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港乞讨,内地小伙假扮犯了暴动罪
企业
2024-09-23 20:28
中国香港
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近日,香港街头出现了一位自称因“暴动罪”入狱的行乞人士,他声称自己在获释后无家可归,祈求路人施舍。然而,行乞者纸牌上的故事看似令人同情,但却因用词问题引来不少网民质疑他们的真实身份。特别是纸牌上出现了简体字,这让人怀疑他们实际上是来自内地的骗子,利用香港社会对“反修例运动”的敏感情绪来博取同情和金钱。据一位网民在Facebook上发文表示,这位行乞者的外表和行为似乎都在营造一种“无助少年的形象”,他跪坐街头,双手紧抱膝盖,头埋向双腿,看起来无助而可怜。然而,经过仔细观察后,细心的网民发现了少年的破绽:首先,纸牌上使用了简体字“祇”和“点”等字眼,这些字在香港的日常书写中非常罕见,因为香港用的是“只”和“點”。所以,一些香港人认为这更象是内地人士“Cosplay”出来的情景剧,而不是本地年轻人的自述。这场骗局在网民的“福尔摩斯”式解读下变得越来越荒诞,有人笑称“如果真的是暴动少年,头发怎么能这么长?”网上更有人调侃:“扮香港人先学好繁体字,别让祖宗蒙羞!”其实,这种骗术并非首例,早在两年前就有类似的案例曝光,那时有行乞者假冒港人,但在警方核查身份时,却被发现是内地人士。这些骗子往往利用社会情绪,在情感上挑动路人的同情心,而这次则更是利用“暴动罪”这个具争议性的话题来掩饰真实身份。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随着网络上对字眼的敏锐捕捉和对骗局的实时揭露,他们的计划往往是漏洞百出。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香港法例》第228章“行乞罪行”,任何人在公众地方行乞均属违法行为,一经定罪可处以最高罚款1,500港元,或甚至监禁5天。过去几年来,因行乞而被捕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其中不少被捕者并非本地居民,而是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这些乞讨者利用香港社会对“反修例运动”的敏感情绪,再加上部分人对年轻受害者的同情心,试图营造出一副“无助但已知错”的形象。仔细想想,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矛盾:自称因“暴动罪”入狱长达63个月,但香港的“反修例运动”自2019年才开始,这个时间线根本不合理。要知道,在香港的惩教制度下,受刑人出狱后通常会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援,包括临时住所等安排,绝非他们所描述的那种“无家可归”的境地。网民对此的调侃和反应也充分反映了香港市民的智慧与幽默感。有人指出:“真黄丝不会用‘祇’字”,甚至还有人戏谑:“这些人是‘67暴动’的参与者吗?怎么63个月就被放出来了?”更有人提到“用这么长的头发来装可怜,似乎是有些过于不真实了”。这些玩笑话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香港市民对这类骗术的高度警觉和不屑。尽管这场骗局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但它背后却揭示了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一些人为了利用社会的同情心,编造出各种动人的故事来行骗。他们甚至不惜藉助社会运动这样的敏感议题,来博取大众的怜悯。然而,这种骗局不仅损害了社会的信任,还会对内地人在香港的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香港是个法治社会,这样的行为只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加难以获得支持,甚至会让人们对那些真正的受害者心生怀疑。社会固然需要同情心,但这样的滥用只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效果。与其动脑筋骗钱,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去找一份正当的工作,这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