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新世界的变局彷彿是香港企业界的一场“地震”。
郑志刚,这位新世界集团的年轻舵手,在七年掌权后退居幕后,让位给前发展局局长马绍祥,这一变动不仅让人感到惋惜,更引发了外界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深思。
从这次高层更替来看,无论是郑志刚本人的历史,还是新世界在他领导下所经历的波动,都折射出香港当下的深层次问题——文化与商业的平衡、创意与传统的冲突、以及城市如何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保留人文精神。
郑志刚的崛起,并非偶然。
他是“彤叔”郑裕彤的第三代接班人,从小受到家族的厚望。
作为郑家的一员,郑志刚一直被认为是能够接替家族企业的最佳人选。
然而,他并不单纯是个“富二代”,而是一位有文化抱负的企业家。
他推出的K11商场,标榜的是“文化+商业”的结合,为香港引入了许多艺术、设计、创意品牌。
K11 Art Mall和K11 Musea成为了香港少数能够展示本地和国际艺术家作品的商业空间,不仅吸引了大批时尚爱好者,更为一众年轻人打开了通往创意世界的大门。
然而,郑志刚的时代并非一帆风顺。
在加息周期的冲击下,新世界的负债问题愈发严重,市值从超过千亿缩减至仅剩约200亿,这无疑给郑志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在2021年,柏傲庄II的施工问题导致重建,这对于郑志刚的领导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尽管他在任内推出了不少大胆的投资计划,如三夺长沙湾商地、投资200亿打造航天城项目,并获得启德体育园25年营运权,但面对急剧上升的杠杆和债务,他的改革未能见效,最终只能选择退居二线。
这次变动之所以引发如此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郑志刚的个人去留,更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郑志刚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新世界的第三代接班人,更是香港这座城市中少数仍然愿意为文化、艺术投资的有识之士。
许多网友感叹,郑志刚的离开,是香港的一个损失,因为在一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郑志刚却选择了逆流而上,致力于将艺术与商业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文化地标。
在他的K11商场里,不仅有来自日本、英国等地的顶级品牌,还引入了许多本地创意品牌,这些品牌的设计理念和质量,让香港的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创意的力量。
例如,美华氏的古着服饰、R2B的军事风格设计,都让人耳目一新。而K11 Musea的IMAX影院、Fortnum & Mason的茶文化,更是让一众年轻人开始接触到高端生活方式的魅力。
网友们对郑志刚的贡献印象深刻,许多人回忆起在K11的第一次体验,无论是购买梦寐以求的Barbour外套,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草间弥生的作品,K11无疑已经成为香港年轻一代的“时尚圣地”。
这些独特的消费体验,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上的成功,更是郑志刚对香港文化的深耕细作。
然而,随着郑志刚的退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来自政府公务工程背景的马绍祥。
这样的变动让人担忧,新世界会不会从此失去其文化艺术的核心,转而成为一个追逐政府合同、依赖政策支持的商业机构?
毕竟,马绍祥的专长在于政府规划和发展,而非文化创意。
这是否意味着新世界将从一个具有前瞻性、创新的企业,变成一个纯粹依赖政府大水喉的公司?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长期以来以商业和金融见长,但随着郑志刚这类有文化抱负的企业家逐渐退出舞台,香港会不会沦为一个只剩下铜臭味的城市?
当资本和利益成为唯一的追求,当创意和文化被忽视,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未来?
这一次的新世界变局,或许正是香港当前困境的缩影。
文化与商业之间的平衡,创意与传统的冲突,都在这次高层更替中显得格外突出。
郑志刚的离开,让人不禁感到惋惜,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反思:
香港这座城市,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那些愿意为文化和创意投入的人?
或许,有一天,郑志刚会回来,带着他的文化理想,再次为香港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像他这样的人,愿意在商业中寻求文化的价值,愿意在利益之外,看到更长远的社会责任。
香港,不应该只是一个逐利的城市,它需要更多的文化滋养,更多的创意碰撞,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