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生活与生命升华
文/张义云
囊中羞涩不知市井繁华,不如喝茶聊天升华心灵境界。市场低迷,心存空虚,朋友相聚,安抚为主,厚积薄发,常从儒释道三教,聊起生存、生活、生命话题。
生存层面。儒家强调积极入世,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遵循社会伦理规范来保障生存。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历经艰难险阻,但始终秉持着“克己复礼”的信念。积极寻求出仕的机会,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目的在于恢复周礼,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学问和品德,吸引弟子追随,接受各国诸侯的馈赠来维持生计。例如,在鲁国时曾担任官职,即使后来被迫离开鲁国,在其他国家也依然努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为他和他的弟子们提供了生存的保障。
释家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在生存层面上,寺院等佛教场所为僧众和信众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空间和保障方式。唐代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旅程充满了生存的挑战,在穿越沙漠等恶劣环境时,凭借着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顽强的毅力生存下来。而在回到唐朝后,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在长安建立译经场所。寺院的存在为他和众多僧众提供了居住、饮食等生存的基本条件,依靠信众的供养以及寺院的田产等维持生计,同时通过修行和弘法来回报社会。
道家倡导顺应自然规律以求得生存。庄子一生贫困,但他拒绝出仕,顺应自然以谋求生存之道。生活在战国乱世,通过钓鱼、编织草鞋等简单的劳作获取生活资料。不追求功名利禄,安于自然的生存状态,以自己对自然和道的理解,逍遥于天地之间,在乱世中保全自身。
生活层面。儒家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其倡导的道德规范塑造了一种有序、和谐的生活模式。孟子的生活体现了儒家的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在社会生活中,积极传播儒家思想,与各国的学者和官员交往,以仁政等思想试图影响社会的治理模式,这种以家庭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构成了儒家式的生活模式。
释家佛教的生活注重修行、慈悲和智慧的培养,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东晋的慧远大师。在庐山创建东林寺,倡导净土宗的修行。带领僧众过着清苦的修行生活,每日诵经、坐禅、弘法。他的生活围绕着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以慈悲为怀,不仅对寺院的僧众进行教导,还与外界的文人墨客等进行交流,将佛教的智慧传播开来,他的生活体现了佛教追求解脱和智慧的生活理念。
道家追求自由、质朴的生活,强调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陶渊明是道家生活理念在文学和生活上的典型代表。厌倦官场的黑暗和虚伪,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述了他的田园生活状态,种地、饮酒、写诗,远离尘世的喧嚣,按照自然的节奏生活,享受着质朴而自由的生活乐趣,他的生活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生命层面。儒家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价值。范仲淹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儒家的生命意义观。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为官期间,积极改革弊政,关心民生疾苦。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来践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的生命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奉献中得到升华。
释家佛教认为生命是轮回的过程,通过修行来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永恒解脱。六祖慧能大师。出身贫寒,却具有极高的慧根。听闻《金刚经》后便发心求道,后来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传承。慧能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尤其是他所创立的南宗禅,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的生命在对佛法的领悟和传播中,走向了佛教所追求的解脱境界,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生命观念。
道家认为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超越生死的局限,回归到道的本体之中,以达到生命的自在。老子本人就是道家生命观的体现者。虽然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有诸多传说,但他所著的《道德经》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生命也是从道中衍生而来。主张人们要顺应自然之道,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禄,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生命境界,他本人的归隐和对道的体悟,都体现了道家对生的独特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释道对生存、生活、生命真谛的阐述理解,现代社会只需放下欲望,抱平静自然心,不需为生存发愁,过好自已充实的生活,善待自已,才会逐步进入人生的生命升华。
作者简介
张义云
张义云,常诩義簿雲天,深甽柘坑龙溪人。原县社区学院、成人教育中心主任,闲来无事,思绪无桀,信手拈来,奇思妙想。癸卯兔年退休反哺家乡,创办龙溪山庄,建省发明协会、创造学研究会宁海工作站,文化传媒公司,拟建宁波市中小学劳动体验深甽基地,县科创实践基地,给其一张纸绘其一幅图。
□编辑:海燕文化
□图片:张义云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