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物馆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播

文摘   2024-12-08 06:55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医药博物馆作为中医药文物器具保护的基地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窗口,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中医药文物、藏品、见证物的收集、保护、研究和宣教的功能。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强,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01



建设现状和面临问题


据调研,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中医药博物馆共116家。根据2023年3月1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中医药博物馆有80家(包含少数民族医学博物馆,不包含不以中医药作为主要特色的药物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4家、国家三级博物馆3家,国有中医药博物馆38家、非国有博物馆42家。从数量上来说,中医药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中的占比无论是总数上还是定级的数量上都较少,这与中医药博物馆的价值显然不成正比。


此外,中医药博物馆除了具备展品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的基本功能,还承载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生命健康的职能,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健康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然而,目前中医药博物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承担中医药文物、藏品、见证物的收集、保护和宣教功能。


总体而言,中医药博物馆的学术价值尚未系统挖掘,文化传播影响力尚不高。目前中医药博物馆学术价值挖掘与文化传播能力均显不足,急需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02



学术价值


文物器具

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器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其背后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为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一,古代药物器具、药材标本等本身是中医药发展历程的实物证据,记录了中医药的发展轨迹、医学理论演变以及药物应用方式的变迁。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医学的实践与思想,可以从物质文化的层面展示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第二,馆藏品中还包含大量的医书、医方、医学图像等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记录了中医药理论、诊疗方法、药物配方、医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通过对中医药文物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医学的学术体系和临床实践,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文化形态,可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丰富现代博物馆学

中医药博物馆是现代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但受学界关注程度不够,相关成果不足。例如在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多涉及现当代博物馆学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但这一方面往往被忽略。现代博物馆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包括展览设计、文物保护、观众教育等多个方面。在中医药博物馆中,如何将文物展示得既有吸引力又能体现学术价值,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观众体验,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物保护和管理,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提升其在文化传承和科学普及方面的作用。


此外,中医药博物馆的实例也可以为解决现代博物馆学面临的问题,如为观众流失问题提供思路。因大部分博物馆都是以文物展示作为核心内容,而中医药博物馆可以融入大量的体验内容,如本草的识别、艾条的制作、香囊药材的配制、体质的辨识、导引的学习等,提升大众对生命健康的认识,增强观众的吸引力和黏性。所以说,中医药博物馆研究可以丰富和促进现代博物馆学的发展。


跨学科研究

中医药博物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以全面理解中医药文物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


首先,考古学和历史学为中医药文物的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揭示了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轨迹。


其次,医史学、文献学、中医学、中药学、图像学为中医药文物的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帮助理解古代中医学的发展以及医学理论、临床实践。


最后,利用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研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社会影响、文化传播,有助于发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03



文化传播路径


传播空间

中医药博物馆既是收藏、研究、展示中医药文物、藏品的空间,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播、教育和创意生产的空间。在注重藏品中医药专业性和稀缺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博物馆中医药文化“空间的生产”。根据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的观点,认为空间不只是物理空间,所以构造中医药文化空间要注重观众的中医药文化体验与感受。


中医药博物馆建筑物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古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修建,如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药王山博物馆;二是选址新建,如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安国市中药文化博物馆、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三是在既有现代建筑物中进行改建,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北京东璧堂中医药博物馆。从整体上说,古建修建和选址新建的效果远高于既有改建,8所全国三级及以上中医药博物馆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建筑美学设计上应以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审美风格为主,如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即在李时珍墓基础上,新建仿明建筑、仿古园林等,突出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符合大众对于李时珍的理解和认知。除却博物馆建筑来源的选择,在展品陈列设计方面,中医药特色环境、生态美学的打造也可以被纳入考虑,因为中医药博物馆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为药用本草,因此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可以融入“本草”栽培活态景观,打造中医药博物馆的本草生态美,如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本草印象馆”和“百草园”。


此外,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中医药的生命观包括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这种生命观需要通过中医药博物馆传播给大众。因此中医药博物馆的空间应当注重“中医药特色健康之美”的气氛营造,即从中医药博物馆建筑设计,到环境、到生态美学的制造,藏品的艺术呈现,科学技术的赋能,所创造的具有中医药特色“健康之美”的中医药博物馆空间。观众在中医药博物馆空间能够沉浸式体验到中医药所创造的生命、健康之美的情感色调,从而提升空间的中医药特色审美氛围营造,更好地实现中医药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价值。


传播内容

中医药理论基础的构建与传统哲学、艺术同根同源,中医药文物也兼具中医药文化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中医药文化不只是抽象的概念,也需要以物的方式被传载,重新出现在大众的生活里。


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诞生了较多传播方式,如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等,博物馆需要借助这些方式,传播好内容,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目的。中医药博物馆应当努力挖掘中医药文物珍品、藏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提升中医药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传播内容可围绕珍品的数字化展览、文创产品的设计而展开。数字化展览可为无法现场观看展品的观众提供一窥文物的机会,使观众不用到现场也可一瞻其文化之美与精神意蕴;文创产品则可成为文物文化的实物寄托,成为中医健康理念的生活载体。未来,在关注中医药特色文创产品功能的基础上,中医药博物馆应加强产品艺术性的提升,让中医药文化与艺术设计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开发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博物馆文化符号,围绕中医药文化特色,做好中医药文创体系,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


数字内容方面,中医药数字藏品也可纳为中医药博物馆的传播内容。中医药数字藏品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中医药文化、古籍、药材等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收藏品。虽然目前中医药文化+数字技术的博物馆应用场景尚处于初级阶段,体验感还在各种摸索中,但未来,这将是中医药博物馆内涵和核心价值提升的重要路径和必由之路。此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可以作为中医药博物馆的重要叙述对象。中医药博物馆有足够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可以成为中医药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展示平台,从而提升中医药非遗的传播力,推动中医药非遗对大众的影响力。因此,中医药博物馆可以作为中医药非遗项目的重要载体和活化器,以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中医药非遗的方式,让大众积极参与,获得沉浸式体验,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传播媒介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中医药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正日益受到关注。在既往,中医药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媒介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展览、讲座、书籍、手册、展览目录等方式。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媒介在传播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意味着中医药博物馆应当与时俱进,既应当重视不同传统传播渠道的整合和互动(融媒体),也应当重视数字化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如数字化技术和新型平台的应用。融媒体和全媒体虽然在概念上相似,但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方式。


中医药博物馆传播既需要强调不同传播渠道和平台之间的整合与互动,将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有机融合,形成传播矩阵,也需要注重信息的全方位覆盖和跨平台传播,即将传播范围扩展到所有可能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移动媒体等,以实现信息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无缝传递,使信息能够随时随地、全方位地被用户获取。借助两者的相辅相成,中医药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也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小 结

随着国人中医药文化素养的提升,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会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项中医药发展规划文件中,都能看到关于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的相关表述,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中医药的学科属性来看,中医药博物馆是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专业型博物馆,但因中医药所覆盖的内容太过丰富,所以中医药博物馆又属于涉及人文艺术、现代科学、生态自然的综合型博物馆。健康是中医药关注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中医药博物馆在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展览中医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领域内容之外,会更加关注公众所需的中医药健康知识和健康观点等内容。

 排版校对 / 山乔,冰夏

 审核 / 焦爽


原文链接

张其成,张瑾瑜,邹宇轩,熊益亮,赵红宇.《中医药博物馆助推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探讨》.发表于《中医杂志》2024年65卷第13期.

   特别说明

  1.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3.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

鍼灸明堂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官方公号,科学普及、公益传播中国针灸经典医籍文献、学术史、理论研究等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