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宁海道教文化
文/应可军
中国道教于东汉时形成,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这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术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据称宁海寺庙泛滥,清代同治年间就有知县将几座寺院改为书院。
在本人拟编一册宁海宗教文化大全时,发现宁海建的寺庙的确多。因地近天台,宁海佛教以信奉天台宗为主,故建筑也遵循了天台宗的规制。一般依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或有藏经阁及禅房。宁海的佛寺始建于东晋,佛教则兴于梁代,唐宋尤盛。南朝,因许多帝王崇佛,宁海的佛寺建筑也趋高潮。唐时有兴衰的过程,宋时已趋极盛,继后却渐趋衰败。
白水庵为晋义熙元年(405)游僧昙猷所建,后改称寿宁寺。南北朝时,有妙相、崇教、大智、吉祥、法海、永乐6寺;唐代有11所:净土、崇福、瑞相、慈胜、明恩、圆通、演法、广修、法昌、保宁、慈云;宋代有17所:延寿、普福、兴梵、福兴、福胜、福安、大觉、广福、永福、澄深、宝岩、普照、清居、清溪、法安、灵泉、登台。
从梁至宋,宁海大地上出现过许多的佛寺,现大多湮没。即使存在的,也是留下了寺名,佛寺的建筑不知经过多少次的兴替了。如寿宁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元年(405),时称“白水庵”。据《渡海大师东征传》载,唐天宝四年,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曾于此庵驻足歇宿,寺前这口井即是当年的“洗肠井”,现在也是新建筑了;如福全寺,位于屠岙胡村后,为开放寺之一。始创于北宋开宝五年(927),旧名“福全”,寺建在福泉山中,俗称“福泉寺”,后废。明崇祯四年(1631),僧慧文、真亮重建,但现今的建筑与布局也不是旧时物了;又如,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12)的黄坛镇杨家村的慈云寺;始建于宋景德四年(1007)的双峰乡澄深寺;始建于南宋嘉定间(1209-1288)的凤潭乡吉祥寺等。如净土、明恩、慈云等寺,也只存旧名而已,不见了原来的建筑。相比之下有始建于东晋的长街镇西岙村集福寺(907-960)、建于宋代的登台寺、建于明正统九年的集福禅寺(龙宫)、建于清晚至民国的灵峰寺,还多少留有明清时期的风貌和遗迹,甚至更早。特别是登台寺的柱础、压檐石与天井的石板铺设方法,都依稀可见宋明的痕迹。历代的佛寺除失修倒圮,毁于兵祸等原因外,文革中又拆除了许多。
它们现存的建筑虽都是近现代重修或新建的,但它们的位置与格局估计不会有大的变动,与民居相较,佛寺的布局变化可能少一些。至于道教建筑几乎很少。历代的佛寺除失修倒圮,毁于兵祸等原因外,文革中又拆除了许多。佛教建筑往往是沿中轴线,先后毗连,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的总体布局形成定格较早,古称“伽蓝”。但它的内部结构却也经历了从雄伟古朴到妍弱繁缛的演变过程。
水车乡港头村寿宁寺是宁海最早的一座佛寺建筑,始建于东晋义熙元年〔405〕,时称“白水庵”。据《渡海大师东征传》载,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曾于此庵驻足歇宿。
又如,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12〕的黄坛镇杨家村的慈云寺;始建于五代的长街镇西岙村集福寺〔907-960〕;始建于宋开宝五年〔972〕的竹林乡福全寺;始建于宋景德四年〔1007〕的双峰乡澄深寺;始建于南宋嘉定间〔1209-1288〕的凤潭乡吉祥寺等,都是宁海的古寺院。虽然现存的建筑基本都是近现代重修或新建的,但它们的位置与格局没有大的变动。与民居相较,佛寺的布局变动会少一些。佛寺,其实是一处精美的综合性艺术殿堂。
