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详解之天枢

健康   2025-01-21 07:59   山东  

全息易象针灸简便、易学、安全、高效,是打开中医宝库的金钥匙,通往针灸殿堂的入门捷径!

欲了解全息易象针灸,请关注上面的公众号,易象讲堂成就针灸明医!

穴位名称

天枢

穴位代码

ST25

经络名称代码

足阳明胃经

穴位汉语拼音

Tiānshū

穴位英文名称

Tianshu

穴位别名

d)循际。

e)补元。

a)长谿。

b)谷门。

c)长谷。

穴名释义

a)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名曰“天枢”。

b)穴近脐,故名“天枢”。因其位于上下腹之间,当全身上下之半。

c《素问•至真要大论》: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

d)《类经》张景岳注:“枢:枢机也。居阴阳升降之中是为天枢”。

e)《循经考穴编》:“天枢正当天地交合之际,其分清理浊之司可知矣”。故有转运中、下焦气机的作用。

f)《针灸甲乙经》别名长谿、谷门。这是从肉之会合(腹直肌部)和水谷(饮食物)之门户而得名。

穴位出处

a《灵枢骨度》。

穴位类别与特色

a)足阳明明胃经脉气之所发

b)大肠的募穴。

c)孕妇禁针

d)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摘要:“五俞穴:厉兑(井)(庚金)、内庭(荥)(壬水)、陷谷(俞)(甲木)、冲阳((原)(火)、解谿(经)(丙火)、足三里(合)(戊土)”、“络穴:丰隆”、“郄穴:梁丘”、“背俞穴:胃俞”、“募穴:中脘”、“胃经起穴:承泣;胃经止穴:厉兑;胃经穴位数目:45”、“胃经循行时间:辰时(上午79时)”、“胃经气血特色属于:多气多血”。

穴位部位古代文献

a)《针灸大成》:去盲俞一寸,侠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

b)《医宗金鉴》:以滑肉门下一寸,侠脐旁二寸许陷中。

c)《针灸甲乙经》:侠脐两旁各二寸,陷者中。

穴位局部解剖

a)肌肉:当腹直肌及共鞘处。

b)血管:有第九肋间动、静脉之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c)神经:布有第十肋间神经之分支(内部为小肠)。

d若由表皮扎针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围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吻合支,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穴位临床取穴

a中国大陆国家经穴标准: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脐正中旁开2寸处)。

b)其他常用取穴法:从肚脐旁开二寸仰卧取穴。

c其他常用取穴法:腹中部,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d鉴别比较—神阙、肓、天枢、大横:肚脐正中为任脉的神阙穴。神阙穴旁开0.5寸是肾经的肓穴。神阙穴旁开2寸是胃经的天枢穴。神阙穴旁开4寸是脾经的大横穴。

e中国大陆之骨度折量定位法—胸、腹、胁部横向、纵向标准:根据骨度定位法,胸腹“横向标准”:两乳之间的距离为8寸。胸部“纵向标准”:以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的距离为9寸。上腹部“纵向标准”:以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肚脐中的距离为8寸。下腹部“纵向标准”:肚脐中到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的距离为5寸。胁肋部经穴的“纵向标准”: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的距离为12寸。

f针灸科学之同身寸定位法—胸、腹、胁部横向、纵向标准:根据黄维三教授的《针灸科学》所使用的同身寸定位法,胸腹“横向标准”:两乳之间的距离为8寸。胸部“纵向标准”:以胸骨上窝(天突)至膻中穴的距离为6.8寸。上腹部“纵向标准”:以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肚脐中的距离为8寸。下腹部“纵向标准”:肚脐中到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的距离为5寸。侧腹部经穴的“纵向标准”:环跳穴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的距离为9寸。

g鉴别比较—天枢穴、滑肉门、神阙、肓俞穴:天枢穴位于滑肉门(胃经)1寸,离开中行之任脉2寸,与肚脐(又名神阙,任脉穴)平齐,且距离肾经之肓俞穴1.5寸。

h)胃经腹部穴位找法—定位点在天枢穴:胃经于腹部之穴位,皆离开中行之任脉2寸,习惯上先找到肚脐旁2寸之天枢穴,再往上找穴,上1寸为滑肉门,上2寸为太乙,上三寸为关门,上4寸为梁门,上5寸为承满,上6寸为不容。往下1寸为外陵,下2寸为大巨,下三寸为水道,下4寸为归来,下5寸为气冲。

i)胃经腹部穴位找法—定位点在天枢穴:胃经在腹部找穴定位,一般人都以天框穴为主,因为肚脐是自然标志,而旁开2寸则为天枢穴。在量旁开2寸时,不要用“指寸法”,而采用“骨度分寸折量法”,依照比例来找穴才最为标准,正确性也最高。

