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卫气行》记载了卫气的2种天人对应循环路线,第一种对应太阳行二十八宿,白天和夜晚循行不同的身体部位,白天循行经络,夜晚循行五脏;第二种对应漏刻百刻,不区分白天和夜晚,形成循行三阳一阴4种部位的25次循环。《灵枢·卫气行》试图在数值上将太阳行舍和漏刻下水2种时间计量方式等价,并暗自用模糊的“阴分”概念分别指代不同的五脏部位,来统一这2种循环路线,但由于这2种循环路线本质上的不同,这种统一的努力只有形式上的弥合,本质上仍存在差异。临床实践中多用第一种循环路线来解释和治疗打哈欠和失眠的相关疾病,但解释机理存在细微差别。
——原文刊载于《中华医史杂志》2024年第4期
《灵枢·卫气行》篇记载了卫气在人体内循环的过程和路线,学者们以此作为卫气循环的主要依据,对营卫概念的来源及其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注意到该篇记载的卫气循环路线与《营卫生会》篇的论述存在矛盾之处,指出该篇实际上记载了2种卫气循环路线,并对该路线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对于这2种卫气循环路线之间的差异和关系,原文实际上暗自做了一些统一的努力,此前尚未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卫气循环理论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涉及的“阴分”概念提出新的解释,为这一主题的研究提出新的角度和思路,并对该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进行探讨。《灵枢·卫气行》从天人对应的视角论述了太阳运行、漏刻和卫气之间的关系,然而它将太阳和卫气的对应与漏刻和卫气的对应分开叙述,两者的对应方式和循环路线也均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卫气循环的2种路线,文中常用“人气”一词表示卫气。第一种循环路线先概述了卫气的循环数量和方式。卫气行阳二十五周对应白天,运行于身体之中,用“身”作标识;行阴二十五周对应夜晚,运行于内脏之中,用“脏”作标识。将卫气即文中“人气”的运行对应太阳“日”的运行,太阳的运行与《灵枢·五十营》篇一样,围绕二十八宿进行,不同的是这里不再将二十八宿表示成1 080分,而是直接用二十八舍表示。运行单位为整舍,即日行一舍,二舍,三舍……直至二十八舍,文中详细列举了日行一舍至十四舍的所有数值,后十四舍叙述简略。人气运行以周、身或脏为单位,一周等于十分身或脏,白天运行于身,夜晚运行于脏,一周的长度文中没有明示,应与《五十营》一致,为16.2丈,否则无法与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的总数吻合。卫气白天行阳的循行部位和过程有非常详尽的文字描述:“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盖晓丽和王德强将这一路线总结为:目→足手太阳→足手少阳→足手阳明→足少阴肾经→阴跷脉→目(复合于目),在把“阴分”解释为“足少阴”的前提下,又加入了阴跷脉,阴跷脉的循行路线确实是从足至目,而且《灵枢·脉度》在计算营气循行一周16.2丈时也计入了跷脉,但《脉度》只取阴阳跷脉各一支,实际这是左右的阴跷脉。盖晓丽和王德强对阴跷脉的引入出自明代黄元御《素灵微蕴·营卫解》:“其行于阳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者,目之内眦。……阴跷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自阴跷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但是,这并非《卫气行》的本来含义,《卫气行》随后对人气夜晚“行阴分”的循行部位和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这里的“阴分”实际上指的是夜晚循行的五脏,从肾脏开始,肾脏的起点是对应的经脉足少阴,前述引文中的“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正是对足少阴循行路线的描绘,之后才是“行阴分,复合与目”。对此,后文还将进一步论述。卫气在白天以目为起点,平行循行手足三阳经,然后到达足或掌,再从足行至阴分,最后复合于目,形成一周的循环,详情见下图1。这种自上而下的循环方向,以及循行部位中出现的“颔脉”正是早期经脉学说和循行路线的体现或遗留。图1 卫气第一种循环路线的循行部位和过程