至于道教建筑,宁海称为观,又称道院 ,为奉祀“三清”祖师而建的道教场所。道教崇尚修炼登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创建于东汉汉安元年〔142〕。宁海的道观建筑迟于佛教建筑,道教的兴衰轨迹也较为明显。它始建于穷山僻壤的桐岭岗,再徙建于宁海城关,又经几次迁址,终于选择跃龙山。利用山势的斜面来建造道观,突出教与神通的玄妙感觉,这可谓是道者与我县工匠们智慧的集中反映。从前,青云观内也举行 “斗会”,奉祭“斗姆”,据传斗姆是玉皇之母,系紫微星君。但总的来说,道教在我县有一条由盛到衰的发展轨迹。
出家的称道人,在家的称道士,俗称先生,他们的法器是道袍、罗盘、令牌、铃铎、铁桃枝等。据传,道人穿的道袍,需在江西龙虎山考试合格才可得到,没资质的道人不能穿的。
宁海道教建筑目前很少见到。茶院道士桥村。这里曾是我县最早的道观建筑--天庆观所在地。此观建于宋祥符三年〔1010〕,后村因观前之桥,称道士桥,并作村名。宋嘉定元年〔1040〕,天庆观徙建于城关东郊东观山。
茶院道士桥村。这里曾是我县最早的道观建筑--天庆观所在地。此观建于宋祥符三年〔1010〕,后村因观前之桥,称道士桥,并作村名。宋嘉定元年〔1040〕,天庆观徙建于城关东郊东观山。
城东小学〔原崇圣观遗址〕,跃龙山东面道观坑〔原元妙观遗址〕加爵科村孤山古院,跃龙山上的青云观〔又名龙山道院 〕,曾是气势恢宏,高大巍峨的道观建筑,为宁波地区内所未见。惜于六十年代拆毁,仅存的双层重檐建筑的吕祖殿,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其址并入跃龙禅寺。此殿的建造年代志书无载,从其建筑构造特征来看,似为明末清初之建筑。孤山道院也于八十年代在原址上重建,呈八卦形。根据奉化的地方志以及《黄贤林氏宗谱》记载,林和靖之祖林登云在唐末五代时从福建莆田迁入,效“商山四皓”之举,改山和村名为“商山”,今存商山和商山桥。林登云的第三子林环、第四子林釴居奉化黄贤,其余两位分居象山、奉化萧王庙。林逋是林釴之子,家谱中载明成年后隐迹湖山,领养侄子林彬终老,后裔世居杭州仁和里。
从加爵科村后的山道缓步进山,行约三刻钟,群峰环抱、翠竹夹道的幽谷豁然开朗,只见一块密布松林的平岗,平整如棋盘,登上坪顶,可环顾四周,故名四顾坪。这里海拔约130米,隐着一座“太极宫”,古称“孤山古院”,又称“和靖宫”,传说当年林和靖正是在此隐居读书数载。
孤山古院始建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当时居于杭州孤山的林逋因“梅妻鹤子”而名满天下,宁海乡民特在其曾隐居过的爵山四顾坪建起“林逋生祠”(彼时林逋尚在世,故称作生祠),以示钦佩之意。宋天圣六年(1028),林逋在杭州孤山草庐去世,四顾坪“林逋生祠”也改为“林和靖先生祠”(和靖祠)。加爵科林氏为了不忘祖德,缅怀和靖”,又在此处建“桂林书屋”。后经历元、明、清各朝,曾经几度兴废。
至清光绪五年(1879)冬,林氏三十二世裔孙林立言,倡议赴杭州西湖孤山请林和靖像归。光绪九年(1883),和靖祠因饱受风雨侵蚀而倒圮。同年,林氏在旧址上重建祠宇九间,中三间为和靖祠,前三间为放鹤亭,后三间为太极文昌宫。环筑八方,取八卦之象,每方建屋三间,共二十四间。各方种梅一株,以示和靖先生爱梅好鹤之风。为缅怀长眠于杭州孤山的林和靖先生,林氏族人故将和靖祠改名为孤山古院。
沧海桑田,如今再登四顾坪,已不见当年的放鹤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加爵科林氏族人出资重修了四顾坪孤山古院太极宫。现存孤山古院建筑为2012年前后新修建。唯有一块光绪辛巳年(1881)刻的“太极宫”匾额,还有一块石碑刻道:“林中自有林中子,梅鹤同春万八年”,尚能从中寻得与林和靖有关的踪迹。那刚出水面的嫩荷,似展非展尖尖的犹如美人不慎遗落的绿簪。你坚守着素洁的内心,不肯接纳秋日的愁绪,但又能为这世间卷住多少夏日的炎热?瞧那两片伞状的荷叶相互高低依偎着像两只一见如故的鸳鸯在低声蜜语。且不要对浣纱女讲起这番情景,只怕花风忽地吹断了她幽怨的歌吟,将田田荷丛搅碎、摇曳着如翠云千叠。
城东小学〔原崇圣观遗址〕,跃龙山东面道观坑〔原元妙观遗址〕加爵科村孤山古院,跃龙山上的青云观〔又名龙山道院 〕,曾是气势恢宏,高大巍峨的道观建筑,为宁波地区内所未见。惜于六十年代拆毁,仅存的双层重檐建筑的吕祖殿,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其址并入跃龙禅寺。此殿的建造年代志书无载,从其建筑构造特征来看,似为明末清初之建筑。孤山道院也于八十年代在原址上重建,呈八卦形。
