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前我学数学的状态是这样的:
数学课上,前20分钟很努力地听,满桌子课本、辅导书、笔记本,手忙脚乱企图跟上;
后20分钟逐渐烦躁、迷茫,甚至因为一时晃神就再也跟不上……
开学考正常发挥58分,
而拼了1年后,平时考试最高能上130+,
高考还算是稳妥的128分。
数学3、40分还有没有救?
看看是不是踩中这几个雷区:
①很长一段时间(半年以上)数学都没及格过,或者像我一样长期保持在一个低分数段,不会更差,但考不了更好。
②数学基础十分薄弱,对大部分重要知识点和公式都一片空白,就算是自己比较能得分的板块,也很难十拿九稳,甚至还总是在基础知识上摔倒(比如本来基本会做的题,时不时忘记公式变换,题目角度一新就找不到方向)。
③上课一定要非常聚精会神才能保证能跟上老师,即便如此,听好像听懂了,下课之后自己做题还是很难做出来,或者平时做题能做出来,一考试、一紧张又写不出来了。
④脑子里的知识散乱,没办法串联起来思考,弯绕太多就转不过弯来。
没错,这都是我曾经的毛病。
但我也可以有信心地告诉你:
有救有救有救!
不需要什么高贵的数学天赋、理科思维,数学老师都曾经说我在数学上还差点思维,不然不能只卡在130。但是对我来说,能靠努力靠方法提高70分,足矣。
从现在开始,认真让数学原地起飞,咱们再普通,120分还是很有希望的,还不需要拼天赋。
Part 1:构建数学体系
不要觉得一轮对你来说真的是复习,事实上你掏出课本还是有80%的陌生内容。
每复习一个板块之前,先对照课本做好预习!
注意,预习不是让你像小学生一样看完课本就完了,认真通读起码两遍,圈画重点,尤其是重要的概念定义,用关键词法背下来;重要的公式要把它的推导过程搞懂,每一个部分,字母、数字、符号都不能漏掉。
这个过程是为了解题时能准确快速的理解条件,需要对知识完整、全面的熟悉,所以本质上数学也有很强的文科属性——记忆。
此处不是指死记硬背,或者是死记硬背绝对不够用。而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思考,如琢如磨:
比如函数的三个性质,彼此是什么关系呢?
公式的表达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知识点的结论、公式的表达,要先牢牢记住,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然后你就会发现,某些题目的多种解法,本就是从为什么出发得出的答案,因为要证明为什么,可以从公式推导,可以用图像反应。
而课本内容里的论证过程,以及后面的例题,本就是最基础的考点,打通这些部分,就相当于是打通了复杂题、难题的地基。
到这一步,就可以开始梳理知识体系,并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落于纸面了。每个知识点不仅仅只是一个点,它本就是一个个小体系,前面我们基本能搞懂课本上的内容了,但是还不足够,不够丰富也不够牢固。
▶ 丰富,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小点多想为什么,在往后听老师讲课、看视频、做题中获得别样答案、或者更精准的答案时,及时添加进这个体系之中。
▶ 牢固,需要我们重复这个过程,如果忘记了某些结论,通过画图、推导、证明,仍旧可以很快把这个点捡起来。单一的知识就成为了通用的能力。
新高考的多变性,就是在要求我们提高对知识点本质的认知,任其题型变化,本源不变。
掌握能力,足以应对百般题型。
Part 2:带脑子刷题才有效
对于我们数学学渣来说,最不应该的是光为了追求“量”而忽略了“质”,因为我体验过,快速刷10题,效果还不如专心攻克1题的感觉。
因此,记住这几个刷题要点:
▶ 刷题之前先记好基础知识,不要边刷题边看书;
▶ 遇到困难的点不要直接看答案,多思考多尝试各种角度;
▶ 看答案的时候一步一步看,一步一步想,找到让你卡住的那个“难点”;
▶ 看完答案之后,不要立刻重做这题,不然你会以为你会了,隔几个小时之后再来做这道题,你会发现你的思维很可能还没矫正过来;
▶ 错题整理时注意总结题目套路,比如判断函数奇偶性的4个步骤,题目和套路对应,背好套路再刷题。
如何达到见题迅速反应出解题步骤呢?
从整体上来说,需要做到:
▶ 首先基础知识点不能不会,上一点分析过,这是必要前提。
▶ 其次要尽可能接触各种解题方法,我们既然不是天赋异禀,就要用把积累这一点做好,每个知识点的常考题型,每个题型的常见解题办法,要了解,要熟悉。
这个部分的 内容其实足以撑起题海,但是很多人刷的大量题都是盲刷,没有分板块,没有分难度,没有刷完总结归类整理——白刷。
▶ 要有一个前瞻性的规划,不要看到一个条件觉得有戏就下手做,在练习的阶段要习惯三思而后行,很多题目给的条件不少,看似方向很多,但是能走到底的正确的方向,肯定没那么容易找到。
不拼不搏,高三白活!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
你离学霸只差一个好计划!
★
★ ★ ★
★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学姐
量身制定学习计划
每日监督打卡
为你的高考保驾护航
长按扫码关注
一键两连为你的高考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