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错误举例
《针灸甲乙经》(下称《甲乙经》)是现存针灸古籍中较古的一部经典著作,由于年代久远,传刻衍误,其中出现了不少差错,而有些错误又历代相沿,至今未予订正,例如:今《甲乙经》中“小海”穴的所有五条主治病症均误作“少海”穴所主。
《甲乙经》卷七至卷十二各篇中病症后的取穴顺序与其卷三中腧穴排列顺序相合,即先取头面躯干部穴,后取四肢部穴,先取阴经穴,后取阳经穴,阴经按太阴、厥阴、少阴之序;阳经依阳明、少阳、太阳之序。
上述五条病症中的前四条,在《甲乙经》中均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穴主症之后,第五条病症位于手阳明经穴主症之后,那么,按照《甲乙经》中病症取穴规律,这五条病症下不应当取手少阴经穴“少海”。
《医心方》卷二“孔穴主治法”篇中(该篇乃节录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而编成),上述五条病症均为手太阳小肠经“小海”穴主症,此五条病症下取“小海”穴,则与《甲乙经》中病症取穴规律完全符合,足证今《甲乙经》中上述五条病症后“少海”均系“小海”之误。
由于《甲乙经》中这一错误发生得很早,后人又未能及时校正,特别是北宋王惟一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时,也不慎沿袭了其中部分错误,以致后世代代相袭,一直沿误至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因为在古代,“小”、“少”二字相通,如《周礼》中官名“小师”也作“少师”,“小宰”后世称作“少宰”等,而且在古代手写体中,这二字的字形也颇相似,很容易相混。
在《甲乙经》中,不仅上述五条病症后“小海”误作“少海”,而且卷三目录中,手太阳小肠经穴“小海”也误作“少海”。
这种因字形相近,或文字通借而造成的错误,在我国古籍校勘中屡见不鲜,值得我们注意。
1. “前腋”穴混入“居髎”中
2. “五处”穴混入“哑门”穴中
3. “天容”穴主治混入“浮白”穴中
《外台》中“浮白”穴主治作“主足缓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寒热,喉痹,咳逆,吐,疝积,胸中满,不得喘息,胸痛,耳聋嘈嘈无所闻,颈项痈肿不能言及瘿,肩不能举,齿牙龋痛。”
其中“寒热”至“肩不能举”38字,据《甲乙经》、《千金要方》、《医心方》,均系“天容”穴主症。《铜人经》承《外台》之误,而宋以后针灸文献并承《铜人经》而衍误。
4. “库房”穴主治混入“屋翳”穴中
以上举例说明了针灸古籍中有关腧穴主治方面的错误。
《甲乙经》、《外台》等书中的腧穴主治错误不乏其例,但像以上所举的一直沿误至今的例子却不多,然而,只要这些书中的错误一经《铜人经》误录,便无一例外地被宋以后历代针灸书因袭,甚至有些现代的针灸书,包括一些颇有影响的针灸书亦以讹传讹,足见《铜人经》对后世针灸学影响之深远。
任何一门科学要想生存,就得不断地发展,而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继承,因此,当前对古代有关针灸腧穴文献作一番“复者芟之,缺者补之,伪者纠之”的全面整理工作,势在必行,再不能让针灸文献中辗转传刻的错误继续流传下去,这是我们针灸文献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亟须引起重视。
注:本文所引《外台秘要方》,均据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影印宋刊本,收于《东洋医学善本丛书》第四、五册。
特别说明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委会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