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的背后,是感叹!

文摘   2024-07-21 19:09   湖北  

文:小吏

娘家、婆家都不在武汉的我们,尽管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但终归有“老家”要回。

每年寒假、暑假、小长假,不是回婆家老家,就是回娘家老家,来回奔波的路上,大多数时候都是齐整的一家三口或者一家四口。

疫情开始至今,在回老家的人员中,我慢慢被“边缘化”。不能和丈夫孩子一起回老家,但可以送他们去火车站。

这种送别的经历,于我、于丈夫、于孩子们,都是一种人生体验。

丈夫上火车后发了一个朋友圈:是烟火,是归属。是记忆,是快乐。是二十五年来不断地穿梭!

丈夫这条朋友圈里抓我眼球的是“二十五年来”,我脑袋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25年背后,花了多少钞票和时间呀?

我是一个至今都记不清自己工资具体是多少的人,对数字的迟钝,常常被年仅7岁的女儿嘲笑。

但我还是开始计算二十五年间穿梭的背后,是怎样一笔账。

按平均每年穿梭2次算,二十五年来一共穿梭了50个来回,按一人一个来回2000元的费用计算,共计10万元。再按平均每年3人穿梭,这二十五年下来,路上花费总计是30万元左右。

这样一计算,我心中升起了两个大感叹:一是日积月累真能积少成多;二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能缩短尽量缩短

大多数工薪阶层经常会面临“入不敷出”“月光”,每月都感觉发工资的日子还那么遥远,手头却已经没了银子。

尽管如此手头一直紧张,但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成年人,每年“回家”的经费是必不可少的。

单身的时候需要一份“回家路费”,成家后得计算双份“回家路费”,有了孩子还得再增加“回家路费”……

这样的“回家路费”,像一个银行固定账户,不管挣钱多少,每年都得往里面投一笔钱,只不过,这笔“投资”没有金钱的回报。

钱花出去了,但账目不会消失,每年积累下来的车票信息仍在那里,只要你愿意,花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整理出一本完整的“回家路费”账目表,就可以知道这些年来,在“回家路费”的账目上,自己曾积攒过多少钱。

是的,“回家路费”不管多少,如果不用作“回家”,大概也积攒不下,不知道哪个念头一滋生,钱就花了出去。

那些和父母子女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人,也不会因为不用每年花“回家路费”而比别人多存一些钱。

但如果父母和女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或者相隔百公里,那么每年节省下来的“回家路费”,就可以用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可以用来带父母子女去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可以用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除了金钱,还有时间,还有心情。

如果父母子女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每天下了班可以见面,每周休息的时候可以见面,想见的时候就可以见面,也便省去了为了见一面而车马劳顿的辛苦,省下路途奔波的时间,要么休息、要么休闲,身体和心理也会比较轻松。

从十几岁就开始在外求学、工作的我,之前每年穿梭于工作地和老家之间,曾因回老家而兴奋,曾因无钱回老家而沮丧,也曾因回老家路途辛苦而抱怨。

但更多的,“回老家”已成为二十多年来的习惯,只要一放假,只要有一点时间,首先想到的便是“回家”。

今天是第一次算“回家”的成本。

我的两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就跟随着我们每年“回老家”。

我却希望在他们成年后,在选择定居的城市时,一定要优先考虑一下和父母的空间距离。

我希望他俩不用再像我们夫妻这样,每年在“回家”的问题上,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少一些买票、抢票、退票的情绪波动。

在我的两个孩子成年之后,我们也需要主动和他们来一场“双向奔赴”,尽量缩短空间距离,以让彼此得到更多的时间和存款。







你若喜欢        请点在看




小吏晓说
有空的时候写写小说,没空的时候说说小事儿。 用文、用心、用情,记录生活的真实与闪亮!只愿:眼中有光、口中有糖,心中有希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