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谚语与圣经不谋而合

文摘   2025-01-27 06:09   浙江  



宁海谚语与圣经不谋而合




文/应可军


近日,文友陈一兵编了一册《宁海方言典藏》送我,我阅读一遍,发现宁海流传的谚语竟和圣经教导不谋而合。诸如宁海人说“斲树难斲脑;做人难作保”,《圣经》箴6·1-3这样说:“不要轻易作保”“我儿你若为朋友作保,替外人击掌,你就被口中的话语缠住,你嘴里的言语捉住。”两者的意思不是差不多吧。箴27·13.、箴22·26、箴11·15都是同一个意思。

再如宁海人说“多讲多言不值铜钿” 《圣经》箴10;19说;‘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圣经》传5;3说;‘言语多,就显出愚昧”。


如宁海人说‘好死不如恶活” 《圣经》传9;4.说:“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


再如宁海人说‘恶狗远避” 《圣经》箴4;14-15.说:“不可行恶人的路。不要走坏人的道,要躲避不可经过,要转身而去。”


再如宁海人说“千钿舍施不落空” 《圣经》箴11;25说:“好施舍的必至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再如宁海人说‘自称花,烂冬瓜” 《圣经》箴27;2.说:“要别人夸张你,不可用口自夸。等外人称赞你,不可用嘴自称。”比如宁海人说‘,一粒老鼠屙害镬羹” 《圣经》传10;1说:“死苍蝇使作香的膏油发出臭气。这样一点愚昧,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


又如宁海人说‘一礼还一礼,馍糍还糯米” 《圣经》太7;2.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给你们。”


如宁海人说“举头三尺有神灵” 《圣经》诗11;4说:“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察看世人。耶和华试验义人。”


又如宁海人说“自翻石头自磕自”《圣经》诗7;15·说:“挖掘坑穴,挖得深深的,自己却掉进所挖的陷阱里。” 


又如宁海人说“宁给乖人挈草鞋,不给呆人做军师。”《圣经》箴9;8.说:“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教导智慧人,他就越发有智慧。”


如宁海人说“狗改不了吃屙。”《圣经》彼得后书2:22.说:“(狗)吐的他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


又如宁海人说‘舌头没有骨,三十六阔随你阔”《圣经》雅3:6说:“ 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 


又如宁海人说‘九子十三孙。独自上孤坟”《圣经》传6;3.说:“人如果生下百子,活了许多岁数,年日长久,但是心里不因美物满足,又得不到安葬,我以为流产的胎比他还好。” 

又如宁海人说‘远亲不如近邻”《圣经》箴27;10.说:“相近的邻舍,强如远方的弟兄。” 


又如宁海人说“一碗水端平”《圣经》太5;45说;“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 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类似的还有许多例子。因为《圣经》是神默许的奇书,大有智慧。要使人晓得智慧和训诲,分辨通达的言语,使人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使愚人灵明,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使智慧人听见,增长学问,使聪明人得着智谋。宁海的谚语也是神通过智慧者的器皿。把智慧种入世人的心里。正如圣经诗78篇说的一样;“我的民哪,你们要留心听我的训诲,侧耳听我口中的话。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是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也是我们的祖宗告诉我们的”。


其实这不奇怪。因为宁海谚语是广泛流传于宁海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是有丰富的生活和社会经验。而圣经《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这里的“归正”一词侧重的是纠正、矫正之意。    


