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一支抗日武装。东北抗联组建于1936年,因日军围剿,1940年,东北抗联活动范围和人员大量减少,东北抗联一部进入远东地区,并将部队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旅长为周保中,而留在国内的部队分散潜伏,进行收集情报、建立武装,宣传抗日等工作。1945年8月,改编为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的东北抗联重返东北。
东北抗联的标志(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虽然东北抗联是1936年成立的,但是中共在东北的抗日斗争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已经开始;虽然东北抗联在日军的反复围剿下损失掺重,但是英勇的东北抗联将士没有使日本帝国主义彻底消灭东北抗联的企图得逞;虽然东北抗联之一部在撤入苏联后番号发生了变化,但是这支英勇的部队依然挺立而没有改变。首先要介绍的是,撤入苏联的主要是东北抗联的哪一支部队,东北抗联(撤入苏联的部队)为什么要撤入苏联,以及东北抗联(撤入苏联的部队)是怎样撤入苏联的。
众所周知,东北抗联在东北的抗日斗争是十分艰苦的。同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在华北、山东站稳了脚跟,并发展壮大,新四军在华东、华中站稳了脚跟,并发展壮大,而东北抗联却没能做到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造成这一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地理环境的不利、与党中央的联系不畅、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东北抗联牺牲的支队长以上职务(共42人,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在地理环境方面,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的地形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对于没有机械化部队且没有控制的城市的东北抗联来说,却是相当不利的,所以东北抗联有很多建在深山密林中的密营,东北抗联通过密营开展了储备军需、医治伤员、修理枪械、收集敌情、宣传抗日、缝制冬衣等工作,这与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所负担的工作是一致的。东北抗联将自己的大部分营地建在深山密林里,而不是建在那些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庄或集镇主要是为了隐蔽,不容易日军扫荡围剿行动的进行。
在与党中央的联系方面不畅,东北的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逐步建立起来了,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日联军最初是由中共中央(1933年中共中央迁入苏区后为上海中央局)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简称中共代表团)双重领导,1935年4月,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因上海中央分局机关在1934年10月遭敌破坏,把上海分局下属的满洲省委书记杨光华、宣传部长谭国福、组织部长赵毅敏调到苏联审查,满洲省委机关由团省委书记小骆(张文烈)留守。东北境内的党组织与抗日武装通过吉东特委中转中共代表团的工作指示,当时中共代表团的团长是王明,副团长是康生。1940年6月,吉东、北满省委代表周保中、冯仲云给在中央的信件中表达了迫切渴望与中央恢复直接联系的愿望。认为四年来东北的党组织是作为“化外党”而存在,尽管得到苏联党和军队“相当有力的政治领导和工作帮助”,“然而这不能代替了中共全部系统和整个工作”。但此信与以往的信件一样没有得到任何回音。1942年4月,周保中、张寿篯在《关于党组织改组与集中领导问题的报告》中写到:东北党组织“既同自己的党中央长期隔绝,现在又和基本群众实际斗争工作隔绝”,成为“头不顶天,脚不着地的孤悬党”。到了1942年9月13日,东北抗联教导旅(1942年8月1日组建)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宣布成立“独立步兵旅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亦称东北党委会)。特别支部局执行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原有的东北党组织关系不变。东北党委会既是旅党委,又是东北党组织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全东北党组织的临时最高领导机关。中共东北党组织最终实现了统一。
