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 一路的风景——读应敏明散文集《四时桃源》

文摘   2025-01-22 23:07   浙江  



一路的风景

——读应明敏散文集《四时桃源》





文/林海燕



散文集《四时桃源》是一位收藏家的著作,他从小就有个当作家的梦想。他说,收藏艺术品是根据自身的财力,要想当个作家,却是少年时期的梦。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他体味着生活中的点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尽在他的笔下,像河流一样流淌出来。


作者应敏明作为一个收藏家,自然对生活有着特殊的敏感性。而留在身边的每一件艺术品,就像是感受出来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正好反映着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价值的反射。读他的散文集,几乎可以从文字中准确地了解到一个人的性格、思想、以及成长的过程。



如果说收藏是一面镜子,那么文学积累到一定程度,透过收藏的经验,通过文学的相互对照,似乎衍生出许多艺术上相通的新意和观点。这些纯朴而优美的作品,无疑是具有一种认识价值,甚至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意义存在。打开书本内页,一张黑白而古老的缑城桃源路旧景,往南往北,往东往西,60年代出生的应敏明,这半生走来,一路皆是绚烂的风景,也是人生中一世的风景。


第一辑共22篇,在桃源桥这条路上,描写的是缑城同乡的群像。所见到的人,所遇到的事,在他的笔下,极其真实的展现出来。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现实社会的小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知名”小人物,无论是豆腐老头,还是杏树脚下的算命阿官,还是爱打抱不平的拐老本等等,他用细节描写出来的每一个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比如《独眼唱人》,文章开篇直接描写人物,从而能够迅速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文章中对于肖像的描写,老人今年七十有一,中等个儿,瘦,头顶微秃,两只眼睛一大一小,一亮一瞎。因着眼睛,他得了两个绰号,乡人称其“独眼西叶”,同行唤他“大小眼先生”。比如《收废品的老张》写道,老张满脸皱纹,双目犀利,个儿细长,四肢结实,是个年近六旬的汉子,一辈子的行当就是收废品。短短几句,文字干净,用这种白描手法,用平实具体的语言描述,这些不动声色的叙述,没有多余一个字,从而凸显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第二辑共9篇,对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往事,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在他的笔下,这些往事在记忆中,永远都不可磨灭。《一条叫桃源桥的街》,他一直生活在这条叫桃源的街上,至今没有离开过。小时候他住在桃源南路,现在,他依然住在桃源北路。他的一生,就在这条路了,每天面对,都在经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尽在这条路上体现。在这条路上,人需要思考,生活就像一双温柔的大手,,把生命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进来,又走出去,路的起点,就在不停地行走、奔波与跋涉,直至路的终点。文章中的《大同食堂》《白石头记》《避司弄往事》《通用厂的老故事》等,在他的观察体验中,更是一种对生活谦让的态度,比起那些华丽辞藻的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篇篇散文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考,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寻根探究的炽热之情。桃源桥就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他在《回不去的解放路》中写道,那几条老路,从西到东依次是兴宁路、龙灯墙、避司弄、解放路、桃源路,除了避司弄,其他四条路都通过南门的杨溪路。他出生在外婆家,也就在这条路上,这条路永远都不会冷清,总会升腾起一场又一场的人间烟火。他说这是情理,也是人世的定律。在作者的叙述里,就像是跟读者月光下喝茶聊天,用他的际遇,他的足迹,从这样的视角切入,并借助某个意象,某个情形,或者是某个事物来展开思考和对生活的一种情怀。并通过作者妙笔生花的演绎,让今天的读者有了一种寻访桃源桥踪迹的冲动。


第三辑共21篇,这个章节写的是寻常之事,感的是触景生情,这个“情”字,以文载道,描写如此自然,真情实感,不露痕迹。诚然,不同的读者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视角眼光,产生出不同的情愫和评价。在有限的篇幅里,在某个方面产生的共鸣,他在创作素材的取舍,以及对角度的选择,更多体现的是情感的饱满性和表达的丰富性。比如《看电影的日子》,在那个年代,文化娱乐是极其匮乏的年代, 看一场露天电影,也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快事,要看电影更是一票难求。那时,那时候的电影票,坐票一角二分一张,站票八分,他母亲为了省钱,总是给他买站票。后来,好在他父亲是镇干部,跟检电影票的人熟悉,检票开始时,排到了检票口,他父亲跟检票员使了个眼色,便放他进去。为了躲查票人,通常站在墙角边通道,或者是哪个角落里看电影。事后很多年,他对这个叫“石撞”的检票员倍觉亲切,同时也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电影院门口,因为没有警察管,因为排队没有秩序,所以天天有人打架。看电影时遇到的漂亮女同学等故事情节,那些电影院发生的众生百态,也成为了展示众生相的一个场所。比如《泡澡堂子》,他说在在澡堂里,图的是澡堂子里才有的那股悠闲劲儿,这跟玩古玩的感受异曲同工。循着故事的情节,有意思的是他描写身边的人物,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润的人性,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就连泡澡堂子都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因此变得慵懒。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显得更加真实、温暖和丰满。



第四辑共9篇,书中尽是身边亲人的元素,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晚年的父亲与父亲的嗜好,当然,在他笔下的孙子也是如此可爱等,他从不同的人物角色,去思考关于童年的成长,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命题,从而让读者去和文中人物一起对面,一起经历和体验各种况味,感受于生命中滋养出的能量场,在热爱生命中创造能量,在精神成长中领悟生活,从而抵达每个人生命的所往。比如《外婆家的橙树》,他是由外婆带大的,从小住在外婆家,不知不觉中成长,他的童年永远都留在了外婆家。外婆家的橙树像是一棵能量树,会呼吸,吐纳出来的清香,有助于身心健康。这棵橙树就是他对生活的希望,只有希望在,就有努力的方向。


流年的遇见,一世的牵挂。这一路所走过的风景,也是作者寻了一世的风景。这一世,愿与玩古玩结缘,通过收藏想完成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本以为与文学一点都不沾边,却将生活喻作古玩一样,像是在挖掘自己生活中的“矿山”,越挖越富有,越挖越珍贵。他说古玩是物化后精神的愉悦;而写作则是回忆、向往、倾诉的愉悦,如此让读者产生灵魂上的共鸣。


好的艺术品永远是最真实的,一如他的文字,这种艺术与文学所产生出空间的交集,内蕴深厚,总是给人一种天然巧妙的诗情画卷。我们期待着他在古玩中挖掘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作者简介

木子叶寒  

木子叶寒:本名林海燕,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波作家协会理事、宁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个人诗集《无心的错失》《黑土地的花朵》、出版散文集《心若在,梦就在》《燕来墨香》《梦里牵不到你的手》,合著散文集1本,合著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春到晴隆》。参与主编纪实采访文学《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主编《宁海市场监管》。 


□编辑:海燕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评论和点赞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微信idmuziyehan09 关注海燕文化
学会快乐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


海燕文化工作室
嗨,你好,朋友! 很希望能够与您通过文字寻找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并将之升华为一种饱满的精神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