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中的大臣之申时行

民生   2024-05-23 22:03   广西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国明代诗人。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申时行祖父从小过继于徐姓舅家,故时行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

万历十五年

申时行是1552年(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中了状元后,申时行按例进入了翰林院,但申时行并不是万历皇帝的启蒙老师。《万历十五年》(以下均称“本书”)中谈及这个问题时写道:“申时行不是皇帝的五个蒙师之一,但所担任的功课最多,时间也至久。”

申时行(图片来源:360百科)

万历皇帝10岁时,挥笔写作径尺大字,写下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他将这四字赐给了申时行,万历皇帝的意思是希望他的老师规劝他的过失,提出有益的意见。

本书是从经筵活动为切入点,介绍申时行的。所谓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明袭宋制,并且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本书中写道,申时行“对经筵的反感,不可能在旁人之下”,所以,“申阁老深知在这种情形(皇帝、自己以及讲筵的讲官都产生了厌倦)下,坚持早朝的不断继续,必使自己成为朝廷上最不受欢迎的人物”。    

自1586(万历十四年)秋天起,万历皇帝便停止了早朝和出席经筵、日讲,他在谕旨中称自己早晨起床后感觉头晕脑胀,所以,需要停止早朝和出席经筵、日讲。

经筵(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申时行在1583年(万历十一年)至1591年(万历十九年)担任内阁首辅的八年中,充当的就是一个和事佬的角色,调和皇帝与文官群体之间的关系。本书中对他当和事佬的心态描述道:“现在身为首辅,位极人臣,为什么他还要对一切那么认真而不听其自然呢?”

文官们对扮演和事佬角色的申时行态度不一。有的文官因他扮演和事佬的身份对他表示尊重,但有些文官却很讨厌他,有时批评他是张居正的循吏,有时被指责为“首尾两端”,即遇事左顾右盼,缺乏决心。

为了当好和事佬,他做了以下几件事。

申时行建议万历皇帝废止张居正执政时期颁布的考成法。据史书记载,考成法的核心是“月有考,岁有稽,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翻译成大白话来说就是,年初,各级官员把要做的事情立定期限,并且分别登记在账册上,上级部门送一份,自己留一份,逐月进行检查、年底进行考察;如果没有完成或者未如实申报,那么就要接受处罚甚至定罪。申时行认为考成法对官员们太严苛了,所以建议万历皇帝废除考成法。不过,学术界关于考成法究竟是否被废止是有分歧的。支持废止说的人的依据就是《明史·申时行传》中的明文记载,申时行废除了考成法。但反对考成法废止说的人的观点恰恰也是《明史·申时行传》,因为纵观明朝史书,只此一条说考成法被废,即《明史·申时行传》的句子是孤证,所以不能说明政府有明确政令出台废止了考成法。既然没有明令出台,就是说明考成法还在实施、还写在法律里。    

为了表明自己是胸襟开阔之人,申时行还对参劾过自己的人概不追究,甚至还建议其中的几位官员晋级。

1587年(万历十五年),正值京察之年,京察是明代考核的对象是全部的京官,规定六年一次,称职者予奖或晋升,不称职者处罚或斥退。与前任张居正在1581年(万历九年)主持的那场京察的严厉不同,申时行力主人事上的稳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的京察结果就是,凡由进士出身的职官中,只有33人被降级或罢免,而且这33人中,没有一个出于吏部、都察院或翰林院这些传统上最富敏感的机关。对于这次京察对稳定申时行的口碑和地位的效果,本书中这样写道:“这种恕道稳定了文官集团的情绪。也稳定了首辅自己的地位,他被众口交誉为老成持重,有君子之风。”    

郑贵妃(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立储问题造成了万历皇帝一朝君臣之间的长期拉扯。申时行也是因为立储问题而去职的。按照祖制,在王皇后没有为万历皇帝生育嫡子的情况下,皇长子朱常洛应当被立为太子。可是万历皇帝皇帝实际对王恭妃没有感情,进而不喜欢朱常洛,一直不想立他为太子。而且在此期间万历皇帝皇帝看上了另外一个宫女郑氏,十分喜欢,并册封为贵妃,于1586年(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生下皇三子朱常洵(皇次子仅活了一年就夭折了),朱常洵才是万历皇帝皇帝想册立的太子。

