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唐代名臣,其中,神探是狄仁杰现在最广为人知的一个身份,当然,他的大唐宰相身份也是广为人知的。狄仁杰之所以能千古留名,说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宰相,更不是一个普通的大臣。我们可以通过狄仁杰所担任的官职了解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了解唐代的职官知识。
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参加了科举的明经科考试并及第,被任命为汴州判佐。不久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今山西一部)都督府法曹参军。
判佐为从八品的司法官,为判官的副手,而判官是唐时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这类地方大员的僚属,佐理政事,所以判佐就是地方大员的僚属的副手。
法曹参军的品级,在不同衙署中各不相同,其规则是:第一,诸府之中,亲王府法曹品秩最高,为正七品上,官阶均高三都府、大都督府法曹一阶;第二,从三都府到下州法曹,级别每降一等,其官阶降二阶;从大都督府到下都督府,级别每降一等,其官阶降一阶。这一规律不仅仅体现于法曹(司法),亦体现于其余五曹(五司)。第三,下都督府法曹与官阶与上州平。狄仁杰所在的并州法曹为大都督府下的法曹,所以并州法曹参军的品级为正七品下。
678年(唐高宗仪风三年),狄仁杰任朝散大夫行度支员外郎。仪凤年间(676年11月—679年6月),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679年(调露元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朝散大夫是一个中国古代文官中的散官,即不带职事之文官。隋朝始置朝散大夫,唐朝沿袭下来,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至明朝时废除。
度支,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最早设立于曹魏时期,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为六部之一。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度支郎中的副手为度支员外郎,所以度支和度支郎中员外郎就是户部中的中层干部。
大理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其历史可以上溯至秦朝的廷尉,北齐时,廷尉正式改名为大理寺。大理寺于清朝光绪年间改称为大理院,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国,民国中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名为最高法院,并沿用至今。在明代以前,大理寺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按照唐代律法,大理寺的最高长官是大理寺卿,其副手为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之下为大理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门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所以大理寺丞就是大理寺中的中层干部。
侍御史是御史台的官员,御史台是唐代最高监察机关。据《唐六典》考证,御史台一般设有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官职;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官职;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官职;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官职;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官职。所以侍御史是御史台的中层干部。
知顿使,亦称置顿使,是唐代皇帝出巡时授予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的大臣的职务,是临时的差遣,多为皇帝极为信任者担任。
狄仁杰曾经担任过多个州的刺史和洛州的司马(刺史的副手):686年(唐睿宗垂拱二年),任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刺史;688年(垂拱四年)至691年(武周天授二年),历任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复州(今湖北仙桃、天门、监利等县市地)刺史、洛州司马。
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的前身是秦朝设在地方各郡的监御史(监郡御史)。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公元前8年(汉成帝绥和元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西汉中后期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刺史为州的长官,地方分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单位。隋唐时期,刺史已经不再担任监察职责。这一时期的刺史又常常称太守,而且郡一级地方行政单位被撤销,只留下州、县两级行政单位。司马是刺史的副手。唐代刺史的品级,只按上、中、下州来分,其中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司马的品级也按上、中、下州来分,其中上州司马为从五品下、中州司马正六品上、下州司马从六品下。
为何在686年至691年间,狄仁杰先是担任了刺史,后又担任了司马?这就说来话长了。
狄仁杰在担任宁州刺史后,有一次,朝廷派出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也在其巡查范围内),他一路上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但当他到达宁州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临时差遣,非正式官职)。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的四所祠庙。不久,狄仁杰改任文昌右丞,又于同年九月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则天。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叛乱,但却纵容部将大肆勒索。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还正言斥责张光辅,称其之罪甚于李贞。张光辅怀恨在心,便于回朝后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
冬官侍郎,即工部侍郎,684年(唐睿宗光宅元年,但是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改,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复名工部侍郎。工部,六部之一,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工部侍郎为工部的二把手。
