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吏
看完《四世同堂》,唏嘘小说里人物的命运,感叹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境遇一样,苦难一样,结局却不一样。
小说以祈家“四世同堂”为主线条,从祈家到小羊圈胡同里的其它几家人,讲述了抗战时期北平普通人家的生活状况。
从祈老爷子热闹的寿宴,到北平的沦陷,从胡同里各家的变化,到日本的投降……书中没有明确写哪一年哪一日,却能让读者从文字和人物的命运中,清晰地感知那八年的时光。
祈家的小孙女“妞子”,是整部小说里最小的“主角”。
她是祈家的第四代,是祈家最小的孩子。从太爷爷祈老爷子,到爷爷祈掌柜,再到父亲祈瑞宣,人人都疼爱她,人人都喜欢她。
她出生的时候,北平已经沦陷,祈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祈家的生意还过得去,祈瑞宣凭着自己的学识,就算不为日本人卖力,也还能找到工作养家糊口。
但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往前走,日本人的侵略一点一点渗透到北平的角角落落,祈家的生意做不成了,妞子的爷爷——祈掌柜因忍受不了日本人的羞辱跳河自尽了。
祈家的第二代家主,在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黄昏,就那样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不再受生活的苦。
可是,活着的人们,依然还得生活。
失去了生意上的进帐,加之全北平都在日本人和汉奸的掌控下,祈家从一个中层急剧落迫到吃饭都成了问题。
祈老爷子一辈子都有存粮的习惯,至少存上三个月以上的口粮。
祈老爷子是有远见的老人,他能看到三个月以后,甚至能看到三年以后,但他却看不到五年、八年以后的境况。
更何况,当日本人在北平大肆进出的时候,就算祈家存着十年八年的粮食,恐怕也早就被汉奸们拿去当作投靠日本人的本钱了。
日本人在全城“按需发放”粮食的时候,妞子和她的哥哥小顺——祈家第四代的两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节。
面对那煮不烂、揉不成、像面不像面的“共和面”,祈老爷子老泪纵横,称自己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见这样的食物。
祈瑞宣为英国人打工,拿着一些收入,却买不到白面。
以前每天都能吃上的白面馒头,在那个特殊时期,成为了比黄金还贵的食品。
时局再不稳定,日本人再怎么张狂,孩子的感知还是相对较弱的。孩子只知道肚子饿了要吃,眼睛困了要睡。
小顺稍大一点,尽管也不喜欢吃共和面,但知道家里能吃的只有那黑乎乎的“面汤”,连太爷爷都只能吃那共和面,自己也就没得挑了。
妞子则不然,从她出生起,尽管在吃的方面便一天不如一天,但她依然有自己的要求。
或许是女孩天生比男孩讲究,或许妞子天生就是对吃食有要求的人,在那样的特殊年代,她宁可饿着,宁可喝凉水,也不愿吃一口“共和面”。
和“共和面”拉剧,祈家其他人都妥协了,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去吃“共和面”,一个个吃得面黄肌瘦,但好歹保住了命。
妞子坚决不吃“共和面”,只能在父亲偷偷从英国府带回一星半点的饼干或面包时,她才让胃里出现一点食物。
在家人吃“共和面”的时候,妞子只是流泪,只是窝在祖母的怀里,轻声地说着“妞子不饿”。
八年后,北平等来了解放,妞子等来的,却是她生命的终结。
老舍先生的笔触,让妞子饿死在她8岁生日的当天——也是北平解放的当天。这是一种艺术加工,更是当时北平某些孩子的真实写照。
老舍在妞子身上用笔不多,只用一个8岁小女孩对于食物的执念,写出了抗战8年的辛酸!
或许有人说,小孩子家家,哪有那么坚定的信念和气节?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哪里还有得选择?
对于一个只追求“饱足”的人来说,饿了吃“共和面”是可以的,不管味道怎样,至少能填饱空空如也的胃。
但对于一个对食物有要求的人来说,吃,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身体的需求,更是精神的需要。
我家女儿8岁,跟《四世同堂》里的妞子一样,她也有哥哥。
这个生活在和平年代、吃喝富足的8岁小女孩儿,对食物也有着和哥哥天壤的区别。她天生喜欢一些食物,也天生讨厌一些食物。
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如今这样一样好的时代。
如果我的女儿,也出生在《四世同堂》里的北平,按她的性子和对食物的要求,会不会也和书中的妞子一样——宁可饿死,也不将就?!
你若喜欢 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