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4月23日,又是一个世界读书日,从4月23日起,“流仓历史论坛”将推出一个专门的系列,介绍黄仁宇先生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是如何介绍和评价张居正等明万历年间的大臣的。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神宗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万历十五年》(以下均称“本书”)中写道:“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万历和他的两位母亲对张居正有特殊的尊重,并称之为‘元辅张先生’”。
万历十五年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万历的两位母亲是谁,他为什么会有两位母亲。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不是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的的嫡子。隆庆皇帝的皇后是陈氏,万历皇帝是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宫人,后来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所以,陈皇后是万历皇帝的嫡母,李贵妃是万历皇帝的生母。
张居正(图片来源:公众号文章《张居正:为大明续命70余年,死后全家遭难,万历究竟为何容不下他》,作者:史小晋)
张居正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万历皇帝和两位太后对其特殊的尊重,也离不开与冯保的合作。冯保是司礼监的一把手,内廷中最有权势的宦官,也是万历皇帝的“大伴”,是万历皇帝绝对的亲信,是万历皇帝除了张居正外唯一需要尊敬的臣子。
冯保(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不仅仅是简单的尊敬,更是敬畏,因为张居正同时还是他的老师,在中国古代,学生都要以敬畏的态度与老师相处,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本书中就提到,张居正一手任命了万历皇帝的五个讲经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和一个侍读,他还编订了讲章作为万历皇帝的教科书,有机会还亲自讲授。
万历皇帝朱翊钧(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本书中还提到,万历皇帝在上午上完课以后都要努力背诵当天所学习的经书和历史的内容,“如果准备充分,背书如银瓶泻水,张先生就会颂扬天子的圣明;但如果背得结结巴巴或者读出错别字,张先生也立即会拿出严师的身分加以质问,使他无地自容”。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信任达到最高点。
1577年(万历五年)秋天,张居正的父亲在家乡去世。按照规定,张居正应当离职回原籍丁忧守孝,以符合“四书”中所说的父母三年之丧这一原则,不过,明朝官员的服丧期只有27个月,并不到三年。张居正照例向万历皇帝报告丁忧,虽然万历皇帝当时已经15岁了,可以自己处理政务,但年轻的万历皇帝还是需要张居正在国家大事和御前教育上给予必要的襄助。对于像张居正这样的国之重臣,皇帝一般会指令“夺情”而免去他们丁忧守制的义务,所以,张居正就被万历皇帝指令“夺情”了。张居正出于孝思,继续提出第二次和第三次丁忧的申请,但是都没有得到批准。万历皇帝在最后一次的批复的圣旨中,还说明挽留张先生是太后的懿旨。
关于官员们对张居正夺情的反应,本书中写道,“他们并不相信张居正请求丁忧离职的诚意,进而怀疑夺情一议是否出自皇室的主动”。
因此后来便发生了翰林院的几十名官员一起到张居正的私邸当面劝告他放弃伪装,离职丁忧的事件,他们还邀请了吏部尚书张翰一同前往。张居正听了他们的劝告后表示,是皇帝的旨意命令他留在京城,如今一众翰林强迫他离职,莫非是想加害于他?