王恭妃(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590年(万历十八年)初,朱常洛只有足岁七岁半,但按照中国传统的计算方法,他已经九岁。而此时的他还没有出阁讲学,很多廷臣对此感到不安,担心他长大以后不能和文官正常交流。但是如果朱常洛要出阁讲学又必须具有太子的身份,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于是所有京官向文渊阁的四位大学士集体施压,要求他们利用自己的声望促使万历皇帝立朱常洛为太子。于是,申时行就率全体大学士向万历皇帝辞职,本书中写道,他们的理由是“他们无法向百官交代”,而皇帝当然不能同意他们辞职,因为“他们一去,就不再有人敢接受这个首当其冲的职位”。

泰昌皇帝朱常洛(图片来源:360百科)

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便向群臣表态道,他无意于废长立幼,但是不能接受臣下的要挟,如果一年之内廷臣不再以立储之事要挟他,他可以在1592年(万历二十年)立朱常洛为太子,如果再有人以此纠缠,立储就要延后。    

看到万历皇帝妥协后,各位大学士回到了文渊阁继续办公。

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件节外生枝的事。1591年(万历十九年),工部的一位官员因为万历皇帝允诺册立太子的期限将至,立储大典的各项开销理应由他负责筹备,他就编制预算,呈请皇帝批准。万历皇帝接到上奏后,下了一道使全体文官瞠目结舌的朱批,本书中对朱批的内容描述道,“这个工部官员借编造预算为名而行催促之实,这就是违反了他的命令,而她就必须按照声明中所说的那样,把立储延后”。

对此,文官集团联名上奏,希望万历皇帝收回朱批,并准备册立之事。当时,恰逢申时行休假,主持内阁事务的许国出于对申时行的尊敬,上疏署名,把他列在首位。

这一大规模抗议使万历皇帝龙颜大怒,申时行知道后便密上一疏道:“臣正在度假,那道奏疏实与臣无关。册立一事,圣意已定。张有德愚笨不谙大事,皇上自可决断册立之事,不要因一些小人鼓噪而影响大典。”这道密疏很快便传了出来,群臣们见申时行首鼠两端,大为气愤。给事中黄大城上疏,弹劾申时行表面上赞同群臣立朱常洛为皇储的建议,背地里却迎合皇上的心意,拖延册立一事,以邀皇恩。内阁中书黄正宾上疏,弹劾申时行排挤、陷害同僚。结果,黄大城、黄正宾两人被罢官。    

然而,高压政策未能使大臣们退缩,御史邹德泳再次上疏,指斥申时行首鼠两端。申时行见群臣激愤,担心大祸临头,遂上疏辞官。万历皇帝诏准,许他乘驿站的车马归乡。

申时行草书天平山诗(图片来源:搜狐号文章《“考神”原来就在苏州天平山!》,作者:摄影纪实)

卸甲归田23年后,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申时行在他的老家苏州府度过了80岁生日。万历皇帝遣使赴苏州府祝贺存问,随带纹银五十两、绣蟒彩缎一匹、其他绸缎四匹作为贺礼。诏书到了申府大门,申时行让儿子申用懋还所赐金币,口述遗疏,劝神宗“勤朝讲、发章奏、罢征敛、慎封疆、起废佚”,随后去世,时为农历七月十九日。

本书中对万历皇帝看了申时行的遗疏后的反应写道,“据说,万历读完奏章后感到怅惘,但仍无意于接受这含蓄的劝谏”。尽管如此,申时行去世后还是被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定”,被万历皇帝给予了肯定。    

申时行在内阁首辅任上八年,虽然没有做出什么重大的政绩,也没有改善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关系,但是这八年却是一个平稳的八年,申时行能在如火山口的职位上努力让国家平稳运行,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流仓历史论坛
分享历史故事,讨论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