治疗方法

a)针法:(角度)从刺侧前,向背侧刺入。(深度)针0.51寸。

b)灸法:(灸量)艾炷灸57壮;或是艾条灸温灸1020分钟。

c针法:斜刺11.5寸。

d针法:直刺0.81.2寸。

e)孕妇禁针

e)孕妇禁针:古人经验上孕妇禁灸,故灸时宜慎。

f)孕妇肚脐周围穴位皆禁灸:滑肉门穴在天枢穴上1寸,和关门穴一样是孕妇的禁灸穴,只要怀孕四个月以内,此时由于子宫的底部扩大到肚脐左右,所以这时肚脐周围穴位皆不要灸,如“关门、滑肉门、天枢”等穴都不要灸,这是因为怀孕时子宫壁变薄,若温灸过度,可能会伤到胎儿。

g)针刺不宜剧烈捻转:天枢穴内部是小肠,针刺时不能过分强烈捻转,个别病例会引起肠绞痛。

h不宜深刺:天枢穴内部为小肠,故不宜深刺,0.5寸~1寸即可,依病人胖瘦而定。

针感

穴位功效

a)穴性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b)穴性疏调大肠,扶土化湿,和营调经,理气消滞。

主治

a)古代各家载述:呕吐,下痢,腹痛,便秘,肠鸣腹胀,水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疟振寒,热甚狂言,脐疝绕脐而痛,时上冲心,气疝,呕哕,面肿,奔豚,食不化,身肿,女子胞中痛,症瘕吐血,小便不利,霍乱,虚损劳弱,久泻不止,大便数。

b)现代临床常用: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子宫内膜炎。菌痢,肠麻痹,急性肠梗阻,阑尾炎,腹膜炎,肠道蛔虫症。

c)胃经主治疾病: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症”。

d)天枢穴常用主治:绕脐腹痛,腹胀,肠呜,肠痈,痢疾,泄泻,便秘,症瘕,痛经,月经不调。

e)治肠胃性疾病:绕脐腹痛,腹胀肠鸣,肠痈,痢疾,泄泻,呕吐。

f)治妇科疾病:痛经,症瘕,月经不调,崩漏。

g)治精神疾病:热病狂言。

h)治疝气,水肿:疝气,水肿。

临床应用与配伍

a)胃经主治疾病: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症”。

b)治食不化,挟脐痛:天枢配厉兑、内庭治疗食不化,挟脐痛。

c)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天枢配上巨虚为“募合”配穴,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d)治小儿腹泻:天枢配足三里治疗小儿腹泻。

e)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天枢配上巨虚、阑尾穴、大横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f)治肠麻痹:天枢配大肠俞为“俞募”配穴,加足三里治疗肠麻痹。

g)治痛经,月经不调:天枢配中极、三阴交、太冲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h)治食不化、不嗜食、脐急:天枢、厉兑、内庭。

i)治面浮肿:天枢、丰隆、厉兑、陷谷、冲阳。

j)治月潮违限:天枢、水泉。

k)治痢疾:天枢、大肠俞、足三里。

l)治肠麻痹:天枢、气海、大肠俞、上髎。

m)治阑尾炎:天枢、合谷、阑尾、上巨虚、关元。

n)大肠经募穴-治肠胃炎要穴、各种泄泻:天枢穴为大肠经募穴,又为足阳明胃气之所发。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的作用,为治疗肠胃炎要穴。

o古人配穴经验—治肠胃炎要穴、各种泄泻:对于各种泄泻(尤其是慢性肠炎之下痢尤有特效)皆有疗效《见玉龙歌、玉龙赋、医宗金鉴、胜玉歌、胜玉歌、标幽赋》,依据歌诀所载及临床经验比较,温灸较针刺效果似乎更好。

p古人配穴经验—治生殖器疾病:天枢穴配水泉可治月经违限《百证赋》,这是因为天枢穴接近肾脉,冲脉之会穴,所以对生殖器疾病,亦有疗效。

q古人配穴经验—治急慢性胃肠炎、痢疾:天枢穴配足三里《标幽赋》,治痢疾不止牵连腹痛(包括急慢性胃肠炎、痢疾),天枢加配中脘、公孙效果更佳。

r古人配穴经验—治下痢不止:天枢穴配内关、关元《标幽赋》,亦可治下痢不止。(按:标幽赋所言之三阴当系指关元,盖关元亦脾肝肾三阴之交)。

s)治阑尾炎:天枢穴配阑尾、上巨虚、关元、合谷可治阑尾炎。

t)治肠麻痹:天枢穴配气海、关元、大肠俞可治肠麻痺。

u临床经验—为腹部上下枢纽,治急慢性肠胃炎特效:天枢穴对于急慢性肠胃炎,特别有效,因为往上经过“肝、胆、脾、胃”,往下经过“大小肠、膀胱、子宫、卵巢”,而天枢穴位处在中间的位置,对腹部上、下的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v临床经验—治疗子宫内膜炎、肾炎、月经不顺:临床上天枢穴主治包括“子宫内膜炎、肾炎、月经不顺”等,有效

