情达意、语法逻辑方面发现了隐性关联。

这样的思辨,既能锤炼语言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思维变通的灵活之美,也能帮助学生提升语言品质,使其在斟酌之间体味语言运用之妙,进而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第一步,学生在揣摩、表达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平中有奇、表里兼美、情志共生的特点。此类变式表达,能够触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主动性,产生以点带面的连锁反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总之,“建构”是在结构形式上做文章,要让学生“做得对”,并利用“元认知”加以归纳总结,逐步构建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型,在“情境”的实践训练中达成“建构之美”。

二、推敲锤炼,尽显逻辑之美

恩格斯曾说:“思维着的精神”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原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意在强调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句式的整散变换同样是思维逻辑训练,学生要根据信息及其逻辑做出评判,分析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

比如,我们对一道题进行了变式处理,让学生在字斟句酌、思维跳跃中提升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认识高度,拓展认知空间和思维空间,建构较为成熟的语言体系。原题如下:

下面画线的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请按要求把它改写成格式协调一致的排比句。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它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它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原题目中有三处陷阱:①“黄色”为名词,“发出”“悬垂”“激起”为动词;②“钢花四溅”为主谓结构,其他三句此处均为偏正结构;③“悬垂的水流”句与“黄色的浊流”句不符合文段中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情境体验。前两处思维陷阱

较易被发现。第三处为句序陷阱,隐蔽性强,挑战性大,最能检验学生对“壶口瀑布”具体情境的想象和感知。学生要以观察视角为切入点,捕捉到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视角变化,推断出“水流”“浊流”与“水珠”三句的顺序。对此,我们将题目调整为:

下面画线的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请按要求把它改写成格式协调一致的排比句。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它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

任务1:以“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为基准句

任务2:以“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为基准句

任务3:以“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为基准句

改写后的题目删去了横线后“使……震撼”这个句子,给学生创设了更自由、更开放的思维空间和表达空间。

同时,将除“黄色的浊流”一句外的三个分句分别设定为基准句,要求学习小组分别选择各自的基准句,完成相应的散句变整句的任务。这样,就去掉了语境、情境的隐性限制,以及三处原题目中的思维陷阱,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和自由度。

完成句式变换后,教师可以展示原题目,将完整的语言材料呈现给学生——横线后补上“使……震撼”这个句子。然后让学生用“上勾下联”的方法进行分析,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最为贴切的答案。

在这一环节,学生须结合语法、语意和语理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对语言效果的体悟,使得语理、语意更严谨、更协调。对于题目中思维陷阱的探索,让学生的语言逻辑、语言审美等得到锻炼,在建构语言体系的同时也建构了思维体系。

在深度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感受到黄河的磅礴壮阔之美。这些表面上看似偏重语法的句式变换,其实包含着基于语境的生活认知和审美想象,更承载着对祖国山川的认同感和关注度。因此,教师应完分挖掘资源的效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发现题目中的思维陷阱。

总之,学生通过想象训练形象思维,通过分析训练逻辑思维,通过比较训练辩证思维,通过输出训练创造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深入探讨某个字、某个词、某个短语用得是否精当,学生之间还要相互协作,讨论推敲。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主客体应在规避陷阱的同时锤炼语言运用能力,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这个过程也许枯燥,甚至痛苦,但学生在讨论中所产生的思维火花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字运用本身的功能范畴,“闪耀”的不只是语言变换之美,更是“思维碰撞之美”。

三、拓展推演,尽显融通之美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而语言文字运用,不仅仅是一个高考专题,更是日常生活、交往的基础。

以上面的“典例”和“深度演练”两个环节为例,“仿”中有变,变中有“序”,整散变换与仿用句式、语句连贯等考点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了很强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再看仿用句式这一考点,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创意表达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审美与文化共存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整散变换,不应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考点,它既可以在补写句子、仿用句式中“冲锋陷阵”,又可在重组句子、扩展语句、选用句式等考点中“潜伏隐身”。各个考点互融互通,偶有兼容,把语言文字运用小、巧、新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的题目中,变换句式与病句修改也有“融通”的妙境。比如,2020年高考北京卷就有这样的整散变换题:

①让群众早日摆脱贫困,是中阳县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②中阳县采用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四种模式,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③通过贷款发放,贫困户获得用于创收的生产资金。④通过产业扶贫,保障贫困户每年有稳定的收益。….

文段中③④两句结构不同,请在③中添加一个词,使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与④结构一致。

这个题比较简单,考生只要在③中的“贫困户”前加上“保障(保证、确保、让、使、使得)”一词即可。

再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第20题是让考生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这个对偶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我们知道,对偶的构成要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短语,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工整。

“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动词“描绘”对应“传播”,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如果学生知晓整散变换规律,再结合语法结构知识,平时又进行过相关的实战演练,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融通”就是学习的思维迁移,知识的触类旁通。

除此之外,整散变换还可以推演至长短句变换、语体变换、浓淡变换、繁简变换……根据“服从表达效果的需要、不改变句子原意”的题目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大胆拓宽思路,在迁移创造中感受、体悟“融通之美”,从而提高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结语

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学习中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句式变化,是基于科学的逻辑思维,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进行考查,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延伸能力。

这种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从整散句的使用到修辞变化的呈现,再到文化、哲理语言的装点,句式变换在其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学生在整散变换等句式变换的训练中,从“做得对”到“做得好”,再到融会贯通,在信息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灵活运用语言,无形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因此,将句式的整散变换纳入写作训练中,使之成为必备要求和常规环节,不失为写作教学的“助推器”。

在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并轨的大背景下,风向标变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审美视角也会随之变化,变得更多元、更广阔。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也包括认知情境)中,随着文化元素与审美元素的充实和丰富,句式变换也将长久保持生活化、情境化、实用化的特性。

小语用,大文章。审美视角决定了句式变换的活性与弹性空间,使之成为语言思维、语言逻辑的外化形态,成为以语言审美、文化内涵为依托的典范。在整散变换的审美体验中,实现语言与思维的重塑、审美与文化的多重融合,有利于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