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文摘   2024-11-03 19:09   湖北  

文:小吏

论语的开篇,很多人都会背。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论语,背论语,其实是为了用论语。

这三句话,涵盖了三个方面,可以解决现代人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学习、生活、心态。

人这一生,从咿呀学语,到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学习知识,了解生活,改变心态,都绕不开这三点。解决了这三大问题,人生也基本就没有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学过的一些东西,时不时拿出来温习一下,其实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就比如现在我把曾学过、背过的论语进行温习,进行讲解,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心中就会感叹:啊!原来我已经读过这么多论语了呀!内心感到既开心又自豪!

学过的东西,自觉不自觉地时常去温习它,在温习的过程中便可以找到乐趣、找到自信。

所以学习,不仅仅只有学,还有习,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心理状态。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大事小情也一样,学会了一样东西,明白了一个道理,时常去温习它,从中得到新的领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很多家长、教育者都比较推崇它,很多人也喜欢背诵它。

但在学习背诵理解论语的时候,许多人可能不会想太多太深,一般都是就字面意思去理解。

论语是2500多年前孔子跟弟子们所讲的话,在2500多年以前,那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跟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有着巨大差距的。

那个时候除了一些大户人家以外,普通的人家可能吃住都成问题的。

所以当有朋友、亲戚从远方来了,对于一个人或者家庭来讲,意味着一大笔开支,是一种经济上的负担。

所以,当有朋友前来的时候,普通的当家人是发愁的,发愁没有东西招待朋友,发愁将仅剩的食物拿出来招待了朋友后,家人可能会挨饿受冻。

所以孔子才会讲:尽管生活很清贫,尽管拿不出像样的酒菜招待朋友,但朋友一片赤诚来看望我们,我们可以和朋友一起聊聊人生,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

这句话是在劝诫世人:不管你处在哪个阶层,不管你的现实生活状态如何,有朋友自远方来拜访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不应该成为一个负担,而应该放平心态,感受友情带来的精神慰藉!

这一句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如今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更多,社交平台更快捷,朋友相对古人要多出许多倍,这些朋友中,有志同道合者,也有时而厌烦时而欢喜者,每天都有人情来往。

需要我们放平心态,从各类人际交往中去体验快乐,去体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心境。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一件坏事情发生了,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还恶言相向,我们能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行为吗?

这一句更是强调心态重于一切。

不管在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遇到怎样的尴尬艰难境地,只要把这一句念上十几遍,基本能解决掉心理层面70%的烦恼。

一边背一边思考,就会觉得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他不理解、他在背后骂我,他在网上攻击我,那又怎样?他做他的,我无所谓、我不理他、我不生气,我就是君子。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理解你,不可能每个人都会支持你,每个人都会碰到“人不知”的境况。

别人不知道那是别人的事情,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在“知”自己,所以只能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不愠”的频道,以自我的“不愠”来应对别人的“不知”。

这一则是论语的精华,所以编者才会把它放在论语的开篇。

这一则论语用的是三个反问句,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现状,可能是很多人没有“学而时习的快乐”,没有“有朋自远方来的开心”,没有“在逆境中可以不生气的能力”,所以孔子才会这样去这样劝诫人们。

论语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是追求内心的仁爱、平和。孔子提倡仁,提倡中庸。任何事情不极左,也不极右,保持中间就好。

当一个人在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在中间的时,很多事情几乎都不会发生,许多问题不会产生,所以也就谈不上决掉问题。




小吏晓说
有空的时候写写小说,没空的时候说说小事儿。 用文、用心、用情,记录生活的真实与闪亮!只愿:眼中有光、口中有糖,心中有希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