w临床经验—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特效穴:对于急慢性胃肠炎,天枢穴为特效穴之一。

x古典针灸理论—大肠经募穴,故治疗习惯性泄泻、水痢不止之特效穴:天枢穴为大肠经之募穴,因此对于习惯性泄泻、水痢不止,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实用度

a)常用穴。

b实用度:★★★★★。

十四经与董氏针灸汇通

古典针灸理论依据

a)足阳明明胃经脉气之所发

b)大肠的募穴:凡是募穴,就是该经的经脉气集结地带,所以任何脏腑有疾病,皆可取用该经的募穴来治疗。

c)天枢穴为治疗霍乱等阴阳混乱疾病的主穴:天枢虽在胃经经脉在线,但却为大肠经的募穴,因此天枢穴为胃肠病重要治疗穴位之一。泽田健说:“天枢穴是治伤寒要穴”。内经说:“身半以上阳主之,身半以下阴主之”。而天枢穴正在身体的上下中线交界处(肚脐分上下两半),故可司分阴阳权职,所以称为天枢(枢纽之意)。因此治疗霍乱等阴阳混乱疾病,取天枢穴为主穴。

d临床经验—为腹部上下枢纽,治急慢性肠胃炎特效:天枢穴对于急慢性肠胃炎,特别有效,因为往上经过“肝、胆、脾、胃”,往下经过“大小肠、膀胱、子宫、卵巢”,而天枢穴位处在中间的位置,对腹部上、下的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e)孕妇禁针

f)孕妇肚脐周围穴位皆禁灸:滑肉门穴在天枢穴上1寸,和关门穴一样是孕妇的禁灸穴,只要怀孕四个月以内,此时由于子宫的底部扩大到肚脐左右,所以这时肚脐周围穴位皆不要灸,如“关门、滑肉门、天枢”等穴都不要灸,这是因为怀孕时子宫壁变薄,若温灸过度,可能会伤到胎儿。

穴位古文歌诀文献摘要

a)《胜玉歌》: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b)《千金翼方》:天枢,魂魄之舍,不可针孕妇,(又)吐血,腹痛雷鸣,灸天枢百壮。

c)《针灸甲乙经》:寒泄食不化。天枢主之。

d)《标幽赋》:痢疾不止连腹痛,天枢三里病即康。(又)下痢不止求天枢,又有内关三阴愈。

e)《针灸说约》:病浅针深则益痛楚。病深针浅,则邪益盛,针科慎察深浅,慎无逆治。

f)《医宗金鉴》:天枢主灸脾胃伤。脾泻痢疾甚相当。兼灸鼓胀症瘕病。艾火多加病必康

g)《玉龙赋》: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

h)《玉龙歌》: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之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i)《百症赋》: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

现代临床医案研究文献摘要

a中国针灸.19888330:电针足三里、天枢,为主治疗急腹痛206例。

b浙江中医杂志.1989248372:天枢穴温针灸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3例。

现代基础实验研究

a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8677:针刺天枢穴前后肠电图的改变。

b)提高免疫力:跟据林昭庚学者等人之实验,观察刺小白鼠“天枢配中脘”,发现可使白血球明显上升。而针刺免疫过的小白鼠的“天枢与中脘”,发现使局部免疫力维持较长时间。

临床医案与统计数据

a中国针灸.19888330:电针足三里、天枢,为主治疗急腹痛206例。

b浙江中医杂志.1989248372:天枢穴温针灸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3例。

特效配穴

有效案例

a中国针灸.19888330:电针足三里、天枢,为主治疗急腹痛206例。

b浙江中医杂志.1989248372:天枢穴温针灸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3例。

注意与禁忌

a)孕妇禁针:古人经验上,天枢穴孕妇禁灸,故灸时宜慎。

b)孕妇肚脐周围穴位皆禁灸:滑肉门穴在天枢穴上1寸,和关门穴一样是孕妇的禁灸穴,只要怀孕四个月以内,此时由于子宫的底部扩大到肚脐左右,所以这时肚脐周围穴位皆不要灸,如“关门、滑肉门、天枢”等穴都不要灸,这是因为怀孕时子宫壁变薄,若温灸过度,可能会伤到胎儿。

特别感谢:本文图片来源于《大家中医》,一并感谢!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易象针灸讲堂
全息,易象,针灸,养生,保健,调理,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