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浙江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经济任务。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刘亭,为大家来解读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问:本次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省今年的经济运行总体上稳进向好,展示出一如既往的韧性和活力。刘主任,您如何评价2023年浙江经济交出的这一份成绩单?
再一个是把浙江和全国的增长作个比较。浙江全年有望实现6%左右的增长,大约总能比全国增幅高出一个百分点左右。去年全国GDP 增长3%,浙江是3.1%,浙江仅比全国高出0.1个百分点,基本持平。别看只是一个百分点,那比去年可是强多了。浙江自己和自己比,今年的同比增幅比上一年的也翻了一番。因此还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个从难度上来看。三年疫情期间,支撑浙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工业和出口。那时国外的供应链产业链受损严重,中国包括浙江抓住了这个机会,稳住了经济的大盘。这三年浙江的出口年均增长15.5%。但今年以来,国外经济较快恢复,特别是欧美国家开始联手与我“脱钩断链去风险”,我们的出口订单就显著下滑了。今年前11个月,全省出口增长率剧烈下滑至3.5%(其实按美元计价已经是负增长2.3%了),这对外向度极高的浙江经济冲击之大,可想而知。但我们即便是在如此被动的局面下,还能依靠国内市场的恢复和服务业的增长,把GDP的增长率保到6%左右,那是极其艰难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肯定了浙江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我想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第四个除了看经济总量、增长幅度以外,还可以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今年1-11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8.6%,高新技术产业增长6.8%,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和4.3个百分点。1-9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 9.9%和 9.4%,分别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9和5.2个百分点。特别是企业研发等创新投入力度加大。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4%,增速高于营业收入8.9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0%,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强劲。这些变化,涉及浙江经济发展未来的后劲。在总体经济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地方和企业还能着眼长远,努力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去扎实推进,实在是值得欣慰。
问: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面向2024年,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这次浙江省的经济工作会议,我们都在强调三句话——“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刘主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稳”、“进”、“立”这三个关键字?
我的理解:“以进促稳”主要是指就要过去的2023年,是抗疫转段的第一年。原来人们都以为,既然大规模、高强度的管控都放开了,大家憋了这么久,那我们的旅游啊、餐饮啊、消费啊,一定会迎来一个爆发性的增长。记得去年作节目时也曾谈及这一点。我偏于保守一些,说只能是“恢复性的增长”。为什么偏于“保守”呢?是因为三年疫情,它就像一个毒性很强的痈疮。虽然收敛了,甚至是结痂了,但一下子还不能就完全消除了它的“疤痕效应”,新皮肤长出来得有个过程,和正常的肤色一致更得假以时日。疫情期间对企业正常经营和老百姓正常生活的冲击,不是说管控放开就一切照常了。三年下来倒了多少企业,又有多少家庭捉襟见肘,总得缓一口气吧,总还得“重打锣鼓新开张”吧?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能量的积淀,不能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加之国际上风高浪急、乌云压城,因此今年能有一个平滑的过渡,能有一个恢复性的增长,就很可以了。在这一点上心态平和一些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但新的一年也要防止太平和了。如果不抓住恢复性增长的有利时机乘胜巩固基础、扩大战果、继往开来,那经济长时间地陷于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也是很危险的。不但经济稳不住,还有可能滑入再度下探的被动局面,所以中央强调要“以进促稳”。
至于“先立后破”这一句,就是要力戒过往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合成谬误。譬如“运动式、一刀切”“盲目跟风、层层加码”,包括比较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如果这些东西仅仅是在疫情防控的特定情况下呈现,那还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在抗疫转段、经济发展进入常态的情况下,还意识不到改弦更张、摆脱路径依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对经济工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总不能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就把手里现成的吃饭家伙一股脑儿全扔了。经济和民生,都是“军中不可一日无帅”,所以要强调“先立后破”,不能自乱阵脚。
问:我们也关注到,在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大省被“点名”了,会议指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刘主任,在您看来浙江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补强短板,真正挑起全国经济的大梁?“真正”二字是否分量很重?
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提出的“八八战略”,说到底就是一个“竞争优势提升发展战略”。前一个“八”,是改开25年来浙江业已形成的既有优势,对此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丢了根本;但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一味地吃老本,就算当年如何家大业大,最后也是要坐吃山空的。因此,针对新的“成长中的烦恼”和“发展中的挑战”,所以推出了后面的一个“八”,八项与时俱进的新举措。前后两个“八”把既有优势和新兴优势有机融合起来,所以叫“八八战略”。
现在我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老的产能过剩了,再铺摊子也意义不大,但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的新质生产力还没有上来,青黄不接,进退维谷。这个时候,对于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那就得在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这方面快走一步,争取领先一步。就像当年我们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民营经济的先行先试一样,现在也需要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出一条新路子。这不但可以保证浙江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中继续保持胜势,还可以长远地为稳进全国经济大局“挑大梁、做贡献。”
至于讲到如何去扬长避短,再创优势?我觉得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把浙江民营经济市场化改革领先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去有效弥补浙江历来高端科技资源国家布点甚少、相对贫乏的短板,去杀出一条血路来。譬如,能否像当年吸引上海“星期日工程师”那样,大手笔做优我们招才引智的“营商环境”?再譬如,能否像当年农村“大包干”改革那样,“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下决心搞活我们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还譬如,能否像当年放手让民营企业发展起来一样,为科技型民营小微企业营造出“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的创业环境?又譬如,能否借鉴国际惯例,活化资本市场,让创新项目和团队能更便捷地通过风险投资和市场投融资机制,得到最可宝贵的创新创业资金?
总之,浙江当年如何从全国一个普通寻常的中游省份,一跃崛起成为“先行部队”的传家宝和金名片,我们都要传承下来,继续擦亮,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事在人为,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既然过去浙江作为经济小省,可以成长为经济大省,未来谁又能说浙江就不会从科创小省,成长为科创大省?!关键的关键,是要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推进相应的制度和人文创新,把创新创业创富人才的内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来,形成气候、蔚为大观!(接下篇)
新朋友: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