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养生正当时
春天到了,你还在瞎养生吗?
随着立春的到来,大自然开始从沉睡中苏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季节里,养生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养生的关键节点,顺应这一节气进行养生,对我们全年的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医针灸:古老养生智慧
在中医养生的宝库中,针灸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用于医疗的砭石,这便是针灸的雏形。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针灸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中医针灸的原理基于中医经络学说。人体经络系统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气血在其中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人体受到外界邪气侵袭或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时,经络气血就会出现阻滞或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针灸正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目的 。
调和阴阳,是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依赖于阴阳的协调统一。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会乘虚而入。比如,阳盛则热,可能出现高热、面红目赤等症状;阴盛则寒,可能表现为畏寒肢冷、腹痛腹泻等。针灸通过选取相应的穴位,运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如补法、泻法等,来调节阴阳,使人体恢复到 “阴平阳秘” 的健康状态。例如,对于阳盛高热的患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等穴位,以泻热降火;对于阳虚怕冷的人,则可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以温补肾阳。
扶正祛邪,是扶助人体正气,抵御和祛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质上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气充足,人体就有足够的抵抗力来抵御疾病;若正气虚弱,邪气就会乘虚而入。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增强正气,同时也能驱散病邪。比如,在感冒初期,通过针刺合谷、风池等穴位,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帮助身体抵御外邪,缓解感冒症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长期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疏通经络,是使经络气血畅通无阻。经络就像人体的交通要道,一旦堵塞,气血就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各种疼痛和疾病。针灸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重新流通起来。比如,当人体出现肩周炎时,肩部经络气血阻滞,会出现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针灸师通过针刺肩部周围的穴位,如肩髃、肩髎、肩贞等,配合远端穴位,如条口透承山等,能够迅速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恢复肩部的正常功能。
在养生保健方面,针灸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定期进行针灸保健,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使身体各器官功能保持在最佳状态。比如,对于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上班族,经常艾灸神门、内关等穴位,可以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对于中老年人,艾灸关元、命门等穴位,能够补肾固本,增强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
立春时节,人体的奇妙变化
立春时节,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人体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变化。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人体的阳气也开始从冬季的闭藏状态中苏醒过来,向上向外升发。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此时,人体的气血运行加快,新陈代谢逐渐旺盛,毛孔也开始逐渐舒展,以适应自然界阳气的变化。
在这个季节里,人体的肝脏功能也变得更加活跃。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相应,主疏泄和生发。立春后,肝气顺应天时,得以舒展畅达,帮助调节人体的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然而,如果肝气不舒,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烦躁易怒、抑郁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此外,立春时节,人体的免疫力也会有所变化。由于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人体的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引发感冒、流感、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同时,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也容易在这个时期复发或加重。
了解立春时节人体的这些变化,我们就能更好地顺应天时,调整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以维护身体健康 。而中医针灸养生,正是一种非常适合立春时节的养生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激发阳气的升发,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针灸与立春的完美邂逅
(一)扶阳固本,激发阳气
中医讲究 “春夏养阳”,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此时养阳对于全年的健康都至关重要。阳气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小太阳,温暖着我们的身体,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阳气不足,就容易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等症状。
艾灸气海穴,就像是给身体里的小太阳添加燃料,让它燃烧得更旺。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 1.5 寸。这里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艾灸气海穴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让我们在春天里充满活力。对于那些经常感到疲惫、气短、容易感冒的人来说,艾灸气海穴是个不错的选择。
曲池穴也是一个激发阳气的好穴位。它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艾灸曲池穴可以清热和营,降逆活络,帮助身体排出冬天积聚的寒气和湿气,让阳气更好地升发。在春天,很多人容易出现皮肤过敏、瘙痒等问题,艾灸曲池穴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太冲穴作为肝经的原穴,艾灸它可助阳气升发,补养肝脏。肝开窍于目,春季养肝,对提升视力健康也有帮助。当我们情绪不好,比如生气、郁闷的时候,按揉或艾灸太冲穴,还能起到疏肝理气、解郁散结的作用,让我们的心情变得舒畅起来。
(二)疏肝理气,呵护肝脏
春天是养肝的黄金时期,因为肝与春季相应,主疏泄和生发。在这个季节里,肝脏功能活跃,需要我们好好呵护。如果肝气不舒,就会像春天里被堵住的河流,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问题。
针刺肝俞穴,能起到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肝俞穴位于背部,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它就像是肝脏的 “小管家”,调节着肝脏的气血和功能。当我们感到胁肋胀痛、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等症状时,针刺肝俞穴可以帮助疏通肝气,缓解不适。