明清以来,先后有桃源道观、崇圣观、元妙观、孤山道观,龙山道观等,今大都已废。今天不展开对建筑的深入,在道教人物、地名、特产层面细谈
地 名宁海地名确实具有浓厚的道家风味,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地名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中。宁海别名缑城和桃源均来源于道教神仙故事。缑城的得名与周灵王的太子王乔有关,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唐永昌元年,在广度里筑城之际,正是宁海道教盛行之时,县城名缑城,寓意县城为凡人修道成仙之地。桃源桥则因桃源河“夹岸多桃花,旧传水之源出天台,因取刘阮事而名”,刘阮天台山桃源遇仙的故事在南朝宋刘义庆的小说《幽明录》中有生动描述。诸如阆风台、仙人里、桐柏山、三十六雷山等等。
人 物 汉末丹鼎派方士左慈(156?--289)在小括苍山(今丽水市)授徒炼丹,弟子葛玄(164-224)追随左右。葛玄侄孙葛洪(283—363)《神仙传·葛玄》载:“(葛玄)循迹名山,参访异人,服饵芝术。”葛玄弟子郑隐(?-302)精於炼制金丹,收藏极富,举凡道经经、记、符、图、文、篆、律、仪、法、言等凡1298卷。太安元年(302)带弟子葛洪等东投霍山,后隐括苍山仙去,葛洪承师藏书,其中仙药类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等芝菌图谱。327年葛洪入甬修道炼丹,北仑、余姚、奉化、宁海等地均有遗迹,期间隐居宁海松溪10年,完成道学巨著《抱朴子》。其《抱朴子内篇·仙药卷》载服饵成仙之道,详述五芝为首的仙药二十多种:“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菌芝,各有百许种也。”(按:所述的“芝”是泛指灵芝及有近似观念的某些菌类。)全卷近八千字,述及五芝产地、种类、形状、采集、服法近三千字。书中论灵芝仙药秉持儒道双修道学传统:“此诸芝名山多有之,但凡庸道士,心不专精,行秽德薄,又不晓入山之术,虽得其图,不知其状,亦终不能得也。”《抱朴子内篇》还在对俗、金丹、明本、黄白等卷多处论述灵芝仙药,确立灵芝在神仙道教的重要地位,激发后人灵芝保健养生积极性和灵芝题材浪漫主义创作热情,推动古代灵芝医药和灵芝文化的发展。宁海湖头村,是葛洪后裔的聚居地。葛洪是著名的炼丹家,据说后来得道升天成为仙人,所以被人们称为葛仙翁。那么,湖头村是否也充满了传说,成为仙游之地呢?宁海茶山,上有水帘,旁有观音岩,东有石刻'真逸’二字,相传陶弘景从张少霞游此,故镌二字以志之。”这是清光绪年间编修的《宁海县志》中的一段记载茶山,上有水帘,旁有观音岩,东有石刻'真逸’二字,相传陶弘景从张少霞游此,故镌二字以志之。”这是清光绪年间编修的《宁海县志》中的一段记载。
宋《赤城志》:“雁苍瀑,在县西北四十里大壑中,双崖壁立,瀑从空飞注石上,声出雷霆,馀沫喷洒,暑时若秋。旁多乱石可坐,上有龙井,土人以绠测之,深百六十寻,沿磴数丈有小石洞,洞中石纹如龙鳞,烨烨有光,上有石窗。唐末,有道士居之,自言江州人,尝取松叶、茯苓以自给,年百余岁。后不知所终。”
《嘉定赤城志》“诸县属官·宁海”写道:主簿一员。张君房,真真庙时至。按君房《云笈七签》序云:祀汾阴职霜台,明年以鞠獗无状 谪掾宁海。后除著作佐郎,相当于主簿一职。
特产,宁海境内古代生态好,多松树,与其共生的灵芝、茯苓。黄精也常见。相传周灵王太子王乔修炼芝仙道,在嵩山的缑氏山成仙后,驾鹤南飞到宁海桐柏山凿井炼丹,因此宁海又名“缑城”。明宁海《崇祯县志》引龙德孚(1531~1602)《玉芝记》有云:“台之宁海,古缑城也,子晋(王乔)丹井实在焉,称灵久矣。”芝仙王乔驻留宁海可谓芝缘聚汇。古籍中王乔服芝成仙的记载欧多处提及。013年01月08,深甽镇岭徐村村民徐通尧在山上挖笋时挖到了一颗野生茯苓。这颗茯苓成长条形,重达4.9公斤,长65厘米,最长直径16厘米。茯苓俗称“四时神药”,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独有特效。坐落于宁海县海拔 820 米的深山之上,黄精汲取天地之灵秀,幻化为人间仙草,与人参、灵芝、茯神一并被列为“四大仙药。宁海处于如此氛围,环境道教自然比较占优势需要人们积极研讨。
作者简介
应可军
□编辑:海燕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