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声温暖的中医读书会现在开始广播,
请收听郑卫东教授主讲全息易象针灸,
各位同道,
各位老师,
各位全息易象针灸的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
那今天晚上的讲座呢,
经过我们近两个月的筹备,
于今天晚上正式开讲全息易象针灸会员微课堂。
从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五号正式开始,
整个的微课堂的讲座,
包括全息易象针灸的总论,
全息易象针灸和全息易象针灸的穴位系统,
以及全息易象针灸临床治病的概要这些内容,
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当中,
根据课时的安排,
会给大家一一讲述,
我们暂定于每一个周的周一是我们的讲课时间连续讲三次课以后,
我们会给大家一次讨论分享的时间。
每一次课后,
我会给大家留下一些思考题作业题以及病例的讨论分析或者病例的分享。
在最后一次的讨论分享的课时里面,
根据大家平时的应用的情况,
把自己临床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出来,
使得我们全息易象针灸的家人们共同提高下面。
我们开始今天晚上的讲座,
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的安排,
今天晚上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全息易象针灸的概述部分。
那么全息易象针灸是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把全息易象理论应用到医学当中的一门应用学科。
那么这个学科呢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应用全新的理论来指导着我们的针灸的临床。
所以我说它是一种新的诊断治疗方法。
那么他以独特的理论为指导,
采用简便的针灸治疗的方法,
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非常突出的具备了简便廉验的一个特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那么全息易象理论在人体科学上的一些应用。
实际上它的核心呢就是人体的全息易象规律,
人体的全息易象规律,
它揭示了人体上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上时间上是一个全方位的对应关系和应象关系。
实际上,
全息易象针灸就是借鉴了我们前人的经验学习和运用了全息易象理论进行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一个经验,
总结全息易象针灸,
只是把以前人有过的一些好的经验。
好的理论在全息易象理论的整个框架下加以总结,
加以应用全息易象针灸,
是以全息理论为基础,
研究全息理论,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当中的一些应用。
他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全息元之间全息元与整体之间,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些生理和病理的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感应,
以及这些关系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当中的一些应用。
这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支学科。
他研究的对象就是各级全息元诊疗系统。
你比如说我们常见的,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耳全息源诊疗系统和手的全息元诊疗系统,
特别是第二掌骨侧的全息元诊疗系统。
在这些全息诊疗系统当中,
我们前人有着丰富的经验。
你比如说耳穴到目前为止,
发现耳穴有三百五十多个。
那么这三百五十多个耳穴在耳廓上的排列非常有规律。
耳垂代表着我们的头面部,
对耳轮代表着我们的脊柱,
对耳轮的上脚和对耳轮的下脚,
代表着我们的双下肢,耳舟部分代表着我们的上肢,耳甲腔,
部分代表着我们的胸腔。
耳甲艇部分代表了我们的腹腔。
所以整个的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这个倒置的胎儿的穴位的排布为我们的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思路。
当然除了耳穴以外,
我们的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也同样是我们的一个非常常见的全息易象
针灸的研究的对象。
第二掌骨侧的穴位来自张颖清先生。
一九七三年提出来以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一九九四年的时候,
在我写的第一本书的全息诊断治疗学里面,
把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由十二个改为现在的九个,把头穴和生殖穴定为人体的两极,
这样就更能科学的真实的反映全息的规律。
这样我们从每一个穴位中间的中点来取穴,
把人体分成这么九个穴位,
两极是头穴生殖穴,头穴和生殖穴的中点是脾胃穴,脾胃穴和头穴的中点是心肺穴,心肺穴和头穴的中点是颈肩穴,心肺穴和脾胃穴的中点是肝胆穴。
那么脾胃穴和生殖穴的中点是脐周穴,脐周穴和脾胃穴的中点是腰肾穴,脐周穴和生殖穴的中点是下腹穴。
这样在第二掌骨侧就有了一个缩影的小人儿。
大家根据这个缩影的小人儿,
然后去进行取穴,
就能够治疗人体上的相应部位的疾病,
全息易象针灸的这种理念,
实际上不是现在才有的。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医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就有了很多的论述。
黄帝内经在全息易象思想的指导下,
论述了我们人体的很多的部位的一些全息的现象。
你比如说面诊,
比如说尺肤诊,以及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这种全息对应关系。
那么也就是大家感觉到非常神秘的五运六气学说,
再后来很多的医学家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全息易象的思想研究我们人体的不同的全息元上的一些规律。
在全息的角度和易象的角度,
我们去加工整理,
把以前有的这些内容把以前有的内容我们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去伪存真。
在全息易象针灸的这个框架之下,
我们研究耳针手针眼针足针等等。
全息元诊疗系统,
以及我们把古老的时间医学也统一于全息易象针灸的这个框架之下,
我们把它叫时间。
全息针灸这些独特的诊疗方法,
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
可以说发生了一个质的突变,
使得这些局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些方法上升的一个更高更新的理论体系当中,
我们在全息易象针灸的理论指导下,
把耳针手针、眼针、足针、头皮针、脐针、腕踝针等等。
这些优秀的针法统一在全息易象针灸的框架之下,
然后我们在全息,站在全息易象针灸这个角度去研究它应用它,
大家会觉得更加的简便,
也更加的有效。
纵观全息易象针灸的一个发展。
实际上医学全息易象的思想也不是现代人才有的,
古代早就有了。公元前五到四世纪的时候,
现代医学的鼻祖希伯克拉底就指出,
如果有人即使是身体很小
部分引起损害,全身共感痛苦。
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在人体最大部分中存在的,
也同样存在。
在这个最小部分之中,
这个最小部分本身就具有一切部分。
实际上大家看看这一段论述他的实质就是部分包含着整体部分是整体的缩影。
这个精辟的论述实质上就是部分包含的整体部分是整体的缩影的这一个全息思想的一个真谛。
也是我们全息易象针灸的一个非常好的注解。
当然,
我们两千之年前的中国的传统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当中,
在易经的全息易象思想的指导下和整体原则的指导下,
论述了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
阐明了人体的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生理的病理的诊断的和治疗的诸方面的这种全息对应和应象关系。
典型的面部的反应区与身体的脏腑节肢的对应关系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古人把前臂也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观察前臂的尺侧的皮肤的色泽的变化,
以诊断机体不同部位的疾病视前臂为整体的缩影。
一九七三年的时候,
我国的学者张颖清先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
偶然的发现了第二掌骨侧有一个治疗腿疼的穴位。
那么这个穴位呢,
当时张颖清先生是想来扎一个叫泽田合谷的穴位。
那么在利用泽田合谷治疗疾病的时候呢,
张颖清先生偶然发现这个穴位能够治疗腿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