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
产后哺乳期间,乳汁分泌量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称为产后缺乳。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复因分娩失血过多,气随血耗,而致气虚血少,不能生化乳汁所致;或因产后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经脉涩滞,阻碍乳汁运行而引起。
【诊断要点】
1.产后乳少,甚至全无。
2.常伴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或乳房、胸胁胀痛,情志不畅。
【治疗方法】
1.足三里(ST36)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取法: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直下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
操作:针刺疗法。取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行轻度捻转刺入,当有酸胀感下行扩散至足时,留针15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穴性心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又是人体强壮穴。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与脾经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刺足三里穴,可疏通经络,振奋经气,使气血充足,乳汁生化有源,故乳汁不足者,取而有效。
2.少泽(SI1)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取法:微握拳,掌心向下,伸小指,于小指甲尺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两线相交处取穴。
操作:针刺疗法。取少泽穴,用0.5寸毫针浅刺1分,小幅度捻转7~8次,留针10分钟。
穴性心悟:少泽为小肠经井穴,可调达气血而通乳汁,故历代医家及近人在临床应用中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3.膻中(RN17)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取法:仰卧,于胸骨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取穴。
操作:针灸疗法。取膻中穴,用直刺法刺深5分,留针30~60分钟。起针后用艾条灸20分钟。
穴性心悟:膻中穴为八会穴之一,主治气血诸症,针刺此穴可通调气机、行气活血,又可补气、生化乳汁,故治疗乳汁不足效果显著。
4.胸区(耳穴)
定位:与屏上切迹同水平的对耳轮上。
取法:坐位,取耳廓胸区压痛最明显处。
操作:耳针疗法。患者取坐位,取耳廓胸区,找准压痛点后消毒,用5分长之毫针捻转进针,常产生剧痛,深度以适能固定为宜,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1~3次即可。
穴性心悟:耳穴疗法属全息疗法之一种。胸区为对应取穴,故刺之可全息对应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对乳汁不足有良好疗效。
5.膺乳(奇穴)
定位:于目内眦斜行上1.1厘米,攒竹穴下1.3厘米处。
取法:坐位,于目内眦斜行向上1.1厘米,攒竹穴下1.3厘米处取穴。
操作:针刺疗法。选用28号1寸毫针,以15°角斜刺直达骨膜,向对侧肩部方向进针,勿提插,可捻转,留针15分钟,每5分钟捻针1次。
穴性心悟:膺乳穴为奇穴,同时又是面针之穴,而面针穴位为全息穴位之一种,可全息对应治疗相应器官组织疾病,故刺之可使乳汁通畅,分泌正常。
【注意事项】
1.注意改善饮食,适当增加营养,口味宜淡,忌食辛辣。
2.治疗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勿急躁,以增疗效。
【文献选粹】
1.季氏针刺膺乳穴治疗产后缺乳100例,结果痊愈42例,有效34例,无效24例。(季栓位,面针膺乳穴下乳100例,河南中医,1981;(3):36)
2.景氏采用耳穴胸区治疗缺乳126例,结果效果显著,一般1~2次即可取效。(景延社,耳针治缺乳,中医杂志,1961;(2):33)
特别说明:文中穴位图片来源于大家中医,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