太冲穴除了可以扶阳固本,还具有强大的疏肝理气功效。它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当我们因为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而出现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情况时,针灸太冲穴能够排肝毒、消火气,让我们的情绪恢复平静。它就像一个情绪的 “灭火器”,帮助我们熄灭心中的怒火。
(三)健脾和胃,增强运化
春季,人体的脾胃功能也需要我们关注。经过一个冬天的 “蛰伏”,脾胃需要逐渐恢复活力,以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为身体提供营养。
艾灸足三里穴,对健脾和胃有着显著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它是人体的一个重要保健穴位,被称为 “长寿穴”。艾灸足三里可以燥化湿邪、温养脾胃,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让我们吃得香、睡得好、身体棒。对于那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容易腹胀腹泻的人来说,艾灸足三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
中脘穴也是健脾和胃的要穴。它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 4 寸。艾灸中脘穴可以温中补虚、调和脾胃,缓解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无论是年轻人因为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胃痛胃胀,还是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引起的消化不良,艾灸中脘穴都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针灸养生,实操指南
(一)找准穴位,精准施针
针灸养生的关键在于找准穴位,只有精准刺激穴位,才能达到预期的养生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文中提到的主要穴位的准确位置,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和运用。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 1.5 寸。简单找法:可先找到肚脐,然后将食指和中指并拢,其宽度约为 1.5 寸,在肚脐下方此距离处即是气海穴。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通俗来讲,当我们弯曲手肘时,肘横纹外侧的凹陷处就是曲池穴。
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沿着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往上推,推到骨头结合处的凹陷处就是太冲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可先找到第 9 胸椎棘突(一般可通过低头,在颈部下方最突出的骨头开始往下数,第 9 个就是第 9 胸椎棘突),然后旁开两横指(食指和中指并拢的宽度)处即是肝俞穴。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找法:先找到膝盖外侧的凹陷(犊鼻穴),然后从这里往下量 4 横指(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并拢的宽度为 3 寸),在胫骨外侧缘旁开 1 横指处就是足三里。
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 4 寸。即从肚脐往上量 5 横指(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并拢的宽度为 3 寸,再加 1 横指为 4 寸)处。 (此处可插入简单的穴位图,更直观展示穴位位置,帮助读者找准穴位 )
(二)专业操作,安全第一
针灸虽是一种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针灸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绝对不能自行尝试。针灸是一项具有一定技术要求和风险的治疗手段,专业医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熟悉人体的经络穴位、解剖结构以及针刺手法等,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方法,确保针灸的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也有一些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由于其凝血功能异常,针灸可能导致出血不止,因此不宜针灸;皮肤有损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针灸可能会加重局部炎症,引发感染扩散,所以不能在此处针灸;心脏病患者,尤其是病情不稳定者,针灸可能会刺激心脏,导致心脏症状加剧,需谨慎对待;妊娠期妇女,尤其是怀孕早期,针灸某些穴位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因此腹部、腰骶部及一些可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禁止针灸 ;精神病患者,在接受针灸时可能会因紧张、不安等情绪,导致难以配合治疗,甚至出现意外情况,也不适合针灸。
此外,在进行针灸前,要保持放松的心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穴宜少,手法宜轻;针灸后要注意针孔的清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如果在针灸过程中或针灸后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心慌、恶心、针孔出血或疼痛加剧等,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立春针灸养生小妙招
(一)穴位按摩,日常保健
如果你觉得针灸需要专业医生操作不太方便,那么穴位按摩是一个不错的日常保健选择。它同样能刺激穴位,起到一定的养生作用。
对于气海穴,我们可以用手掌轻轻按摩。将掌心放在气海穴上,以顺时针方向打圈按摩,每次按摩 5 - 10 分钟,每天可进行 1 - 2 次。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长期坚持按摩气海穴,能帮助我们培补元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曲池穴的按摩方法也很简单。用拇指指腹按压曲池穴,稍微用力,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 3 - 5 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在感到疲劳、困倦或者有上火症状时,及时按摩曲池穴,能让你迅速恢复精神,缓解不适。
太冲穴的按摩,可采用点按的方式。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太冲穴,先由轻渐重,再由重渐轻,每次点按 3 - 5 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多按按太冲穴,让它帮你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二)艾灸养生,注意事项
艾灸是一种非常适合立春时节的养生方法,它能借助艾草的纯阳之力,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在进行艾灸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牢记。
选择合适的艾灸工具很重要。常见的艾灸工具有艾条、艾灸盒、艾灸罐等。如果是自己在家艾灸,艾灸盒和艾灸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安全,不容易烫伤皮肤。艾条则更适合专业人士操作,因为需要掌握好艾灸的距离和角度。
艾灸的时间和频率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每个穴位艾灸 15 - 20 分钟为宜,每周艾灸 2 - 3 次即可。不要过度艾灸,以免引起上火等不适症状。在艾灸过程中,如果感觉皮肤发烫、疼痛,应立即停止艾灸,调整艾灸的距离或更换艾灸工具。
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因为艾灸后毛孔张开,此时如果受寒,寒邪容易侵入体内,反而对身体不利。艾灸后也不要立即洗澡,最好等 2 - 3 小时后再洗澡,以免影响艾灸的效果。
总结与展望
立春时节,让我们拥抱中医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养生智慧,通过扶阳固本、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方法,激发身体的活力,调整阴阳平衡,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专业的针灸治疗,还是日常的穴位按摩、艾灸保健,都是我们呵护健康的有力武器。但请记住,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希望大家都能在立春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开启健康养生之旅,收获满满的活力与幸福。愿您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