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称
髀关
穴位代码
ST31
经络名称代码
足阳明胃经
穴位汉语拼音
Bìguān
穴位英文名称
Biguan
穴位别名
穴名释义
(a)髀:股部。
(b)关:指转动处。
(c)穴近股关节,故名“髀关”。
穴位出处
(a)《灵枢?经脉》。
穴位类别与特色
(a)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摘要:“五兪穴:厉兑(井)(庚金)、内庭(荥)(壬水)、陷谷(兪)(甲木)、冲阳((原)(火)、解谿(经)(丙火)、足三里(合)(戊土)”、“络穴:丰隆”、“郄穴:梁丘”、“背兪穴:胃兪”、“募穴:中脘”、“胃经起穴:承泣;胃经止穴:厉兑;胃经穴位数目:45”、“胃经循行时间:辰时(上午7~9时)”、“胃经气血特色属于:多气多血”。
穴位部位古代文献
(a)《针灸大成》:伏兔后交纹中。
(b)《医宗金鉴》:以气冲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许,中行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状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后,交纹中。
(c)《针灸甲乙经》: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d)《医学入门》:膕骨横纹中。
(e)《类经图翼》:一云在膝上一尺二寸。
穴位局部解剖
(a)肌肉: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
(b)血管: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
(c)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d)若由表皮扎针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股直肌→股外侧肌。浅层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股神经的肌支。
穴位临床取穴
(a)中国大陆?国家经穴标准:仰卧,伸下肢。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在线,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b)其他常用取穴法:仰卧或屈股,当伏兔上行6寸,髂前上棘直下、与承扶相对是穴。
(c)其他常用取穴法:一般取法:患者正坐屈膝,术者以右手掌后之横纹,对应患者之左膝盖按覆之,中指尖着处即是伏兔穴(可参考伏兔取法),再以掌后横纹对准伏兔穴按覆之,中指尖着处,稍偏里,两大筋间凹陷是穴。
(d)其他常用取穴法:髀关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之上方一尺2寸,刚好在伏兔穴(胃经)上一个手掌的长度(约6寸)
(e)其他常用取穴法—在大腿的正中,约与生殖器同高之处:在大腿的胃经循行是很有规律的,是走大腿前路约略正中的地方,所以髀关穴在大腿的正中,约略与生殖器同高的地方,绝不会在鼠蹊上,距伏兔刚好为6寸,由于靠近鼠蹊处,故扎针时不要过深,以避免伤及鼠蹊动脉。
治疗方法
(a)针法:(角度)直刺,从前向后进针。(深度)针0.5~1寸。
(b)灸法:(灸量)艾炷灸3~5壮;不宜多;或是艾条灸温灸5~10分钟。
(c)针法:直刺1~1.5寸。
(d)小心伤及鼠蹊动脉:髀关穴由于靠近鼠蹊处,故扎针时不要过深,以避免伤及鼠蹊动脉。髀关穴可针刺0.5寸~1寸。
(e)古人经验:禁灸穴之一:依据类经图翼一书,髀关穴为禁灸穴之一,故灸时宜慎。
针感
穴位功效
(a)穴性温经活络,疏风散寒。
(b)穴性祛风,通络,利腰膝。
主治
(a)古代各家载述:髀股痿痹,不得屈伸,腰痛膝寒,腹痛,足麻木不仁,黄疸,股内筋络急,小腹引喉痛。
(b)现代临床常用:风湿痛,下肢瘫痪。
(c)胃经主治疾病: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症”。
(d)髀关穴常用主治:髀股痿痹,足麻不仁,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e)治下肢不利:髀股痿痹,足麻不仁,半身不遂。
(f)治腰腿疼痛: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
临床应用与配伍
(a)胃经主治疾病: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症”。
(b)治下肢麻痹:髀关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治疗下肢麻痹。
(c)治下肢疼痛:髀关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谿治疗下肢疼痛。
(d)治大腿屈伸不利:髀关配居髎、伏兔治疗大腿屈伸不利。
(e)治股关节炎:髀关、委中、承扶。
(f)治下肢麻痹、瘫痪:髀关、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
(g)治下肢麻痺、瘫痪:髀关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穴,治下肢麻痺、瘫痪。
(h)治股关节炎:髀关配委中、承扶治股关节炎。
(i)临床经验—治大腿痛:髀关治疗大腿痛,左治右,右治左,极有效。
(j)临床经验—治肩连背痛:临床应用髀关治疗肩连背痛、效果极佳,尤其是妇女方面之此类病症,疗效更好。
(k)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董氏针灸董景昌医师,在临床上认为髀关可用来治疗感冒,有效。
(l)临床经验—治大小腿麻木不仁,大腿内侧肌肉痉孪,痛引小腹,以及腰膝酸痛:临床上髀关穴除了胃经循行主治之外,对于“大小腿麻木不仁,大腿内侧肌肉痉孪,痛引小腹,以及腰膝酸痛”等,有疗效。
(m)临床经验—髀关穴可治腰痛的原理:由于胃经与膀胱经于鼻旁互相缠绕,故取胃经穴位(髀关)可治疗膀胱经循行之腰痛。
临床实用度
(a)不常用穴。
(b)实用度:★★★。
十四经与董氏针灸汇通
(a)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董氏针灸董景昌医师,在临床上认为髀关可用来治疗感冒,有效。
古典针灸理论依据
(a)髀关穴可治腰痛的原理:由于胃经与膀胱经于鼻旁互相缠绕,故取胃经穴位(髀关)可治疗膀胱经循行之腰痛。
穴位古文歌诀文献摘要
(a)《针灸大成》:髀关伏兔后交文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痺,股内筋络结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b)《董氏针灸董景昌》:髀关治感冒有效。
现代临床医案研究文献摘要
现代基础实验研究
临床医案与统计数据
特效配穴
有效案例
注意与禁忌
备注
特别感谢:本文图片来源于《大家中医》,一并感谢!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