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范仲淹之苏轼笔下的范仲淹

民生   2024-02-08 21:43   广西  

范仲淹
注:本文发表于癸卯兔年腊月二十九日,下一篇文章(也是创业者范仲淹系列)将于三日后,即甲辰龙年正月初二日发表,祝大家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同时也是名将,还是文坛巨子,道德模范。他留下了《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千古流传的文学作品,留下了断齑画粥等广为人知的故事,留下了千秋尚凛然的正气。其实,范仲淹当为后世创业者之楷模,但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接下来将以苏轼的一段评价切入,讨论为何范仲淹当为后世创业者之楷模。

苏轼
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序》里对范仲淹有这样一段评价:“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范文正公文集(图片来源:360百科)
第一句说明范仲淹早在宋仁宗天圣(宋仁宗使用过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九个年号)年间为母亲谢夫人丁忧,即服丧期间,就已经有了忧天下之心,立下了平天下之志。1026年(天圣四年)八月,母亲谢夫人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后居南京应天府宁陵县(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时任南京留守、知应天府晏殊听闻范仲淹的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即由在范仲淹倡导下,书院学风为之焕然一新,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等品格也因此在当时的士大夫群体中蔚然成风,范仲淹声誉日隆。到了1028年(天圣六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他的万言书极为赞赏,同时晏殊在枢密院担任枢密使,于是,王曾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也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任其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从范仲淹在应天书院的出色表现和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中可以看出,苏轼并没有言过其实,范仲淹在为母亲服丧期间,就已经有了忧天下之心,立下了平天下之志。

宋仁宗赵祯(图片来源:360百科)
第二句说明了范仲淹曾经当过将军,还当过执宰。范仲淹曾在1040年(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在西北边疆任职。当时,党项族的李元昊建立了西夏(1038年),不再臣服于宋朝,又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与宋王朝抢地盘,而是为了逼迫宋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范仲淹在巩固边防,抵御西夏入侵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将其称之为优秀的边将一点也不为过。此外,后来的宋夏议和的达成也离不开范仲淹的贡献。范仲淹曾经担任过参知政事,是“执宰”中的执(政)。1043年(庆历三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人称“四谏”),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相之才,仁宗欲拜为他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于是,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富弼、韩琦进行了一场“新政”,史称“庆历新政”,开始于1043年(庆历三年),1045年(庆历五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废止,庆历新政以失败结束。

宋夏战争时期的金明寨(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最后三句高度评价了范仲淹的优秀品质。在苏轼看来,范仲淹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就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他的天性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古人把德看得很重,认为德的重要性高于能、才,德是能和才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把德理解为才能的终极形态。苏轼这段文字体现了范仲淹的德,他的德就是他能够成功创业的支撑,所以通过这段文字了解范仲淹的德,以及他的才能就是在学习他作为创业者的优秀品质。

附:《范文正公文集序》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流仓历史论坛
分享历史故事,讨论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