在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方面,日本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本部及伪满政权统治者于1936年4月共同制定“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配重兵对东北抗联进行大“讨伐”,又于1938年下半年,集中日伪军警60余万人,连续开展“三江大讨伐”、“东南满大讨伐”、“吉林,间岛,通化三省联合大讨伐”等针对东北抗联的军事行动,妄图彻底消灭活跃于东北地区的抗联武装,至1941年,仅日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已达90万人,并不间断的继续实施更加残酷的大规模的“讨伐”,而 东北抗联却经过多年的抵抗、消耗,部队人数锐减至不足2000人,活动范围被压缩至不足10个县。与八路军、新四军一样,东北抗联不仅要面临日军的扫荡围剿,还要面临汉奸、伪军的威胁,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更牢固,所以汉奸、伪军对东北抗联的威胁也是很大的。
1940年1月24日周保中在伯力主持了中共吉东、北满省委联席代表会议,史称“第一次伯力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 《吉东北满党内斗争问题讨论总结提纲》、《关于东北抗日救国运动的新提纲草案》等文件,决定采取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同时与苏联方面达成协议,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联领导的前提下接受苏方的必要援助,通过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在“第一次伯力会议”后的春天,东北抗联的部队陆续越过北部边境进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1940年10月,远东苏军以王新林的名义发出电报,要求东北抗联的军以上领导人到伯力市开会,并说届时将有中共中央代表莅临。至当年12月底,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金策、崔石泉(崔庸健)、柴世荣、季青、王效明、金日成、安吉、徐哲等陆续在部队的护送下分别从萝北、饶河、珲春等边境地带来到了苏联境内的伯力(苏联人、俄罗斯人称其为哈巴罗夫斯克)。实际上,这是远东苏军的借口,可能与正在谈判的《苏日中立条约》有关。东北抗联领导人集结在伯力后,即召开了会议,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第二次伯力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代表会议,主要内容有:选举产生了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临时委员会;派遣一名代表在苏联协助下,去延安寻找党中央;建立统一的总司令部,推选周保中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兆麟为副总司令,魏拯民为政治委员。最后一项有待党中央正式批准。
西南政法大学校园内的周保中(图片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
1940年底,退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的部队是以冬季被日满军队循雪地脚印追缴无法立足的抗联第二路军部队为主的,部队驻扎在伯力市东北75公里的维亚特斯科耶村以南的黑龙江边的森林野营地。称之为北野营,约300人。在海参崴(苏联人、俄罗斯人称其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双城子(苏联人、俄罗斯人称其为乌苏里斯克市)之间的一个小火车站(华人称蛤蟆塘)设有南野营,近200人。
1941年3月下旬,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的李兆麟、金策、王明贵,第二路军的王效明、姜信泰,分两批率小部队返回东北重新投入抗日斗争。但在不久之后的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在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人员不再能过境回东北从事抗日游击,只好在苏联境内长期整训,待时机成熟后再返战场。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7月,北野营的全体抗联战士到伯力市郊区一个空降兵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伞兵训,每个人需要进行高空跳伞十多次,但从来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1941年11月,在小兴安岭西麓游击区的抗联第三路军大部,在李兆麟、金策等带领下,越境进入苏联,到北野营整训。留下原地坚持的抗联部队,在于天放等率领下一直战斗至1944年初才退出小兴安岭的森林茂密的山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苏联在远东地区面临的对日战争危险解除,周保中等东北抗联领导人更加重视长期训练,到1942年夏,便将南野营的东北抗联人员(主要是东北抗联第1路军)全部集中到北野营来,组建一个教导团,并聘请苏联人充任教官,而行政管理工作与中共党的组织系统则由抗联人员自己负责,苏方同意了这一要求,1942年7月22日苏联远东总司令阿帕纳先科接见周保中、李兆麟,委任二者分任教导旅旅长、政委。后苏方批示建制为步兵旅,授予苏军正式番号,理由有二:一是为了保密,不使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这样的字样出现,在苏军的上下公文之中;二为是保证供应,今后这个旅的军需财务、武器供应都将正式列入远东军的预算之中,军官和士兵都享受与苏军同等的待遇,授予军衔,发薪金等;并用苏联远东少数民族战士(含华裔)把员额补足到1500人。1942年7月,南野营的全部抗联人员转移到北野营;周保中与王新林从伯力来到北野营,1942年8月1日正式宣布了教导旅组建命令,教导旅所使用的苏联红军的番号为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周保中任旅长,为少校军衔,1943年晋升中校;李兆麟任旅政治委员,为少校军衔,其他旅领导和旅直属部门相关负责人员如图“东北抗联教导旅”所示。
