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三中全会与浙商关注(上篇)
▼
问:对下半年的经济运行,您有什么看法?
答:总的来说,全国和全省的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从目前来看,全年经济完成预期增长5%及5.5%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仍在化解之中;较多依靠发债拉动投资,但扩大消费进展不大;国际环境和国内财政,都处于一种紧运行的状态;社会舆论、思想作风等非经济因素,对发展预期和信心的彻底好转,仍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更长一个时段来看,我们还是要对困难和挑战的不确定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一个足够的思想准备。
下一步,要以学习和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增动力、激活力、提升发展的可持续力。三中全会将强调坚持改革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指出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曾专门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与此同时,三中全会还将强调“顺应时代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在中国的语境下,我是坚信“就会论”的:也就是“改革创新到哪里,发展就会到哪里”;“全深改和创新驱动到哪里,高质量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会到哪里。”
问:从新质生产力提出到现在已经半年时间,浙商企业纷纷向“新”而行,您觉得在向“新”提质的路上,还有哪些注意点或谓怎么做?
答:新质生产力就是以新科技引领、驱动、转化和支撑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换句话说,也就是科技创新带动和促进的产业创新。尽管新质生产力是个新词,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其实它就是一个常识。过去很多浙商都讲过市场竞争的“十六字诀”,叫作“人无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优、人优我新。”说到底,在商战中能够脱颖而出或克敌制胜,最终还是要靠生生不息的永续创新。
至于注意点和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候,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因地制宜”。在他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三条路径:一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的,再就是由“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带动的,最后还有就是从“(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得来的,譬如过去他在主政浙江时曾提出的“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和“转型升级”。
上述三条路径,既包括了类似基本建设那样,全部是新投资上马的;也包括了经过工艺改良、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而加以提升的;还有就是类似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内外组织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是坚持去旧布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持续创新,凡经过科技创新能创造出较之以往既有做法更高、更快、更强劳动生产率的,都应当归于广义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广大浙商不要作茧自缚,以为手中没有颠覆性、前沿性的技术突破,干的就不叫发展新质生产力,那就把自己给局限住了。当然,没有创新的内涵,只是赶时髦给自己戴上一顶“新质生产力”的帽子或牌子,那也是没有意思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要出实招、见真章的,而不是耍嘴皮、净搞些花架子。
还有一点,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桩“长期任务”,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这本来是习近平总书记拿来说共同富裕这项工作的,但我觉得同样适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件事。想要一锹挖出一口井来,急火攻心、急于求成,最后肯定是欲速不达、适得其反。这方面我们有过多次的教训。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老老实实向当代先进生产力去对标和赶超。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然后锲而不舍地、日积月累地去扎实整改,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完善自己,向先进去靠拢,去看齐;去比肩、去超越。
现在中央要求浙江这样所谓的经济大省,要在“稳经济、保增长”的过程中“挑大梁、做贡献”,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只是沿袭过往平面扩张的路子而没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赋能和加持,再努力也是不行的,最终也是力所不能胜任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可能多地、尽可能快地将浙江的既有生产力,提升到新质生产力的水准。如果我们的制造,都迭代成了智能制造;如果我们大量的简单劳动,都能由智能机器人去替代,那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学习和进步,从而去掌握更先进的新质生产力,造就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把浙江经济包括浙江人民的生活搞得更好。而那些美好的未来,都是完全可以想见和得到的。浙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勇立潮头,走在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列!
新朋友: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