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春节与慈善渊源之一:年夜饭

文摘   2025-01-17 06:47   浙江  



春节与慈善渊源之一年夜饭





文/应可军




中国文化,向以儒释道为根,以慈善为魂。正所谓“仁者爱人”“上善若水”“慈悲为怀”。古往今来,扶弱济困、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世代绵延,慈善基因早已融入国人血脉心灵。而以春节为代表的诸多中华传统节日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礼仪习俗,无不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慈善故事与博大情怀。


春节是快乐、是和谐、是团聚、是祝福……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从厚重的乡土、庄重的礼仪、浓厚的亲情到繁华的都市、缤纷的生活、多元的文化,世上从来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奔放,引发出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浪潮;从来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醇厚,蕴涵着国人太多的情感与寄托。


然而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各类节日的递增,春节也仿佛渐渐失去了原初的韵味,遗存于人心的只有寻根的渴望。


三年“新冠”疫情,无情地阻断了人们的脚步,阻隔了人们的相拥。但今年终有不同,人们心中的春节已然回归,恰如春风的脚步、春潮的律动,激起了人们无限的怀恋与感奋。


春节与慈善,其实同根同源;春节与慈善,从来不曾分割。春节是慈心善意的浓缩,春节是慈行善举的良时—


祝福语:感恩之情


春节,集中了世间最多样、最美好的祝福,是人与人和善交流的温馨时刻。有多少沉淀于情的美愿,便有多少发乎于心的贺词。人们互道“恭喜发财”“身体康健”“阖家幸福”“万事顺意”……拜年贺岁,不亦乐乎。


古语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国的春节源起于殷商祭神祭祖活动,是人间对天地的感恩;回家探望父母亲友,是对人伦生活的感恩;对同仁朋友的祝福,是对社会及他人的感恩……体现着人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与情感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形成道德意识最重要的基本情感之一。理解了拜年与祝福,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中人们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


诗人方岳的年夜饭一诗说守岁团栾谢两侯,堆盘水陆有珍投。鲟香透白琼瑶片,虾醉殷红玛瑙钩全诗大意是大家在除夕时一起团聚,碗碟中堆满了美味佳肴,有像琼瑶一样雪白的鲟鱼片,似玛瑙一样殷红的醉虾。从这些丰盛的饮食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年夜饭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理念的变迁,原本只重阖家欢乐的年夜饭也在悄然生变,成为更多人、更大规模的“慈善晚宴”。中国的“慈善晚宴”大抵为始于康熙、盛于乾隆的“千叟宴”。数以千计的高龄老人被盛邀至皇家宫殿,享受御宴,成为践行孝德、敬老爱老的盛事。《四库全书》有云:“尊老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友情链接:
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一
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二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海燕文化

□摄影:愚者多闻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评论和点赞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微信idmuziyehan09 关注海燕文化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谢谢您的支持!
学会快乐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


海燕文化工作室
嗨,你好,朋友! 很希望能够与您通过文字寻找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并将之升华为一种饱满的精神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