文昌右丞一般指尚书右丞。尚书第一次作为官职出现是在公元前29年(汉成帝建始四年),其编制为员五人,丞四人,光武帝减二人,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历代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
691年(天授二年,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狄仁杰被召回京城,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地官侍郎,即户部侍郎,684年改,705年复名户部侍郎。户部,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户部侍郎为户部的二把手。
692年(长寿元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当场认罪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于是,狄仁杰借此机会写了一封信以向武则天伸冤,藏在棉衣里,请求看守帮自己把棉衣送回家中。其子狄光远接到信后,就在上朝时持信向武则天诉冤。后来,经历了一番波折,武则天明白了狄仁杰等大臣是被冤枉的。虽然武则天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但同时将他们全部贬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到彭泽(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担任县令。此后,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县令,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古代官职,也就是一县的长官,不过需要说明几点:一,狄仁杰被贬彭泽前的正式官职应该是地官侍郎,那么他的品级就是正四品下,但享受三品宰相的待遇(虽然他有宰相之权,但是没有宰相的正式品级),而彭泽县令是个六品或七品官(据史书记载:“诸州上县,令一人,从六品上;诸州中县,令一人,正七品上;诸州中下县:令一人,从七品下;诸州下县:令一人,从七品下。”),虽然不是从一品降到七品,但狄仁杰被降级的幅度还是挺大的。二,担任过彭泽县令的两大名人,一个是狄仁杰,另一个就是陶渊明。三,据彭泽县志记载,狄仁杰任彭泽令期间,将囚犯免除死罪,囚犯以土在狱侧积成小丘,称为“纵囚墩”,后人在纵囚墩上建狄公祠。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治所在贵乡县,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与州类似,唐朝的都督府也分大中下(小),对应的长官分别是大都督、中都督、下都督,大都督为从二品,中都督为正三品,下(小)都督为从三品。由此可见,都督的品级要比刺史高。此外,在唐代,幽州都督府有时是大都督府,有时又是中都督府,所以幽州都督有时是从二品,有时是正三品。
697年(神功元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鸾台侍郎,即门下侍郎,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龙朔二年(662年)改黄门侍郎曰东台侍郎,武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742年)曰门下侍郎。”唐朝的门下侍郎,其品级原本是正四品上,大历年间(“大历”为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6年11月-779年12月)升为正三品,为门下省长官侍中的副手。
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文散官。光禄大夫分为银青光禄大夫和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虽然光禄大夫都是从三品文散官,但金紫光禄大夫的地位要比银青光禄大夫高,不过武则天给狄仁杰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足以表明她对狄仁杰的器重和倚仗。
纳言,古代官名。《尚书·尧典》记舜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九官,其一为纳言,由龙担任。掌传达命令,接待宾客。隋代避隋文帝之父杨忠谦名之讳,凡中字皆不用,故用此名以代替侍中之名;唐初尚沿用,后仍改侍中。
肃政台,即御史台,这个名字也是武则天时期改的,有左右御史台之分,狄仁杰的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就是右御史台的长官。
698年(圣历元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行军元帅是临时性官职,战时设置,战争结束后便撤销。最早出现于北周,隋唐沿袭之,统一道或数道行军总管,多以亲王或重臣为之。正因为狄仁杰是武则天手下的重臣,肱骨之臣,所以武则天才会派他担任行军元帅,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
安抚大使也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具体到狄仁杰的这个职务上,其主要的职责负责战后重建,安抚百姓。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以及后来的皇帝又给他追授了几个官职、爵位:一,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二,705年(神龙元年),唐中宗复辟,追赠狄仁杰为司空;三,710年(景龙四年),唐睿宗二次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四,941年(后晋天福六年),狄仁杰被后晋朝廷追封为太师。
内史,即中书令,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这两个职务的名称也是在684年改的,705年又恢复了原名。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尚书省长官本为尚书令,后因李世民在即位前担任过尚书令,此后便不再授予官员尚书令之职)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需要注意的是,尚书左右仆射均为从二品,中书令、侍中为正三品。
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初、辽(南面官)、金均以司空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品级为正一品。名义上参议国之大事,实为加官或赠官。国公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唐朝时这一爵位等同于从一品。太师,北魏以后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权,唐时太师的品级为正一品。
狄仁杰的一生是精彩的,他担任过很多的官职,我们从他的仕宦人生(二十四史所记载的大多数人物的人生都是仕宦人生)了解唐代的职官知识,还让我们了解到被武则天所更改的官名(武则天改官名的这段历史以后有机会可以详细叙述)。介绍狄仁杰所担任过的官职只是为了初步介绍,狄仁杰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