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咀衬托 妙理自明——古诗文中“衬托”的两种类型和四种语言形式

教育   2024-10-24 10:15   甘肃  

文字∣周永孝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相对的事物作陪衬的手法。一方面,它是语句的一种修辞手法;另一方面,它还是诗文的一种写作手法。由此可见它的普遍性和通用性。
本文主要侧重从语句修辞角度,结合诗文中典型的例子,简要梳理衬托的两种类型和四种语言形式,重点探究反衬与对比的区别、常见的反衬类型,特别是其中的无理反衬,以帮助师生在阅读中形成对衬托的深刻理解,在写作中实现对衬托的巧妙运用。


一、衬托的两种主要类型

一般认为,衬托包括两大类型,即正衬和反衬。正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对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清代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批语中说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另如: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这里以“菊之爱”对“莲之爱”进行正衬;以“牡丹之爱”对“莲之爱”进行反衬。

二、衬托的四种语言形式

为了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我们可以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对衬托手法进行一定的解构。

(一)本句衬托

本句衬托是指在诗文中,一句话内就用了衬托手法。例如:

乱后居难定,春归客未还。

——杜甫《入宅三首(其二)》

战乱(安史之乱)之后,本可以安居下来,但诗人却“居难定”,仍然流离失所,反衬之下,失望之情更深;春天已经回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诗人却“客未还”,依然客居漂泊,反衬之下,失落之愁更浓。

(二)对句衬托

对句衬托即在两句或一联中使用了衬托手法。例如: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当夫君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正是少妇因思念而愁肠寸断之时。丈夫及春而归,本应让人欣喜,却以“断肠”承之,反衬之下,闺怨之情弥深。让人联想到如下诗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三)串句衬托

串句衬托是指衬托手法用在三句或者以上的句子里,需结合起来理解。典型的当属如下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当年“我”出征奔赴战场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如今“我”终于踏上归途,可以回家了,这时却看到漫天的雨雪纷飞。这里的衬托,至少有两层结构:

第一层是以一二句衬托三四句,以当年意气风发奔赴战场,反衬如今的老病孤独返回故乡。

第二层是一二句之间和三四句之间,前二句以“杨柳依依”的乐景正衬意气风发的奔赴;后二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正衬老病无奈的回返。

如果再细究,这里衬托的元素很多,有时、景、人、事;有春光中浓情蜜意的相送,有风雪中孤苦伶仃的寻亲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衬托,实现了浓烈的抒情达意。

以上本句衬托、对句衬托和串句衬托,只是相对的,而且有些诗句还是上述形式的综合运用。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里共四句,第一句夸张,正面极言天姥山高耸云天。第二句属本句衬托,连续以“五岳”“赤城”正衬天姥山之高——分别以“拔”“掩”比之。第三、四句属对句衬托,第三句夸张,极言天台山之高;而第四句以此正衬天姥山。如果纵观这四句又属于串句衬托,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四)整篇衬托

整篇衬托是指在诗歌或者散文中,整篇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要属《陌上桑》(日出东南隅)。其衬托主要体现在第一层次叙写罗敷的美貌和第三层次罗敷夸赞丈夫的美好。其中尤以第一层次中的正衬(即侧面烘托)最为出色。

诗歌先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丽,继以旁人的种种神态衬托她倾国倾城的美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喜剧效果,更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罗敷的美胖瘦如意,高低随人,超越时空,产生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现代散文中比较典型的要属茅盾先生的《风景谈》。其中叙写了六幅风景,每一幅风景既生动丰富,又极富层次,而这主要得益于多层次的衬托手法。

例如第六幅风景“北国晨号”,所用的衬托手法,从性质上说,有正衬,也有反衬;从内容上说,则有虚实衬托、景人衬托、声音衬托、冷暖色彩衬托和动静势态衬托等。

三、反衬与对比辨析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分析或说明的手法。对比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论证方法。在修辞手法中,人们容易把对比和衬托,尤其是与反衬混淆。作为修辞手法,对比和衬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1.目的不同。使用对比是为突出对比项之间的本质差异,衬托则是为突出被衬托项的特点。

2.地位不同。对比修辞中,两个对比项的地位是一样的,不分主次;衬托修辞中,被衬托项和衬托项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被衬托项为主、为重,衬托项为从、为次。

3.语境不同。对比多用于议论或者说明;衬托多用于描写或者抒情。例如爱情诗:“你在时,你就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都是你。”这里就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了夸张)。其目的是表现“你”对“我”的重要性—-“你”是“我”的全部意义;这里“你在时”和“你不在时”是平行关系,没有主从和轻重之分。2]

四、反衬的常见类型

(一)动静相衬

动静反衬,理论上应该包括以静衬动和以动衬静,但在诗文中,更多出现的是以动衬静,大概是因为中国古诗的意境多以“静”为美吧。具体表现为以有声衬无声。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蝉声高唱,反衬出树林的格外宁静;鸟鸣声声,

反衬出深山的特别清幽。类似的诗句较多,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二)虚实相衬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这里以去年春天的美丽邂逅,来反衬今年寻而不着的怅然落寞;以回忆之“虚”反衬眼前之“实”;回忆越美好,现实越失落。

(三)哀乐相衬

哀乐反衬,理论上应该包括哀景衬乐情和乐景衬哀情,但中国古诗中较多的是乐景衬哀情,大概是“悲剧总会比喜剧更加有力量,更加有穿透力,更能在读者心中留下震撼的余音”(3)。如: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春天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春意盎然,但作者却不由得再次追问“何日是归年”,那种常年漂泊在外,或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的哀情,在大好春光的乐景反衬下,更让人心生疼惜。