目的一致 所以万宗归一。






寻觅宁海老十堂





文/应可军



中国传统建筑能从形体上辨识出来的大致只有这四种:大屋(殿、堂、厅);二层或多层的大屋 ( 楼和阁);亭以及廊或是独立式的走道。这四种形式都是基于相同的建筑原理建造的,无差别地一体适用于家屋、寺庙、学堂和衙门。下面我们就从“堂”这种建筑形式所具有的内涵和与之相关联的日常生活阐述其在宁海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在古代,不论是堂的大小还是结构的复杂度,都要按照屋主的社会政治地位依礼法建造。举例来说,编于西汉的《 礼记》 阐述“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由此可见高度乃高贵身份的象征。
唐朝明令严格禁止皇室以外的成员在其厅堂造藻井及重拱;三品及以上官员不得建有宽度超过五开间深度超过九开间的大厅;五品及以上官员不得建有宽度超过五开间深度超过七开间的大厅、六品、七品及以下等级不得建有宽度超过三开间深度超过五开间的大厅;平民则更进一步受到限制,不得建有宽度超过三开间深度超过四开间的大厅。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住房管制法律变得较为松散,宋朝官员的住所建筑装饰增多了,唐宋两朝更迭之际,住房上的一些特权似乎下放到了低级官员和平民手中,宋代官员可以采用在唐朝皇家贵族专属的特定装饰图腾,平民可以建造比以前更大的住所。但是,宋代的房管法制更近一步严格规定了官员和平民之间住房的阶层差别,主厅堂仍是居所主人其社会阶层的具体象征。一条名为 “臣庶室屋制度” 的法律,从文字上通过对于各种住屋的不同释意,如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另一方面,主厅堂是个社交性陈列的地方,家族和个人的荣誉及骄傲就在这个空间中具体展示出来。举例来说,作品丰富的爱国诗人陆游 ( 1125 ~ 1210) 曾描绘了北宋另一位宰相蔡京 ( 1047 ~ 1126) 的太师府邸:“蔡京赐第有六鹤堂,高四丈九尺,人行其下望之如蚁。”意思是高耸宽敞的大堂形成的在空间上的优势一向属于上层阶级,其高贵的社会地位,俯视百姓如同蚂蚁。经由此番空间上的强调从而被进一步地认可及强化社会阶层的差别,也体现了宋朝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制。

在宋朝,主厅堂持续地对住民施加影响力,主厅堂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主体,在人、时、地上决定着家庭成员的行动。北宋学者及史学家司马光 (1019 ~ 1086)在其著作《书仪》中巨细靡遗地阐述了所有传统居室礼仪,其中最重要的是主导着屋宇格局的主厅堂,在此地所有不端行径是遭到禁止的。主厅堂之后即是屋的后室———私密领域,主厅堂前方属前屋———公共领域。而在宁海历代建立了不少称为堂的建筑,主要用于宗教信仰上。也有其它用途的,诸如祠堂的堂号。或药店字号,现在基本上被拆,不存在了。

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2、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著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

祠堂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古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每个姓氏祠堂都有一个堂号,祖庭堂号,分祠堂号,不可胜数。并且都有来历典故,其故事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双登堂宁海周氏村落,绝大部分都迁自东岙(古名沙栋、东洲、东周)。宁海周氏始祖在五代时自越迁东洲。先世祖讳逊,字士芬,号文裔,北宋年间常年经商日本,为航帮总舵,去世后与妻陈氏合葬武峰山兴梵寺侧。周文裔之子名永忠,字良史,在成家之前“至孝不肯离其家”事奉母亲。娶妻四明施氏的第二年,随父去日本国。二个月后,施氏生子名弁。七年后,传来良史死在日本的哀讣,“痛招杜宇之魂,泪洒苌宏之血”时年施氏二十二岁孀居。“怅望夫兮无石梦绕扶桑,幸遗子兮有经教湥画荻”施氏毅然守志教子,“巾帼中绰有须眉,督课丸熊,闺房内严于庭训”。周文裔之孙名弁,字君仪。苦志攻读,年十八举于乡。宋嘉祐五年,武峰山兴梵寺侧祖墓前,夜现灯如炬于枫树冠上。嘉祐六年,弁公登王俊民榜进士。曾任会稽主簿,武义、松溪、黄陂三县令,皆有政绩,著有韵类二十卷、文类十七卷。

宋元祐二年,武峰山祖墓又夜现双灯。弁公的二子,长名炳字光庭,次名炜字光佐,同登元祐三年李常宁榜进士。炳,终知琼州,兼琼州管司安抚都监,赠金紫光禄大夫。炜,历知徽、温二州,兴化军,终中大夫,赠银青光禄大夫。

二次“墓现天灯”的祥瑞奇事被记载在《嘉定赤城志》中,第三十八卷“冢墓门”:“周中大祖墓,在县南五十里东岙。其家自越徙此,嘉祐五年忽有天灯见冢上,其孙弁登第。至元祐二年复见,弁二子炜、炳又登第焉。” 冢墓被后人称为“天灯墓”。后人题写双登堂诗词很多。历朝历代都有。