东北抗联教导旅(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42年9月,教导旅乘火车至双城子附近的空降兵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伞降训练。转入正常步兵训练后,教导旅的主要科目为队列训练、步兵武器射击、刺杀、投弹、班战术,辅助科目为工兵构筑阵地、爆破作业、地形识图等。每周还有文化课和政治课。随后步兵战术学到了步兵连的攻防战术。每年的夏季和冬季安排了游泳基础、武装泅渡、滑雪等重点课。在每年秋季,远东方面军司令部都派出考核团到教导旅做年度军事考核。在每年冬季,全旅要进行野营拉练、滑雪行军、雪地宿营、野外射击、战术演练等。1944年冬季,还进行了步兵营进攻和步兵连防御的实兵演习。
1945年5月初,纳粹德国战败投降。教导旅转入了紧张的战前训练,这意味着这些东北抗联的骨干们重返东北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十几名参加过对德战争的苏联军官被调到远东方面军第88旅任职,他们将最新的实战经验传授过来,还带来了最新版的步兵战斗条令。凡是从伯力返回北野营的苏联军官,都会带来一些最新见闻:大批的苏军在西方前线部队转移到远东地区,大批的火炮坦克经铁路运输呼啸而过等。教导旅的伙食标准有了提高,黑面包变成了白面包,过去看不见的黄油摆在了早餐的餐桌上,午餐肉食的定量也增加了。有对德前线战斗经验的苏联军官说这是第二线作战部队的标准,在此之前是按后方部队供应的。至1945年8月初,数十名教导旅的东北抗联人员从北野营被调出,担任空降先遣组任务。
1945年,“八月风暴”行动(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前夕,抗联教导旅仅有700多人,其中约五分之二是朝鲜族或朝鲜籍。担负先遣侦察任务空降到东北各地。在国内东北抗联的游击队的配合下伪装潜入虎头要塞,突袭炸毁了日军在要塞内针对苏联设置的410毫米巨型大炮,为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开辟了道路。
1945年8月,抗联教导旅编入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编成内。根据旅长周保中、政治委员李兆麟与苏方商定的作战计划,教导旅在北野营登上一艘运输船,沿松花江而上,在佳木斯投入攻城战斗,尔后向哈尔滨方向攻击前进,并扩充至6个步兵军规模。战争开始前,东北抗联领导人估计对关东军的战争将持续一年,最起码也得半年。但是,“八月风暴”行动仅过了一周,日本即乞降,又过了一周,日本关东军正式投降,苏军决定不把教导旅投入战斗。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商定苏军三个月内撤出东北,由此教导旅领导人认识到必须尽力控制东北广大中小城市与乡村,利用苏军占领期间猛烈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恢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取得党中央的联系,收回原东北抗日联军的失散人员。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教导旅中的700多名抗联人员中全部近300名朝鲜人交由金日成率领回到北朝鲜。由此,教导旅停止待命达半个多月,直到8月底,周保中和李兆麟才召开了原抗联人员的干部会,宣布了上述决定,并公布了在东北地区各大、中城市以及若干重要县城工作人员派遣名单,共57个工作组。其中,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各率20至30余人分别进驻长春、哈尔滨和沈阳,并同时领导着附近的十余个县市的工作组。每个城市的组长都被任命为该地区的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借用这个名义在社会上公开身份,以引来当地的共产党秘密组织和原抗日联军失散人员,收拢这些人以开展党的工作并组建武装队伍,利用群众性的社会团体进行活动。在政治斗争方面,今后主要的任务必然是与国民党之间争夺东北的斗争。抗联进占各点后扩建的武装部队,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13军分区(辖区位于冀东的滦河以东至山海关)的部队,在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分区政治部主任唐凯率领下于9月上旬到达沈阳郊区。这是关内党领导下的军队中最先进入东北的队伍,后来,关内党领导下的军队陆续进入东北。
到1945年底1946年初,东北各省、市、县的党组织都已建立起来,周保中要求“所有原抗日联军的干部必须在各省、市、县党委组织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标志着东北抗联的历史使命的终结,原东北抗联的指战员转变为争取建立自由、民主、独立的新中国的军人。
东北抗联的精神永垂不朽,东北抗联的先烈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