张翰一向被认为是张居正的私人,因为他是在张居正的破格提拔下身居要职,在任内也唯文渊阁的指示是从。当他参加了这次私邸劝告后,便立即被人参奏,参奏中对这次私邸劝告事件一字不提,而是假借别的小事迫使他下台。
这次参奏激起了官员们更大的愤怒,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本应该是皇帝的喉舌的言官现在却扮演的张居正的喉舌的喉舌。于是他们直接向万历皇帝参奏张居正。
两名翰林院官员和两名刑部官员向皇帝上了奏疏。参奏张居正的官员们低估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信任程度,他们得到了万历皇帝的严厉的朱批。两名翰林院的官员各受廷杖六十下,并予以“削籍”,褫夺文官的身份,降为庶民。两名刑部的官员因为言辞更为激烈而被多打了二十下,然后充军边省,终身不赦。在廷杖结束后,一些官员对这几名犯官致以慰问,被东厂的侦缉人员一一记下姓名,其中的某些人在后来被怀疑为同谋而被传讯。
在惩罚了这几名官员后,万历皇帝随即将下诏书道,“参奏张居正的人假借忠孝之名掩盖一个大逆不道的目的,即欺负朕躬年幼,妄图赶走辅弼,使朕孤立无援而得遂其私。此次给予杖责,不过是小示儆戒,如果有人胆敢继续顽抗,当然要给予更严厉的处罚”。这是对企图倒张的官员的一个严厉的警告,在这道诏书发布后,就没人敢再提起张居正的不忠不孝,非议夺情。在短期,几年内发挥了震慑作用。除了一名叫邹元标的在刑部观政的新科进士,他的言辞也十分激烈,但由于其奏章呈送在敕书传遍百官之前,因此加恩只予廷杖并充军贵州。
在夺情后,张居正用布袍代替锦袍,以牛角腰带代替玉带,穿着这样的丧服照常在文渊阁办公。
到了次年万历皇帝大婚的时候,张居正又身着红袍玉带参加了皇帝的大婚典礼,典礼结束后又换上布袍和牛角带回乡葬父。
张居正此次离京共计三个月,即使在离京期间仍然需要处理重要政务,凡属重要文件,万历皇帝都要差遣飞骑送到距离京城一千里多外的张宅请张居正处理。
本书中专门用了一段一百余字的文字来描写张居正回乡葬父的排场,包括“三十二台有卧室、客室的大轿”、包含了鸟铳手的侍卫队(鸟铳是当时最时髦的火器)、藩王出门相送的打破传统规矩的场面。
万历皇帝虽然在1577年(万历五年)就与皇后王氏大婚后,一直生下龙子,直到他在1581年(万历九年)冬天,他遇到了圣慈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郑氏。当郑氏怀上龙子之后,万历皇帝并不想把这件事告诉圣慈太后,但是圣慈太后是肯定会知道这件事情的,当她知道这件事情后,并没有发怒,反而因为即将抱孙而高兴,于是就着手册封王氏为妃。王氏在1582年(万历十年)7月被封为恭妃,8月生下一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
也就是在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突然间溘然长逝。张居正最初得了腹疾,有医生建议服用性寒之药致下泄即可痊愈,然而意料之外的是,张居正的病情不久便恶化以致不治。张居正的突然去世,有很多人为之惊悼,也有很多人在私下额手相庆。
虽然张居正生前大权在握,深得皇帝信任,去世的时候极尽哀荣。但是,他很快就要被清算了。
张居正被参是从万历皇帝发布的一道诏书开始的,诏书中写道:“过去全国丈量的土地,主要是强迫田主多报耕地,或者虚增面积,或者竟把房屋,坟地列入耕地,而地方官则以此为功。鉴于弊端如此严重,那一次丈量不能成为实事求是的税收依据。”
张居正主持的改革中有一项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张居正不是“一条鞭法”的首创者,但他为“一条鞭法”的落实做了很大贡献。他主持的请张全国土地的工作就是为推行“一条鞭法”做好准备。
鱼鳞图册(图片来源:百度百科。注: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标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鱼鳞图册是开展清丈土地的重要工具)
对这次清丈全国土地的批评很快就转变为对张居正的攻击。本书中写道:“到1582年(万历十年)年底,张居正去世仅仅半年,他已经被盖棺定论,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侮辱缙绅,等等,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握朝廷大权,居心叵测云云。”
于是万历皇帝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发现他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满口节俭的他积聚了许多珠玉玩好和书画名迹,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这些都是由趋奉他的奸佞们呈送的。
随后,万历皇帝下令革去张居正的三个儿子的官职,撤销了张居正本人生前获得的太师头衔。
1584年(万历十二年),张家再次被抄,本书中写道,这次抄家“在技术上还造成了一些更加复杂的情况”,因为“按照本朝的习惯,所抄没的家财,应该是张居正去世后的全部家财,这两年之内被家属花费、转移的物资钱财必须全部追补”,但是“应该追补数字又无法有确切的根据,所以只能根据‘情理’的估计”。考虑到张居正的奢侈生活,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即使意存袒护,也不敢把这个数字估计得太低。
到了第二次抄家四个月之后,万历皇帝才宣布了对张居正的总结性的罪状:“污蔑亲蕃,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乱权专政”,本当剖棺戮尸,但因为多年效劳,姑且加恩宽免,他的长子已经在第二次抄家时自缢,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和他的弟弟被流放烟瘴地充军。
很多读张居正的人生经历的人都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何张居正他身前风光,生后却被列为罪臣?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见解是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