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灵芝的故事
文/应可军
说起灵芝,她可是仙丹妙药,灵芝(学名:Ganoderma lucidum (Curtis) P. Karst.)是灵芝科、灵芝属真菌,也被人们称作单芝、密纹薄芝或老木菌等。灵芝子实体大多为一年生,少数为多年生,有柄,小柄侧生。菌盖木质,木栓质,扇形,具沟纹,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表面褐黄色或红褐色,血红至栗色,有时边缘逐渐变成淡黄褐色至黄白色,具似漆样光泽,盖表有同心环沟,边缘锐或稍钝,往往内卷。菌肉白色至淡褐色,接近菌管处常成淡褐色,菌管小,管孔面淡白色,白肉桂色,淡褐色至淡黄褐色,管口近圆形,菌柄侧生、偏生或中生,近圆柱形,有较强的漆样光泽。担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透明、平滑,内壁褐色或淡褐色,具小刺,中央具一油滴。灵芝在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等地,同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也常见其身影,通常生长在散射光的阔叶林中。其生长需要适宜的湿度和充足的光照,同时偏好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灵芝子实体内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既可用于制作药膳,亦可加工成饮品、面包及面粉等多种产品。《中药大辞典》也载明,灵芝的子实体能够作为药材,可发挥益气强身、镇静安神的功效。2023年11月9日,灵芝被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2024甲辰龙年春节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远古江南•海陆山河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第三单元《探海溯源》展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三小块灵芝块。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所代表的文化类型是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缘。考古证实,井头山先民食用灵芝的传统经河姆渡先民的传承影响至马桥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历时3500余年。进入上古时代,河姆渡后人【包括甬(宁波)、浙地原住民及外籍游宦人士】传承发扬灵芝文化传统,融合黄帝从缙云传入的中原灵芝文化,创造了以河姆渡遗址所在的甬地为中心、影响涉及浙省的灵芝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灵芝文化和甬、浙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文仅选载部分上古黄帝时代至中古时代的河姆渡后人灵芝故事,可见甬、浙近万年灵芝文化传承有序及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于一斑。
古籍记载炎黄时代初步认识灵芝药草的治病强身功能及和合、吉祥、神仙、道德的意象审美功能,并相继发明了灵芝图案、服饵、命名、园艺等艺术形态。(注)黄帝一统中原、治理安定后巡视四方,沿途传播灵芝文化。黄帝到黄山采芝炼丹,离开后向东南继续巡视。到浙江缙云仙都山,见这里山水秀美,就停下来采芝炼丹。黄帝采到灵芝不够用,他发现一处溪畔山坞适合种灵芝,便上昆仑山取来宁海灵芝故事不少请看:
方孝孺与灵芝故事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赐宴,不善饮酒的宋濂大醉,皇上嘱宋濂回府作《灵芝甘露颂》且约定明日交稿。宋濂乘醉归府,恰好方孝孺值班,宋濂对方孝孺提及作赋之事即卧床酣睡。方孝孺至凌晨见宋老师仍旧未醒,遂提笔代写。日上三竿,宋濂起床惊悟道:“昨奉上命作颂,醉甚,误不为,上怒,必赐死。”方孝孺淡然将代写之文奉上,宋濂来不及细看揣着赶紧入朝。明太祖一见宋濂就问:“文章何在?”宋濂连忙奉上。皇上读后说:“此文非宋学士的风格,比你更胜一筹。”宋濂只好叩头实话实说。明太祖马上召见方孝孺,出题令其当场作文,果然提笔而就。皇上即赐锦袍腰带,令其出席礼部举办的宴会。席上,方孝孺傲气十足 ,皇上大为不满曰:“斯人何傲?”遂斥之出。后来,明太祖令方孝孺任皇十一子朱椿(蜀王)的家庭教师。明太祖对皇太孙朱允炆(明惠帝)说:“有一位人才,其人刚傲,我暂时让他在蜀王府任职。回头汝用之,当得其助也。”公元1398年,明惠帝登基,诏任方孝孺为翰林学士兼皇家侍读。
相传周灵王太子王乔修炼芝仙道,在嵩山的缑氏山成仙后,驾鹤南飞到宁海桐柏山凿井炼丹,因此宁海又名“缑城”。明宁海《崇祯县志》引龙德孚(1531~1602)《玉芝记》有云:“台之宁海,古缑城也,子晋(王乔)丹井实在焉,称灵久矣。”芝仙王乔驻留宁海可谓芝缘聚汇。因方孝孺号称缑城先生由此有关。
宁海明代崇祯县志有龙德孚的《玉芝记》:就是明显的一例;全文如下;
《诗》有之“维岳降神、神以岳降”也。孔生尼显,吕兴璜兆,此又何说焉。天地变化草木蕃,王道得而凤凰游、芝醴出。人因地杰,地亦以人灵也。台之宁海,古缑城地,子晋丹井实在焉,称灵旧矣。亡论先代,即今朝炳赫史籍,若方若卢,宁有四人焉,不谓灵而杰者乎?四人殒而光岳耗,澌灭殆尽。唯是起家宦辙,奋声贤科者寥寥焉。盖六十祀于兹,此其故难言之矣。
顷者,西粤曹公学程成癸未进士,由石首补兹土。公至,抚今溯昔,引咎惕心,乃浩叹曰:“否泰运乎斡旋,谓何人定而天不胜者否矣。”禔身轨物,起敝维风,广厉学宫,悉心民隐,取其故而涤新之。居二年,所坠者兴,废者举。四民安业,百谷顺成。协气在台宁间,若揭日月而重其光。今岁宾兴举一人,会公褒命且下,树帜展采,欢声腾沸。公习形家言,心知县治亢面陷背,犯术大忌,久未举也。时丰民熙,乃筑堂后,隙地而台之。台落成,芝产台左。白莹玉如,盘旋云如,紫轮嵌如,金茎亭如。知为神物,閟不以语人。是在辛卯八月五日也。无何,芝失所在。公迹其人,知为舆人某折之以去。乃诏而语之曰:“兹神物也,吾固閟不以语诸人尔。不知吾閟不以语诸人,谓吾不知也。而怀以嬉,吾不若辜。亟取以还故处。”舆人服辜,亟取以还故处。公德量哉!固不意其复续也。无何而续续而寖寖以长,神气焕发;始大于钱,久之,累累若盂矣。公曰:“异哉!神物畴识而畴应之。”
会武陵龙德孚游雁宕至,公拉余瞩而品之。
龙生曰:“吾今乃知地以人而灵也!政成台筑,台成芝产。芝而玉,断而续续而长且大也。神物哉!政和芝产,往牒昭然。瑶池白云,詹在寿母,杜母亦母也。芝兰玉树,昌在子姓,子民亦子也。宦者居者,胥当之。”
公曰:“唯唯否否,芝房之颂,应在圣明万寿,小臣何当焉!”