 五通堂

五通堂位于宁海大北门,民间一般认为正直为神,就造庙祭祀。因庙造在位于大北门交通要道人来车往,人们就在侧面造了一座路亭。供行人歇脚喝水解渴,人们就叫五丰堂。五丰堂内有一家名叫季贵的泥匠专门做自产自销泥火燵、泥沙锅、尿壶等陶土用品。后来该堂木结构全部移到前童重建石镜靖舍了。

 三皇堂

三皇堂原名三皇庙,为缑城地势最高处。元朝至顺三年(1332),当时县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五代县令陈长官曾上书言宁海依山带海,土瘠收薄,难以加税,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元代县尹王哈喇决定将三皇庙建于县前旧驿址上,祀伏羲(文化)、祝融(消防)、神农三皇(农业)。祭祀神灵能包佑文化、农业、火灾万事大吉。南是南大街(今解放路),通大南门(迎薰门),北是钱家墙弄,有边门出入。1951年1月,被中百公司宁波分公司宁海经营组征用至今。人们一直把这里称为山隍堂。

 大宦堂

大宦堂在宁海城北有一山叫乌石山,原山脚有一路廊。人称大湾堂。经考证,此处真名是大宦堂,向南近一点叫小宦堂,绝不是乌石山山湾。原封建社会有旧制。如有朝廷派官员前来宁海考察、督查。当地官员一定要到邑外迎接。按规定的官爵高低,决定其迎接的距离远近,原来大宦堂是专设迎接官职比较高的长亭,小宦堂则次之,久而久之以为此路亭建在乌石山脚,叫大湾堂,现在有必要纠正过来。

 明伦堂
明伦堂是古代中国教育机构的一部分,位于宁海文庙内、是读书、讲学、弘道和研究的圣地。明伦堂的名字来源于《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明人伦”理念,旨在通过教育阐明和教导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一理念在宋代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文庙、书院、太学和学宫等教育机构的讲堂命名中。

 宝敕堂

宝敕堂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北宁海溪南罗家人,是我县首位杰出的政治家,水利学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政30余年来,先后调任十职,任过五个县的县令,竭全力为民办实事,政绩卓著,尤其对古代的水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五个府县为其生祠,或誉呼“罗青天”。南宋台州知府尤茅建“三老先生祠”,罗适居首位。明初方孝孺作《洪武宁海县志》称罗适为“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注意,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肯定罗适是“吾宁”人宋永嘉思想叶适称罗适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清王棻称他为“台学源流。”歌颂他一生为民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典范。宋哲宗嘉奖罗适改革狱弊功绩,亲下敕文,后来罗适将此敕文带回家乡,刻在石碑上宝敕堂位于解放路。它是由宋代罗适建造的。当时罗适任两浙提点刑狱,北宋元祐六年(1091),哲宗颁布敕文,嘉奖罗适改革狱弊的功绩。罗适将敕文刻在石碑上,并建宝教堂供奉敕书。宝敕堂开始建在宁海县城孔庙旁边。后移至南门外东首,即解放路。民国24年(1935),宁海县长李涵夫曾主持修建一次。宝教堂的三间平屋已拆除,仅留地基一片,是罗适在宁海的唯一历史遗迹。

 宁海老县堂

宁海老县堂主要建筑是集中在南北的纵中轴上。衙署的前面一般都有较为宽阔的街道,按规制,本州县的其他街道是不允许超过州县衙前街道的宽度的。衙署的大门坐北朝南,处于纵中轴的最前端。

大门之前一般都设有一个照墙(俗称影壁),弯过照墙是县署的正门,正门之内一般建有鼓楼(谯楼),鼓楼之后是仪门。仪门分左中右三门,其中门只有主官和上司官员才能从此出入。

仪门左右各有一个旁门,按照文左武右的方式出入衙署,另外还有两个角门,为一般办事人员出入。进入仪门,则是一个庭院。

庭院是用牌楼、水池、树木、小桥等为布局的。一般是进入仪门便是牌楼,牌楼之后是水池,水池上架有小桥。宁海照壁面临中大街时有玉带河,上设两座石拱桥,一通三皇堂,一通司弄。