第二种循环路线将人气的运行与漏刻对应,人气在一昼夜内循环25组,每组依次循环三阳一阴,白天和夜晚并无区别,这里的人气既不以《五十营》中表示时间的单位“息”计量,也不以长度论,而是以三阳一阴区别,依次为太阳、少阳、阳明和阴分;漏刻与《五十营》一致,为百刻制,文中详细列举了从水下一刻至二十五刻的所有数值,后二十五刻叙述简略。《卫气行》最后一部分文字试图统一这2种不同的卫气循环路线:“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应删除的衍文: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文中将日行二十八舍与漏百刻2种不同的时间计量方式统一,并给出具体的比率,太阳日行一舍的时间相当于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该值可由100刻÷28舍得出。根据这一比率,可以在第一种循环路线的日行舍值与第二种循环路线的水下漏刻值之间建立等价的对应,详情请见下表1。
表1 卫气2种循环路线中的太阳行舍、水下漏刻值与人气运行对应
需注意,按照比率,一舍对应的人气运行长度准确值应为1周,约为1.786周,这里为适应十进制以十为分母的分数,取用了1这个约数,随后各舍累计对应的人气长度都以这个约数为基础计算,而不是以准确值1进行计算。此外,二舍对应的人气长度应为3周,而不是2周,《针灸甲乙经》与《黄帝内经太素》均为3。同时,十四舍白日和夜晚各自分别对应的人气总长度应为25分身或分脏,二十八舍对应的人气总长度应该为50,包含白日的余分分身和夜晚的余分分脏。这里各文献的错误较多,《灵枢》十四舍对应的数值为“人气二十五周于周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而二十八舍对应的总数为“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显然前一句的“十分身之二”是对“身有奇分”具体数值的说明,存在注释窜入正文的错误,有些版本十四舍也作“十分身之四”,很可能与后面二十八舍的数值混淆,多加了一个“十分身之二”,从而影响了最后数值的计算。《针灸甲乙经》十四舍对应的数值为“身有奇分十分身之四”,最后二十八舍的总数值为“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四”,2个数值都有误。《黄帝内经太素》十四舍对应的数值与《针灸甲乙经》一样,后面二十八舍的数值为“奇分十分身之四”,可能是将昼日和夜晚的余分相加而得,不再单独区分。考虑到用词的准确性以及与前文数值的呼应,二十八舍对应的数值应改为“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与十分脏之二”。河北医学院编写的《灵枢经校释》中的数值正确,但中间的逗号应去掉,该版本十四舍的数值同样存在注文窜入正文的问题,应改为“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十分身之二”或“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十分身之二”。除却数值的计算、分数取舍和传抄错误等问题,将2种循环路线统一的最大问题在于,日行一舍时,人气分别行三阳和阴分的实际过程并不能实现。对此,张介宾虽然表述不同,但也觉察到了其中的矛盾:“水下二十五刻,计前数凡六周于身而又兼足手太阳二经,此日行七舍,则半日之度也。按:前数二十五刻,得周日四分之一,而卫气之行止六周有奇,然则总计周日之数,惟二十五周于身,乃与五十周之义未合。意者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者二周,或以一刻作半刻,则正合全数。此中或有别解,惟后之君于再正。”水下二十五刻时,人气已经运行完三阳一阴6次,并又多了太阳1次,对应日行七舍、半日之度。若以此为基准,人气依照第一种循环路线运行二十五周于身时,会导致矛盾,从表1第“十四”舍对应人气行“25”周(身)及相应的阴阳分和刻度可知,“二十五周于身”并不能对应50刻,应小于50刻,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对应本身存在矛盾,第一种路线在细节上无法与第二种吻合。虽然他提出了2种可能的解释或解决办法,即水下一刻,人气要在太阳行2次,或者这里的刻数与常规的刻数不同,为常规一刻的一半,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因此这些解释或解决办法并不成功,他也只能将该问题搁置,留待后人解决。实际上,日行第一舍时,人气只能在四刻七分刻之四内行阴分,剩余的七分刻之三对应的已经是日行第二舍,按照前引将2者统一的文字,当太阳运行至一个星宿上时,人气应该在太阳上,显然第二舍就不符合这一要求。依次类推,从表1对日行八舍与水下二十五刻对应的复原数据可看出,若要将2种时间计量方式统一,漏刻在四、八、十一、十五、十八、二十二刻都不能完整地对应三阳或阴分与一个舍,而日行除第一舍外,其余七舍都不是从太阳开始,少阳、阳明、阴分各种情况都有,这从第二十五刻对应太阳就可以看出,第二十五刻是日行第七舍的最后一个时刻,日行第八舍第一刻即第二十六刻对应的是少阳。除却这些问题,这种统一能很好地实现日行十四舍对应水下五十刻,以及日行二十八舍对应水下百刻且最后一刻落在阴分的位置上。因为百刻能被四整除,所以将漏刻与人气的对应分成了每四刻一组。