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详解之气冲

健康   2024-01-19 06:47   山东  
全息易象针灸简便、易学、安全、高效,是打开中医宝库的金钥匙,通往针灸殿堂的入门捷径!
欲了解全息易象针灸,请关注上面的公众号,易象讲堂成就针灸明医!

穴道名称

气冲

穴道代码

ST30

经络名称代码

足阳明胃经

穴道汉语拼音

Qìchōng

穴道英文名称

Qichong

穴道别名

(a).气街。

(b).羊矢。

(c).羊屎。

穴名释义

(a).冲:要冲。

(b).穴近股动脉,气血旺盛,故名『气冲』。

(c).一名气街,意义相似。

穴道出处

穴道类别与特色

(a).【交会穴】:《针灸聚英》:冲脉所起。《循经考穴编》:胃之支络、直络皆会于此。

(b).【冲脉所起】

(c).【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摘要】:『五兪穴:厉兑(井)(庚金)、内庭(荥)(壬水)、陷谷(兪)(甲木)、冲阳((原)(火)、解谿(经)(丙火)、足三里(合)(戊土)』、『络穴:丰隆』、『郄穴:梁丘』、『背兪穴:胃兪』、『募穴:中脘』、『胃经起穴:承泣;胃经止穴:厉兑;胃经穴道数目:45』、『胃经循行时间:辰时(上午7~9时)』、『胃经气血特色属于:多气多血』。

穴道部位古代文献

(a).《针灸大成》:归来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动脉应手宛宛中冲脉所起。

(b).《医宗金鉴》:以归来下行在腿班中有内核,名曰鼠谿,直上一寸动脉,应手亦旁开中行二寸。

(c).《针灸甲乙经》:在归来下,鼠鼷上。

(d).《循经考穴编》:合脐下六寸。

(e).《针灸逢源》:与脐下五寸曲骨平。

(f).今从《针灸逢源》。

穴道局部解剖

(a).【肌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部。

(b).【血管】: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脉。

(c).【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d).【若由表皮扎针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穴道临床取穴

(a).【中国大陆?国家经穴标准】:仰卧。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b).【其他常用取穴法】:从中行耻骨缝际上边缘外开2寸仰卧取穴。即归来穴下1寸,曲骨穴横开2寸。

(c).【其他常用取穴法】: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曲骨)旁开2寸。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寸,股动脉搏动处。

(d).【鉴别比较—曲骨、横骨、气冲】:肚脐正中下5寸为任脉的曲骨穴。曲骨穴旁开0.5寸是肾经的横骨穴。曲骨旁开2寸是胃经的气冲穴。

(e).【中国大陆之骨度折量定位法—胸、腹、胁部横向、纵向标准】:根据骨度定位法,胸腹『横向标准』:两乳之间的距离为8寸。胸部『纵向标准』:以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的距离为9寸。上腹部『纵向标准』:以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肚脐中的距离为8寸。下腹部『纵向标准』:肚脐中到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的距离为5寸。胁肋部经穴的『纵向标准』: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的距离为12寸。

(f).【针灸科学之同身寸定位法—胸、腹、胁部横向、纵向标准】:根据黄维三教授的《针灸科学》所使用的同身寸定位法,胸腹『横向标准』:两乳之间的距离为8寸。胸部『纵向标准』:以胸骨上窝(天突)至膻中穴的距离为6.8寸。上腹部『纵向标准』:以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肚脐中的距离为8寸。下腹部『纵向标准』:肚脐中到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的距离为5寸。侧腹部经穴的『纵向标准』:环跳穴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的距离为9寸。

(g).【鉴别比较—气冲、天枢、冲门】:气冲穴位于胃经天枢穴之下5寸,距离中行之任脉2寸,刚好在腹股沟纹之内侧(不在大腿上),于男子阴茎根与脾经之冲门穴之间(脾经在腹部的路径,乃是在正中任脉旁开3.5寸的路线)。

(h).【简易取穴方法】:气冲的找穴,临床上有个变通的方法,即是把天枢穴往下画一直线,与鼠蹊沟的斜线相交叉的地方,即是气冲穴。

治疗方法

(a).【针法】:(角度)直刺,从腹侧向背侧刺入。(深度)针0.3~0.5寸。

(b).【灸法】:(灸量)艾炷灸3~7壮;或是艾条灸温灸5~15分钟。

(c).【针法】:直刺0.8~1.2寸,避开动脉,勿刺伤血管

(d).【禁灸】。

(e).【小心刺到股动脉】:气冲穴内部为膀胱及肠子,女子为子宫,旁有股动脉,故针时宜慎,浅刺0.5寸即可。古人经验中,有时被列为禁针穴之一。

针感

穴道功效

(a).【穴性】舒宗筋,散厥气。

(b).【穴性】调膀胱,和营血。

主治

(a).【古代各家载述】:阴肿茎痛,睾丸痛,疝痛,奔豚,妇人经漏,不孕,胎产诸疾,胁中满,喘呼逆息,腹痛,暴腹胀满,癃淫泺,身热,腰痛控睾,少腹及股卒俯不得仰,脱肛,热淋闭不得尿,石水,难产,子上抢心,阴萎,脾胃虚弱,感湿成萎,汗大泄,妨食,带下产崩,肠鸣。