过桥的则是州县正堂,也就是大堂,这是衙署纵中轴的中心,也是州县官审理案件、办理重要政务的所在。

大堂之后是川堂,是州县官日常办理政务的所在。川堂之后是后堂,亦称后衙、内衙、大衙,是州县官读书和批阅文件的所在。

州县衙署的横轴是以仪门、大堂和后堂为中心。根据南下干部后裔说宁海县衙用材粗大。

 天主堂

天主堂现存的建筑有:礼拜堂、祖父居室和仆役室三部分,均为砖木结构。特别是礼拜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用罗马式柱承托穹顶,门窗用彩色进口玻璃,光怪陆离。系我县存世不多的西式建筑之一。2007年9月5日公布为宁海县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福音堂

福音堂同治六年(1867)四月,北乡西店始建基督教堂。翌年一月,城关南门建福音堂。之后,陆续在桥头胡丁家(1894)、东乡长亭(1896)、南乡沙柳(1903)和一市(1908)、北乡马岙(1914)、西乡大溪王(1915)等地建起福音分堂。至民国28年(1939),宁海始有基督教全县有教徒1500余人。教会在县城创办明新小学以及施医所、戒烟所等,作为教会慈善事业。

 育婴堂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有类似的举措。他们接受的孤儿,在6岁前由育婴堂的志愿者负责抚育,兼授一些学前教育。据县志记载,宁海育婴堂最早建立的时间为清顺治年间,堂址在县城妙相寺侧(今城中小学附近),于咸丰年间被进城的太平军所毁。根据宁海县档案馆馆藏的清代育婴堂档案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县令孙憙提议重建育婴堂。新的育婴堂选址在县城西北隅的原明代主簿厅故址,即今县府大院西首一带。当时县财政经费不足,孙县令“割俸资助”之举为时人称赞。孙憙,字欢伯,江苏吴县人。其上任伊始正值兵乱之后,孙县令以恢复民生和振兴文风为己任,他奖励垦荒、缉捕盗贼、兴办学校,其业绩都被一一载入《光绪县志·宦绩传》中,其中复建育婴堂为他一大政绩。清同治六年(1867),知县孙熹倡议于县署西(当时宁海第一菜场边),建育婴堂。民国18年(1929),扩展成立宁海县教济院、育婴所。另在城东白石头天主堂所属的仁慈堂设示范育婴所。同时,乡间还有古渡乡私立拯婴会、柘浦乡育婴会、湖山乡育婴堂等,后因经费不支而停、并。民国23年(1934),黄墩乡屠家民妇丁云轩在屠家独资创办孤儿院,民国 34 年改为黄墩基督教恤孤院,民国37年(1948)迁梅林花园村,土地改革后停办。民国期间,宁海佛教会,在寿宁寺设立慈幼院,收受6-10 岁孤苦无依儿童22名,聘师教养,经费由寺院负责。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县令柳商贤在县域东面的大湖乡、西面的前童乡、南面的海游乡(今属三门县)分设三个育婴堂,一切规制均与县育婴堂相同,解决了边远地区弃婴收养不便的困难,将县内的慈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解放后,乡间育婴堂(院)均停办。原宁海县救济院由人民政府接收,改为生产救济院。当时该院有平屋25间,田 763 亩,地 20 亩,山塘1亩,员工5人。院内抚养婴孩9人,幼儿12人,院外雇养婴孩21 人,合计 42人。后因调整布局,于1952年11 月奉命并入奉化县教养院。县救济院撤并后,弃婴由民政部门出资雇人抚养,如有人需要领作子女的,予以领养。50年代共收养弃婴42人,60年代收养18人,70年代后期收养50人。1980~1986 年,收养弃婴220人,除25人送宁波福利院、4人留县抚养外,余均陆续由外地人领作养女。县每年收养弃婴一项支出 1.5 万余元。

宁海祠堂堂号至少百余种详细内容有待撰文发布。

友情链接:
应可军文化专辑(一)510篇
应可军文化专辑(二)535篇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海燕文化

□图片:葛兴林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评论和点赞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微信idmuziyehan09 关注海燕文化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谢谢您的支持!
学会快乐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


海燕文化工作室
嗨,你好,朋友! 很希望能够与您通过文字寻找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并将之升华为一种饱满的精神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