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诗人境遇与境界

教育   教育   2024-10-28 09:30   甘肃  

文字∣孙忠华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题更着意于对正向情感的传播,这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思想,体现了高考语文“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基本遵循,体现了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以2015年为分水岭:2013年~2014年的诗歌鉴赏命题(详见表1),并不规避抒发消极情绪的诗歌;2015年及以后的诗歌素材(详见表2),大多数以宣扬诗人在不同境遇中的乐观情怀和远大理想为主。

以下就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诗人的境遇与境界,从艺术审美分析与实际作用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从悲伤“境遇”获得高尚“境界”的美学依据

1.给文学审美以风骨。

在东西方文论中,悲剧历来被认为具有相当的感染力。西方评论家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依靠引起人类的怜悯和恐惧来净化心灵”[1]来描述悲剧的作用;而中国历来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赵翼诗)的说法,认为悲伤格调是诗艺成熟的一种催化剂。所以,在诗学研究中,表达悲伤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品类。

与前相比,当下古代诗歌鉴赏题较少选择这一品类,但这并未降低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艺术水平,如表2诗歌的格调辞采与表1诗歌相比反而更有一种“一洗万古哀”的刚健之气,这与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的“风骨”洽合无间。

因之,审美类型的变化并不影响诗歌鉴赏题的审美含量,审美输出也并没有减少,其中增加的正能量引导,让低沉的论调走出学生的视野,让阳光照射进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在深刻理解诗歌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古人精神力量,树立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奋进潜力。

2.从虚拟的高洁走向现实主义。

从《五柳先生传》到《陋室铭》,从《离骚》到《爱莲说》……学生似已习惯旧时诗人“举世混浊,我独高洁”的个人情感,常常固化诗人借诗歌自我倾诉、排解情绪的基本理解。

须知,诗歌的悲沉情感是分等级的,有为国悲,有为己悲,有应悲之悲,有不应悲之悲;其次,悲沉一时,还是悲沉一世,需要知人论世,纳入作家的生存年谱中去探求。

表2中的几首诗歌,诗人即便有悲观情感的流露,但都有着积极昂扬的美学追求:是诗人对诗歌艺术风格、诗艺和谐的新追求;是在某种触机激发下,某一刻灵感突然诞生的艺术创新;是对自我的全面认知,体现和生命、和时代达成和解的丰富情感张力。从类型化的“哀调”到鲜活生动的具体情感的过渡,昭示着高考评价对现实主义美学风貌的推崇。

3.思辨性表达与双重情感因素的艺术张力。

二元对立与统一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古往今来的文艺创作。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如此形容这种思维:“中国传统阴阳互补的‘二元’思维方式的原型,渗透到文学创作的原理中,很早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对偶美学’。”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也”理论,也强调了二元对立的本质意义。

且看表2所列诗歌中的“二元因素”: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是思乡情怀与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的统一,《野歌》是不遇于时与乐观自勉的统一,《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是“隐”与“仕”的统一,《临江仙》是离别感伤与自勉他勉的统一。诗人们都面临着困境,但都对目下困境进行了解决,最终在“否定的否定”中达成了自我的同一性。

黑格尔曾经说过:“差异本身就见出它们的协调一致。”“协调一致”,就是审美的动态和谐。如果说单纯乐观是优美的和谐,单纯悲观是消极的和谐;那么,动态和谐显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大的艺术张力。

二、诗歌阅读与正能量引导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5]

美好的价值观一定是美好的阅读材料塑造的;美好的材料,也产生于作者美好的心灵。颓丧的美、冷峭的美、诡异的美只是审美的点缀,昂扬的、温情的、光明的精神才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这就是正能量。

1.体裁和题材上的导向作用。

文学是人学,人学是心灵之学,心情之学。

从体裁上说,新高考语文试题的文本体裁包括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代诗歌等,可以说,最能展现文学本质、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共情心理的要数诗歌了。

它以最小的篇幅呈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因而对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诗歌尚未获得合适的考查途径之前,古代诗歌是“诗”这一体裁的考查中心;在现代诗歌获得合适的考查途径之后,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也绝不会凋谢,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从题材上讲,表2各首诗歌都是从个人自怨自艾的小境界中走出,或者看到了生活的可爱,或者看到了世界的可爱,产生了积极昂扬的情绪,洋溢着好好生活的信心。

失意、不满、压力通通被取代,作者心胸“为之一扩”,读者心胸亦“为之一扩”,可以说,这样的题材,为学生解决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做了良好的示范。

2.一洗目下流行的审美恶趣。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理性判断力尚未完全形成,在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面对挫折与艰难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他们需要的是正向的引导,而不是负向情绪的应和——这牵扯到文学作品功用的根本性问题——对于读者来说,喜欢一篇作品的理由往往是情绪的应和;

而在读者的生活(包括情感生活)中,情绪的应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情绪的升华才有意义,消极的作品并不能产生这类作用。

判断一个读者是不是优秀读者,就是看他的阅读目的、阅读品格和行为品格。青少年审美判断力的缺失更体现在阅读作品的选择上,他们容易“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些“文艺范”“古风范”等浮文弱植的作品、外国文学里具有现代化城市格调的流行作品,很容易误导青少年,使之形成自怨自艾、自叹自伤的文风。而正能量作品正有纠偏的作用。

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历来推崇现实主义的、光明正大的、刚健有力的行事方式,恰如《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文艺理论中,《文心雕龙》这样说:“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文学不仅是文学和语文的正道,也是成长的正道。

当然,古代诗歌鉴赏题要想达到真正的善境,依拙见,尚需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浅层次类型化的情感缺乏吸引力,二是深奥言辞容易造成阅读的障碍。

在审美与答题之间取一个平衡,才是目标。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