(b).阴肿茎痛,睪丸痛,疝痛偏坠,奔豚,妇人经痛,不孕,胎产诸疾,脇中痛,喘忽逆息,腹痛,暴腹胀满,身热,腰痛控睪,少妇及股卒俯不得仰,脱肛,热淋闭不得尿,石水,难乳,子上抢心痛不得息,阴萎,脾胃虚弱,感湿成萎,汗大泄,妨食,带下产期,肠鸣。

(c).【现代临床常用】:男女生殖器疾患。

(d).【胃经主治疾病】: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症』。

(e).【气冲穴常用主治】:腹痛,疝气,阴肿,阳痿,月经不调,不孕。

(f).〔治疝气,外阴疾病〕:腹痛,疝气,外阴肿痛,阴茎中痛,阳痿。

(g).〔治妇科疾病〕:月经不调,不孕,胎产诸疾。

临床应用与配伍

(a).【胃经主治疾病】: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发狂,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症』。

(b).〔治疝气〕:气冲配曲泉、太冲治疗疝气。

(c).〔治胃中积热〕:气冲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胃中积热。

(d).〔治疝气〕:气冲、曲泉、太冲。

(e).〔治男女生殖器疾患〕:气冲穴亦常用于男女生殖器疾患,

(f).【古人配穴经验—治带下产崩】:气冲配冲们可治带下产崩《百证赋》。

(g).【临床经验—治生殖器官疾病或不孕症】:气冲穴主治生殖器官疾病或不孕症。也可用灸法。

(h).【临床经验—治男子阳萎阴茎痛、女子少腹痛、无子、难产、胎衣不下】:临床上气冲穴除了胃径循行所主治之外,由于其位置在内生殖器附近,故可用来治疗『男子阳萎阴茎痛、女子少腹痛、无子、难产、胎衣不下』,有效。

临床实用度

(a).不常用穴。

(b).实用度:★★★。

十四经与董氏针灸汇通

古典针灸理论依据

(a).【交会穴】:《针灸聚英》:冲脉所起。《循经考穴编》:胃之支络、直络皆会于此。

(b).【冲脉所起】

(c).【气冲穴为冲脉起点、公孙穴别通冲脉】:古书常云『公孙穴可安胎』,这是因为公孙穴别通奇经八脉的冲脉,而冲脉是影响女性生理的重要经脉。此外冲脉起于气冲穴,后挟胃经肾经而至胸中而散,过程中共经过子宫、卵巢、输卵管、膀胱等处,故可发挥『经之所过,病之所治』的疗效,而治疗妇科疾病了。

(d).【影响女性生理的经脉:冲脉、任脉、带脉、胃经、肾经】:女性的发育生长,受冲脉、任脉、带脉的影响,而『公孙通冲脉』,故可影响女性的生长发育,其中『冲脉起于气冲穴』,冲脉之后挟着胃经肾经往上经过胸中,故除了冲脉、任脉、带脉外,胃经肾经在女性的生长发育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穴道古文歌诀文献摘要

(a).《素问?刺禁论》: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b).《百症赋》: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

现代临床医案研究文献摘要

现代基础实验研究

临床医案与统计数据

特效配穴

有效案例

注意与禁忌

备注

特别感谢:本文图片来源于《大家中医》,一并感谢!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推荐阅读

全息易象针灸特效组方之曲骨三针

单穴疗法治休克

金针王乐亭常用9大针灸处方

单穴疗法治高热

治眼五针

全息易象针灸特效组穴系列之治踝组穴

全息易象针灸取象图详解之

全息易象针灸取象图详解之一

全息易象针灸特效组方系列之腰宁六针

《全息易象针灸》步入针灸殿堂的入门捷径

全息易象针灸特效组方之肩宁六针

全息易象针灸特效组方系列之咽四针

全息易象针灸特效组方系列之天一针

全息易象针灸特效组方之腰五针

脊椎九宫穴

学习针灸的最佳帮手—易象讲堂系列挂图


易象针灸讲堂
全息,易象,针灸,养生,保健,调理,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