三阳三阴,《卫气行》第二种循环路线中的三阳包含了常见的太阳、少阳、阳明,一般解释为手足三阳经,而将阴分解释为足少阴肾经。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即认为“阴分”为足少阴:“然卫气慓悍疾利,故日间虽当行于阳经,而又于漏下四刻之时,则入足少阴肾经。”《类经·卫气运行之次》也认为 “太阳少阳阳明,俱兼手足两经而言,阴分则单以足少阴经为言。”二者认为“阴分”为“足少阴肾经”的观点源于《卫气行》第一种线路中夜晚循行的过程:“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以及《灵枢·邪客》的论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但从这2个论述和前文的分析来看,人气进入足少阴,然后行于五脏六腑是针对夜晚行阴脏的第一种路线而言,与第二种路线中能够出现在白天的“阴分”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卫气行》给出了“阴分”的实指内容,即三阴。该篇在叙述第二种循环路线之前,有一段说明:“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分而刺之。”可见这里的阴分,指的仍是三阴。而且如果这里的“阴分”单指“足少阴”一脉,《卫气行》大可以像“太阳”“少阳”“阳明”一样列出“足少阴”或“少阴”,而不是用隐晦模糊的“阴分”指称。为什么“阴分”不直接写作“三阴”,而且人气运行至阴分的总刻数与三阳并不均衡,只有25刻。这里面暗含着将“阴分”概念统一的企图。第一种卫气循环路线中,日行后十四舍时,人气在夜晚运行于阴脏中,其路线详见下图2:
图2 卫气第一种循环路线中夜晚的循行部位和过程
这一循环路线中肾脏循行了2次,但涉及的只有五脏,而不包括为对应三阴而加入的心包络,五脏的循行顺序为五行相克次序,即肾水→心火→肺金→肝木→脾土→肾水。若将第二种循环路线中的“阴分”解释为不同的脏腑,即分别为肾、心、肺、肝、脾,5个脏恰好在100刻以内每个循环5次,详情请见下表2。
表2 卫气第二种循环路线的水下漏刻时间和人气运行所在及“阴分”的具体脏腑建构
《卫气行》将“阴分”的内涵不一一指出,而统一以“阴分”指代,应该是为了保持形式上一百刻四分的组合关系,因为一次完整的五脏循环对应二十刻而不是二十五刻,会影响25组四分循环路线在形式上的一致性。五脏与手足三阴经可一一对应,但数量上又不完全吻合,因此这里应用了“阴分”而不是“三阴”。实际上,将2种路线统一的趋向也体现在后世的注释中,马莳在解释第二种循环路线时,引用了前述《灵枢·邪客》篇论述第一种路线昼日行阳、夜晚行阴的文字,由于第一种路线中提到了从足少阴之分入于五脏,因此第二种路线中的阴分也应指足少阴。只是这种统一,在文本和逻辑上存在如前所述的缺陷。将第二种循环路线中的“阴分”解释为五脏,循环时经行不同的脏腑,虽然与第一种路线中夜晚行阴的“阴分”概念保持了一致,且循行路线也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仍存在本质的区别。第一种循环路线中的阴脏部位是在夜晚循行,白天循行的是十二条经脉,不涉及内脏;而第二种循环路线中的阴分脏腑白天晚上都会经过,2种循环路线本质上的差异无法经由“阴分”概念的统一得到弥合。河北医学院所编写《灵枢经校释》认识到了2种循环路线之间的差异,但在细节的理解上又将这2种路线视为统一的内容,因此认为这2种路线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该书根据篇末“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与阴分”的论述,将第二种路线中卫气每四刻行三阳与阴分这一次完整的循环等同于卫气行身一周,得出了“每昼夜仅得二十八周,与前述50周之数又差22周”的结论。实际上日行一舍与卫气行三阳与阴分的对应应如表1中的情况所示,若以日行一舍为标准,那么卫气行三阳与阴分的时间并不是完整的四刻,而且卫气行三阳与阴分只是第二种循环路线中的一次循环,这种路线的总循环数是25周也不是50周,因此这里的三阳一阴一次循环不能与第一种路线总循环数为50周的一周等价,必须将这2种循环路线的各种数值区分对待,该书所述的其他矛盾也是如此。卫气的这2种循环路线,仅第一种路线多用于临床实践。中医在解释失眠时,采用了“阳不入阴”的说法,这一解释源于《灵枢·大惑论》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白天卫气行阳经,阳气盛,不会睡觉,只有到了夜晚卫气行阴脏、阴气盛的时候才会有想睡的感觉。晚上睡不着,是因为阴气不够、阳气不能入阴所致,因此通过针刺泄阳气补阴气,或者用药物调节五脏,可以治疗失眠问题。这一路线同样用于解释人体呵欠的形成:“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呵欠源于白日出现、夜晚应尽未尽的阳气和夜晚阴气之间的相互牵引,而且正如张介宾所说:“故人于欲卧未卧之际,欠必先之者,正以阳气将入阴分,阴积于下,阳犹未静,故阳欲引而升,阴欲引而降,上下相引,而欠由生也。”