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成稿
这世上本没有纯粹单面的事物。凡是真实的世界,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之所以总不看好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势,是因为我国当时遇到的困难,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而单纯的“强刺激”,只是针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连夜雨”,却将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屋漏”轻轻地放过了。2009年的V型反转让国人喜不自胜,但我却不识时务地担忧“两个复归”:一是粗放型的旧模式复归;二是反市场的旧体制复归。言犹在耳、墨迹未干,却不幸被一一言中!
其实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接手之前,中央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不改动利益格局的“奶酪”,不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甚至是连单纯的发展模式转型也都到不了位。于是,才有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深改《决定》的横空出世,才有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背水一战。
在这一大背景下,继续沿用当年的“强刺激”已绝无可能。但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在力推转型的过程中,当轻车熟路的旧模式将被打压,而新的足够马力的引擎尚未能够取而代之的敏感点上,我们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还不能因增速过快下降造成运行失速,从而引发经济生活和社会预期的全面紊乱。这就像骑行单车,向前的速度太慢了,车子也会因为失去平衡而倒地。
对形势抱有信心的关键是,在体制改革和模式转型的良性互动之下,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发生改变:基于市场的、内生的、可持续的动力在孕育、萌生和壮大,而基于政府的、外推的、不可持续的动力在退隐、弱化和淡出。但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瞬间,它还在持续演进的过程之中。急于和传统模式做彻底切割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却不是执政者清醒的选项。有人撰文“李克强的经济平衡术”,“中国宏调:刀刃上的平衡”,其实这不是他个人的决定,而是执政党决策高层全面评估分析形势后作出的审慎结论。鉴于经济失控和预期崩盘的可能性增加,当局必须及时出手,稳住增长和回调预期,以利改革和转型得以深化。
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安排,但生活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转弯成功的要害,正在于行车速度和转向弯度的协调。速度慢了转弯会摔倒,但转弯急了照样也会摔倒。最好的选择是:速度不要太快。转弯也不要太急,在“不倒”的情况下,将中国的体制和模式之车,由旧途引上新路,再稳稳地跑上一段,令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才是“善莫大焉”的成功!以此去理解当前微刺激政策的推出,竟然是“防倒”只为前行!
新朋友: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