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呼唤现代化良政善治

文摘   其他   2024-01-20 16:54   浙江  
总1167 #新观察系列#

无论国强还是民富,最后都离不开良政善治。45年的改革开放已然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要保持进取向上态势并做到可持续,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或谓“历史的三峡”,最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我们一定要构建起并运作好国家的现代化良政善治


2023年12月28日成稿


年末岁尾,有幸参加了某市纪念商事制度改革十周年的庆典,深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坚定的改革精神所鼓舞。我仔细地拜读了改革十周年的荣誉榜、十五件重大改革事件,包括长达35页的改革大事记,可谓兼容并包、气象万千。“多个全国首创、系列全省‘第一’”的工作所带来的,是该地市场主体的总量,由十年前的58.6万户,增长到今天的187.5万户,十年平均增长12.3%。这显然有力地支撑了当地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重要的贡献。

庆典还安排了圆桌研讨的环节,主要是针对当前商事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改革的举措,请到席人员各抒己见、咨政建言。我有感而发,对我所期待的良政善治,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谈了两点意见:一是大道至简;二是非诚勿扰

大道至简即做减法、求简化,让市场主体易记好懂、切实可行。现在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恐怕都有这么一个通病,就是系统内的部署太多、会议太多、文件太多、规定太多。其进一步外化的结果,就是套路太多、要求太多、考核太多、叨扰太多。仅仅是在机关内卷便也罢了,但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内卷的结果必定是对社会和市场的外卷。内外都卷的表面现象,是“一刀切、运动式”,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分解谬误、合成谬误”。一旦“规定动作”过度有余,“自选动作”严重不足,其深层影响,就是市场主体内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相对弱化,而上层建筑的事务、人员和经费全面增加。不但上上下下搞得加班加点、疲于奔命,而且越往后去,似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日见衰退和疲软。

呼吁大道至简,也是希望多去除一点我们现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不得”的八股腔、仪式感、面子活。我在过去从事决策咨询工作的实践中,曾提及“三到五点”的“黄金尺度”:即成绩肯定、趋势分析、问题查找、对策建议等,少则三点,多则五条,然后就不能再少再多了。再少内容过于单薄,再多则头绪过于纷乱,尤其是“十全大补丸”之类“满汉全席”,更是要加以力戒。那基本上就是毛主席当年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批评的:“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非诚勿扰即没啥事不要老往企业里去:您一出动,企业就得当作“头等大事”,打乱了原本的节奏来应付您。我们政府的管理工作,说到底就是毛主席当年倡导的“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现在的毛病,主要是从本本上来的多,而从实际中来的少;从上级的精神来得多,从群众的诉求来得少。如果您的决策部署,的确是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悉心地听取基层反映得来的,那您下去推动贯彻落实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往往是,这些“从群众来”的基本功并没有做到家,一大堆的决策和举措就都做出来了。更要命的是,事无巨细,上下一般粗,又一竿子插到底。大抵来说,越往上去,应该是越宏观、越综合、越原则;越往下走,越要结合本层级的实际去深化、细化、实操化。咱大中国有五个行政层级,那就要记得层层给下一级留出一点“自选动作”的空间来。只要基层战术的操作能解决问题,又遵循了高层指明的方向、贯彻了战略布局的意图,那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

呼吁非诚勿扰,是希望改掉现在一些“伪群众路线”的做法。调查研究本是好事,但如今“明火执仗”、前呼后拥,事先踏勘、选好“点位”,筛选“群众”、精心导演;严格程序、一溜摆拍,最后浓墨重彩、“闪亮呈现”。“现场办公”也是好事,但如今早经彩排,然后再煞有介事出演一回。事先安排,已早有“几不碰”的潜规则大行其道:诸如难事不碰、公案(怕引发攀比)不碰,没“背锅”的不碰、非办成的不碰。其效果,就是开场锣鼓还没敲,什么时候应当鼓掌、起立和感恩,都已经了然于胸了。

大道至简和非诚勿扰,针对的是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极端、但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它们的背后,反映出我们机关和干部的一种不健康的思想和作风。“人随王法草随风”,这种状况不有效改变,影响的绝不是官场本身,而是会对全社会造成一种负面的影响。这在亟需扭转发展预期、增强全社会信心的当下,是一件扶正祛邪、收拾人心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轮到圆桌研讨最后结束前,每人要以一到几个字来总结参会的感受。于是,我相联系地想到了一个“治”字。行为来自于认知,作为政府部门和行政官员,从认知上恐怕还需要对一个小学生都会读写的“治”字,来一个再学习、再体悟。我大致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从“管理”和“治理”的角度看。一般说来,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于“我管你理”的单向度认知。岂不知今天我们已经更多地在用治理来取代管理了。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倡导“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多(双)向度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在国际关系倡导的,也是“平等协商、相向而行”。治理的“治”,体现的是对“利益相关者”的兼听则明、开放包容和统筹兼顾,而不是简单地“我为你好”的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和一意孤行。政府和官员,是行政管理但更是现代公共管理的主体。只有以“治理”思维达成的管理,才是回归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共管理初心和使命。

二是从“法制”和“法治”的角度看。虽然现有法条和文件中,“法制”几乎都写成了“法治”。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潜意识还较多停留在“法制”的水平上。这个话怎么讲?打个不太严谨但有点意思的比方:“法制”更多强调的,是加强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以便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但“法治”的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宽泛和完整了:不但要“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即在严谨立法的同时,行胜于言,把严格执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无论国强还是民富,最后都离不开良政善治45年的改革开放已然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要保持进取向上态势并做到可持续,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或谓“历史的三峡”,最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我们一定要构建起并运作好国家的现代化良政善治



新朋友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刘亭随笔”)


刘亭随笔
“刘亭随笔”,是刘亭研究员分享思想随笔、发展时评的自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