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范仲淹之为何伟大
民生
2024-02-21 23:19
广西
范仲淹为何伟大?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从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谈起。岳阳楼记的倒数第二段应该是全文最重要的一段,这一段的内容如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胸怀天下,所以才能在地方为能吏,在边疆为名将,在朝中为名相。范仲淹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事迹有很多,比如在担任右司谏时直谏仁宗赵祯,促使仁宗派出官员(也就是范仲淹本人)前往江淮和京东(东京汴梁以东)一带赈灾,还有在庆历新政时期提出“简徭役”的政策。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最典型的事迹就是在丁忧期间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范仲淹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是个有担当的人,他的忧国忧民是因为当今天下正处于忧的状态,当天下处于乐的状态时,他就会乐。官至枢密副使、给事中的大臣姜遵在范仲淹年少时曾经与其见过面,据《言行录》中的《涑水记闻》记载,“范公少冒朱姓,举学究,尝同众客见姜谏议遵(姜遵曾任右谏议大夫)。遵素以刚严著名,与人不款曲。众客退,独留范公,引入中堂”随后对其妻子说:“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姜遵这句话不仅是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启示。这句话启示我们,创业者应当在年少时就立下远大志向并脚踏实地地去奋斗。范仲淹在西北戍边和主持庆历新政时的搭档韩琦对他评价道:“公以王佐之才,遇不世出之主,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其后恤灾南方,扞寇西垂,贰机政,陪宰席,宏谋大策,出入仁义,朝思夕虑,条疏深切,志欲膏泽中夏,鞭笞四夷,使我宋之基,万世不拔。不幸经远而责近,识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复沮者,几十四五。”韩琦的这段评价很好地总结了范仲淹的创业历程以及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创业的成功,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原因。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对范仲淹评价道:“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元好问的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创业成就的全面的评价(没有涉及到范仲淹的守业成就),并且他认为像范仲淹这样的能臣,即使千百年来都很罕见。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家李光地对范仲淹评价道:“范文正事业不必胜人,而为第一流者,功在推奖人才,故陈止斋谓‘百年用其余’也。”李光地的这段评价着重在于范仲淹推奖人才之功。一个人的事业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范仲淹的重视治学,重视兴办范氏义学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将事业传承下去。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创业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来源于他的高尚的品格,来源于他脚踏实地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