龙生曰:“嘻,圣明何寿,祚运灵长;祚运何长,显忠遂良。汉治近古,休徵协应。史氏曰:汉世得人之盛,有味哉。宦而循良,晋为台鼎。士而淬砺,起为圭璋。为龙为光,邦家之祥。非以应圣明,而何乃吾先世龙威龙述,皆以茹芝仙去。吾家尝产紫芝者二,名其亭曰茹芝。乃兹睹所希有,而又缑城也者。徼天惠哉!”
酒中歌之,曹公属余记之。明发记成,携归四明,以视屠纬真先生。先生曰:“芝信神物,记亦奇品。芝藉斯记以传,犹之乎藉舆人之手,以长且大也。神哉芝矣!”击节无已,声之以歌。歌曰:
王乔桐柏宫中住,蓬莱五山自来去。白日疑逢控鹤人,丹霞长绕吹箫处。仙令绾符宰缑城,盛德为政通神明。筑台官署供清燕,
台成忽有灵芝生。煌煌三秀耀人目,白如截肪莹如玉。方朔小儿窃不成,神物呵护断复续。续而更长何茸茸,寒风缀露摇玲珑。卿云日夜覆其上,灵种不与凡草同。武陵渔人有道气,登台把酒睹灵异。
自言家世本茹芝,即席挥毫为作记。肃皇昔年好仙游,采芝使者遍神州。岂知曹令台中产,瑞物何必名山求。古云地不爱其宝,断欲得之在有道。愿如汉代歌芝房,太常乐章献郊庙。
以文中所述,事情发生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间,宁海知县曹学程筑台于官署。甫一落成,台左居然长出了灵芝。见此吉兆,曹知县大喜。适逢名士龙德孚游至宁海,便邀其撰文纪其事。
所以宁海人就以此为吉兆,大肆宣传曹令的政绩,直到民国民国初年,一个浙江平阳白沙的青年叫鮑昕,中央党政班毕业,曾任交通部科员、专员。甘肃省民政厅视察员。川滇铁路文书主任,浙江田粮处荐任督导,来任宁海田粮处付处长,被宁海的古迹所感染,在《宁海民报》发表了一组《缑城杂咏》后,立刻引起轰动。一时唱和者众。缑城杂咏共廿余首,每一首都是宁海的古迹故事,特地为此台写过一首:《即芝台望治》
自公退食此登临,令尹贤能信可钦。
瑞茁灵芝徵吏治,无妨异代觅知音。
黄石公与灵芝的故事
夏黄公,又称黄石公,原名崔广,鄞县人,曾赠张良《太公兵法》,秦时曾为朝廷博士,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暴行,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时隐居于陕西商山,故被世人并称为“商山四皓”。夏黄公晚年隐居奉化黄贤村,村旁有商山,均为纪念黄公而名。据传汉惠帝刘盈曾在商山上修建四座祠庙纪念四皓,如今只存东祠庙供奉四皓。四皓隐居陕西商山时作灵芝歌二首:
《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采芝操》:“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林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往矣,吾当安归?”
自兹以降,商山、四皓、采芝翁、紫芝曲、紫芝客、商山芝、商山翁、歌紫芝、紫芝叟、赋紫芝等成为古代文学史上描写隐逸的常用典故,四皓成为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恰在大里黄公屯附近有柘坑村。宁海柘坑出门三条岭,南有芦田岭、西有黄家岭、北有长子岭,柘坑人戴日昱曾赋诗一首,提到曾否灵芝种自仙,至今岭畔尽梯田。高低绣陇平还侧,上下主塍断复连。蓑笠穿云烧笋日,桔橘挂树养花天。倘逢司稼来巡野,重把丹青绘陌阡。正说明黄公曾否灵芝种自仙,至今岭畔尽梯田至于村民说的来历可能出自某人想象而已,总是文人可信度高在这里长着灵芝地方故名长芝岭,与文人自兹以降,商山、四皓、采芝翁、紫芝曲、紫芝客、商山芝、商山翁、歌紫芝、紫芝叟、赋紫芝等成为古代文学史上描写隐逸的常用典故,四皓成为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不吻而合。
其实灵芝并不神秘。在我下乡期间,几次采摘到灵芝,一次在瓦窑山村前杂树洞里摘了两只野生的灵芝,一次在龙宫村樟树洞里摘了两个野生的灵芝,送给同行的宁波老师。
作者简介
应可军
□编辑:海燕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