(四)明暗相衬

上首诗的首联中,在碧水的反衬之下,鸟儿的羽毛更加的洁白;在青山的反衬之下,鲜花的颜色更加红艳。在冷色调的反衬之下,鸟更白,花更红。

(五)多少相衬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强说看到了三个人影。以多衬少,以多衬无,更显寂寞和孤独。

(六)大小相衬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鸣。

——杜甫《旅夜书怀》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如“沙鸥”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以此表现颠连无告的心情。

(七)是非相衬

在古诗词中,多指物是人非,或者昨是今非的叹惋。如: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建功立业、风云一时的南朝宋武帝寄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服《声声慢(寻寻觅觅)》

诗人正伤心,却过能传书信的大雁见飞,且是旧时相识的大雁,如何不添音书难托、物是人非的凄惨愁绪呢?

(八)盛衰相衬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作者用“荷尽”“菊残”二句之衰景作反衬,突出“橙黄橘绿”之“盛景”,以此题赠被他称作“慷慨奇士”的刘景文,其赞赏勉励之情,真挚而浓烈。

(九)兴亡相衬

其中,以亡衬兴的较少,以兴衬亡的用法多一些。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以春天城市中草木茂盛、欣欣向荣(“兴”),来反衬国破城败(“亡”)、断壁残垣的惨象,这已凝固成“黍离之悲”的意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鸟衣巷》

从前在王导、谢安等豪门厅堂前飞来飞去的燕子,如今已不能再栖息旧巢,只能飞进普通人家里重垒新窝了。反衬之下,昔盛今衰的叹惋更为深沉。

其实,反衬的类型还有很多,例如今昔反衬、抑扬反衬、聚离反衬、善恶反衬、美丑反衬等,而且很多反衬还不便归类,甚而不便归于一类。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反衬现象的复杂,也从侧面印证了作者和读者对于反衬的偏好。毕竟,相比正衬,反衬有“更加一倍”的作用。正如在格律诗的对仗中,一般认为反对比正对要好一些。何况,在诗文中的反衬,往往兼有对比和转折的效果。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文中多些变化、曲折或波澜,似乎更有情趣。

五、一种奇妙的反衬———无理反衬

诗文中偏爱用反衬,除了不断丰富上述常见的反衬类型之外,还灵活创造了一些特别奇妙的反衬,尤其是无理反衬。

无理反衬,即在语言中,故意设计不合现实逻辑或生活事理的景、物或者人、事,来反衬其中想要表现的人、想要表达的理、想要抒发的情,以使形象更突出、道理更透彻、情感更浓烈,从而给人深刻的印象、充分的体认或强烈的共鸣。它是一种特殊的反衬手法,也是一种奇妙的反衬手法,值得玩味。就普遍性而言,它有如下两大类:

(一)无理于景、物

即无理地抱怨或责备景或物的无情无义、无知无觉,来反衬其中人之浓情蜜意、缠绵俳恻、多愁善感、愁肠百结、肝肠欲断等。从而增加感染力,增强共鸣感。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本来,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这是客观现象,但诗人这里有意抱怨,看似无理,却反衬出其中的边塞将士厌战思归的悲情。雁犹如此,人何以堪?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和体谅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词中却生怨责,看似无理,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然感触,这无疑是伤离怀远之作中的妙笔。

(二)无理于人、事

即以绝对、片面、偏颇或不合理、不真实、不可能等看似无理的情节或者事情作反衬,来说明或者突出另一结论、另一道理或另一情绪。如: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此诗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其无理反衬手法成就这“短章中神品”。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相对于“你看云时很近”而言,“你看我时很远”这有悖常理的诗句,正揭示了“文革”中的压抑和不自由让人们之间产生了隔阂与防范。以“云”之不需防范,更易亲近,反衬人心唯危,彼此疏隔。

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温斯顿·丘吉尔

这一名言,前两句“没有”看似绝对、偏颇,但这一无理反衬,使最后一句判断“只有”透彻而深刻。

世界上的很多事没有太大意义,真理和爱除外。——长洱《天才基本法》

这句话出自数学家林兆生在研究成果获奖后的演讲,前一句话看似偏颇无理,但更反衬出“真理和爱”独特的意义和太大的意义。

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金久哲演唱的歌曲《嗑儿》

据说相关的音乐由于其独特的旋律常被网友用作短视频的背景音乐,而这句歌词已成了网络流行语。前一句明显无理,却反衬出了“人”很复杂。简单十个字,看似嬉皮,却是对人性尖刻的批判。

综上,无理反衬既然是一种奇妙的手法,我们当争取灵活运用,但须以正确理解为前提。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研究李益及张先的诗词后,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相关理论

。其本质就是以不合生活常理,悖离理性逻辑,即以“无理”的景、物、人、事作反衬,来突出表现其至情,表达其至理。简单解构无理反衬,从手段或表面材料来看,它不合常理;

从目的或效果来看,它反而是非此不可,并饶有趣味。正确理解无理反衬,同时还需避免误解。“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意思是说写诗需要别样的才能,与学问的多少没有关系;

诗歌中存在着别样的意趣,与事理逻辑无关。(其实原话也用了无理反衬,以突出“诗有别材”“诗有别趣”。)文学不是科学,不能时时处处“较真儿”,不能一味“钻牛角尖儿”。文学审美时,如果只从科学、理性、逻辑、客观视角看,往往会胶柱鼓瑟,如隔万重山,势必远离了艺术真实。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