只有在想睡还没有睡的时候,比如傍晚时分,阳气未尽、阴气已经积于下,才会产生打哈欠的现象,而且“引”这一词鲜活地体现了打哈欠时嘴一张一合的动作,阳气上引、阴气下引的分析也与上下嘴唇的分解动作相符。对于白天,卫气行于阳经,眼睛会睁开;晚上卫气行于阴脏,眼睛会闭着,这都是正常的状况。如果“今人有神疲劳而为欠者,即阳不胜阴之候”,白天疲劳打哈欠,则是阳不能胜阴的症状,与晚上“阳不入阴”从而导致失眠的状况一样,也属于病症,只是原因不同。与失眠对应,如果有人白天困倦没有精神,也与阴阳气的不调有关,表现为白天的阴气过剩、阳气不足,治疗此证需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其治疗原理与失眠症相反。只是具体的泻补方法,历代医家有所不同。杨上善根据《灵枢》原文,认为应“写[泻]于肾脉足少阴实,补于膀胱脉足太阳虚,令阴阳气和,故欠愈也”。而张介宾认为“当泄少阴之照海,阴所出也。补太阳之申脉,阳所处也”。很可能正因为有这2种临床运用,《卫气行》才将人气一日一夜行身与脏的余分与人“卧起之时有早晏者”相联系,即醒和睡的时间有早有晚。这里似乎在将行阳与行阴对应白天和夜晚的同时,还进一步对应于醒和睡。正如河北医学院所编写《灵枢经校释》指出的,《卫气行》中的这一对应不切实际,一年之中白天和黑夜并不总是各占每天时间的一半,实际上这种情况只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发生,其他时间白天和黑夜都各有长短,人气一日一夜所行余分本就是计算产生的“误差”,这个差值客观存在,《卫气行》刻意把睡和醒的早晚归之于这个误差,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综合这2种临床治疗,可见它们是对卫气第一种循环路线的2种不同运用,但对于病症的解释仍存在细微的差别。失眠的症状是由于“阳不入阴”所致,打哈欠是由于“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导致,前者阳气会进入阴脏转化为阴气,后者认为白天结束阳气就应该消失,被阴气代替。虽然阴阳气分别与白天、黑夜对应,但是它们的生成、消亡与转化在不同医学实践或文献中仍存在细微差异。《灵枢·卫气行》从天人对应的视角记载了2种不同的卫气循环路线,它与《灵枢·五十营》一样,在不断罗列日行舍、水下漏刻和人气长度、人气行阴阳的数据对应中,不断确证和强化天人之间的对应关联。这2种循环路线,反映出针对气在人体内的循环,晚至东汉,至少有2种天人对应方式,第一种是将人气与太阳行宿或舍对应,另一种是将人气与漏刻时间对应。第一种出自黄帝和岐伯的对话,但在很多版本中,却由伯高而非岐伯说出答案,无论哪种版本,该文本都显示出与第二种不同的来源,第二种出自黄帝和伯高的对话。岐伯和伯高为《黄帝内经》中与黄帝对话的不同人物,这一混杂正反映了这2种循环路线以及这2份文本出自不同的来源,但该篇的作者或整理者鉴于主题的相似性将其人为整合。虽然《卫气行》的作者或整理者试图从数据上将2种不同的时间计量方式统一,并用相同的“阴分”概念去统一卫气经行的脏腑部位,但这些统一的努力只有形式上的弥合,2种循环路线本质上的差别使得2种不同来源的文本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无论哪种路线,卫气的循环过程与营气都不相同,营气与二十八宿、漏百刻对应的循环过程在《五十营》中只有数值上的天人对应,而无营气一周内在二十八脉中的具体循行部位和步骤,相比较而言,卫气的循环步骤虽然存在2种路线的差异,但均比较详细具体。而且营气明显将二十八宿和漏百刻2种外在天象等价统一,似乎2种时间计量方式完全没有如《卫气行》中的矛盾,这或许反映了《五十营》中营气天人对应循环路线的建构晚于《卫气行》中的论述,是在统一卫气2种不同循环路线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由于《五十营》也无法解决2种循环路线在循行步骤上的本质差异,只能避开营气在身体内的具体循行步骤不谈,《五十营》并不是省略这一过程,而是无法给出,因此只能在数值上将营气与二十八宿和漏百刻联系起来,构建它们之间的对应。这些均反映出当时为了建构天人对应的关联,出现了不同的对应方式和结果,天与人的对应并不唯一,而是具有多样性。
编辑/黎晓蕾
校对/田 博
审核/郝鸣昭
探源中国古代医学文明 书写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篇章
融汇东西方医学文化 架设医学与人文的桥梁
投稿系统:http://cmaes.medline.org.cn/Login/Login.aspx
杂志官网(或百度"中华医史杂志"):
http://zhyszz.yiigle.com/
本刊为MEDLINE及Scopus收录期刊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委会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