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风还是吹到了香港

企业   2024-09-29 13:49   中国香港  

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近日,“牛奶冰室”预制饭风波引发了一场关于餐饮业道德、成本与品质的讨论。
甚至可追溯到其此前的“无柠檬柠茶”事件,再度将港式餐饮推上风口浪尖。
这场争议不仅源于顾客对餐饮品质的期许,更是香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信任关系的逐渐瓦解。
事情缘起于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几张照片,照片显示“牛奶冰室”的店门外堆满了标有“米饭”字样的纸箱,箱子上赫然标明生产地为广东省河源市,疑似是内地生产的预制米饭。
这一发现立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揶揄:
“连饭都唔煮,直接叫货,快快快”。
有评论更是形象地将这些米饭比喻成“萝卜糕”,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食感干硬。
由此,关于餐饮业使用预制食品是否道德、价格是否合理的讨论如潮水般涌现。
数据也支撑了网友们的愤怒。
根据淘宝资料显示,内地生产的预制米饭售价仅为3.8人民币一碗(约4.17港元),而香港普通茶餐厅的一份饭售价往往高达60至70港元。
网民们普遍质疑商家通过使用这种廉价预制食品,试图通过削减成本而大幅度提高利润,“搵笨”成为了他们对商家的控诉。
虽然商家解释说供应商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评估,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但这种解释显然无法平息大众的怒火。
毕竟,消费者支付的高额价格是为了新鲜现煮的米饭,而非廉价的预制食品。
有趣的是,消费者的批评不仅限于对预制米饭的质疑,也扩展到对整个餐饮业趋势的担忧。
有网友感叹:“唔知仲有几多预制品呢?”
这种担忧反映出他们对更多餐饮品类可能也使用预制食品的恐惧,甚至有人指出:“大陆有啲餐厅全部餸菜都系预制菜嚟”。
让人联想到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预制食品悄然引入日常菜肴中。
事实上,预制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早已不是新鲜事,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预制米饭甚至被视为一种高效便捷的选择。
但在香港,消费者显然难以接受自己支付的高昂餐费,换来的却是批量生产的廉价饭菜。
回顾“牛奶冰室”的历史,这并非它首次因为食材质量问题陷入争议。
早在2022年,这家连锁餐厅就因其“无柠檬柠茶”事件备受批评。
当时,餐厅将传统港式冻柠茶中的柠檬片替换成柠檬汁或香精,并声称这种改良能够保持柠檬的营养,甚至宣称具有瘦身、美肌的功效。
然而,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纷纷表示宁愿选择罐装饮品也不愿饮用这种“假柠檬茶”。
此次预制米饭事件无疑再次加深了消费者对该餐厅的失望与不信任。
然而,也并非所有人都对预制米饭持否定态度。
有部分网民指出,预制米饭在全球范围内早已普遍存在,而且使用预制食品的好处之一是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确保质量一致。
有人评论道:“日本同韩国一早有啦,如果系日本货啲人就唔系咁讲”。
质疑大家的批评是否带有某种对内地食品的不信任情绪。
尽管如此,这些声音依然无法改变大众对“牛奶冰室”此次事件的不满,毕竟,无论预制食品是否卫生、便捷,关键在于消费者未被提前告知。
餐饮业在成本控制与品质维持之间的平衡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对于商家来说,使用预制食品无疑是削减人力、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香港这个地价高昂、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环境下,预制米饭这种“省时省力”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愿意为餐饮服务支付的,是新鲜烹制的美味和用心的服务,而非以次充好的食品。
倘若商家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却不透明地使用廉价替代品,破坏的将是自己在市场上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的信任。
事件发展至此,网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预制饭可以像自煮的饭那样出售,那我不如去便利店买盒饭更实惠。”
这一问题直指预制食品在餐饮业的关键矛盾:
预制食品本身并非罪恶,问题在于商家是否如实告知了消费者他们吃的是什么。
如果顾客明知是预制米饭而自愿选择,那无可厚非;
但若商家隐瞒真相,借此收取高价,无异于“狮子开大口”,必然招致信任危机。
食客们自然也会反思,为什么不去便利店买更加便宜且方便的盒饭呢?
归根结底,预制食品的使用并不应当成为问题的焦点,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商家是否在使用时保持了应有的透明度和道德底线。
商家应当明白,诚信经营是立足市场的根本,只有诚实告知消费者,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忠诚。
否则,顾客们会越来越感到自己被骗,从而用脚投票,远离这些“省成本却不省心”的餐厅。
- END -

为了账号的可持续发展,
爱港漂还差一个好广告。
如果你是做中港跨境生意,
欢迎联系我们投放banner广告。
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爱港漂
爱,让你在港不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